-
0,管径固定,流量是有范围的,那么根据流量的范围,一个最小,一个最大,看是否可以分别得到相应的充满度范围, 如果不能,那么管径对应的流量范围要修正(范围要变小),进而影响后面的一切,通过0步骤,对于给出的流量和给出的管径的情况下,都肯定有一个确定的充满度范围。【这个修正过程只要执行一次就可以了,而且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在正式程序中调用,而不要再调用】
-
1,在0中求充满度范围的过程中,会用到流速和坡度的范围,要注意由于直接的范围不一定可以满足要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正(大的变小【这个要加上】,小的变大,这过程要注意,大的变小但仍要大于小的极限【相应管径下对应的】,小的变大仍要小于大的极限【相应管径下对应的】)。而在gaocheng1中,对于一般的流量来讲,仍要这样的步骤1这样一个过程来求得充满度的范围。
-
2,在处理“350mm”问题的方式上,看是否还有更有效率的办法【看一下349,351的情况】。Floor,取整函数也应该可以实现。
-
3,出现死循环在于充满度的更新不能满足需要? 还是管径已经到达最大? 如果是管径和充满度都已经达到最大,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肯定不是gaocheng1内部的问题!】。0,1步骤的进行将很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
4, 还有,还要在高程衔接的时候注意 跌水和提升泵站的 使用。在管道末端的管道埋深小于最小允许埋深时,有两种方案可以进行处理: 跌水和增大坡度。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处理(比如高度要是大于n米,就要跌水),这个可能可以确定;在管道末端的管道埋深大于7米,要肯定设泵站,5~7米可设也可以不设。也是两种方案。这样就四种(二种)方案,最后通过比较,取费用最低的(这样就牵扯到跌水井和泵站的费用模型),这个可以在计算totalcost的时候进行四种(二种)方案的比较。【优先处理跌水的情况,因为这方面是必须的,也有先例】。
-
5, 如果设提升泵站的话,那么本管段就相当于起始管段了;如果设跌水以及增大坡度,那么本管段就相当于由末端的埋深和始端的埋深来计算其他数据。需要注意
-
6,关于跌水井的数学模型,可以参考一些资料,但是由于在普通计算中还未计如普通的检查井的费用,所以还要补充,可以比较一下跌水井与普通检查井的费用差距,井的费用模型可以通过实际数据进行回归模拟(最小二乘法)就可以得出【其他方法也可以,但不影响最后结果】。
-
7, 泵站的费用模型,可以考虑一个比较简单的做起.
-
8, 本段流量可以采用面积来计算。而面积等以后考虑从AutoCAD中取得
-
9, 另外:关于查阅外文文献,一方面google搜索,另一方面从前辈的参考文献中找出线索!
-
10, 关于流速和管径都不是从上游到下游增大的问题,要有足够的理由!
-
11, 上面得到的结果通过COM后进入Delphi的数据库中(看看效率如何?),然后可以生成标准的报表(按照教科书上的样式)。最后Autocad可以从数据库中,或者从写字板中取得这些数据,然后就可以用AutoLisp进行编程自动生成相应的纵剖面图(平面图应该是给出的),以及给平面图加上适当的计算结果(如管径,充满度等)。
-
最好的情况是用AutoLisp取得给出的平面图中的数据,如管长。(现在基本上是由Delphi给出已知数据:管网系数矩阵【管段起始节点】,面积,摩擦系数,人均标准,集中流量,管道长度,初始埋深,各个节点的地面标高,造价公式)
-
至于老师提出的要 从AutoCAD中调用COM组件,可以查阅一下。
-
12,在就是在调用管道费用模型的时候,是否要用积分来提高精度?
287116498
250834954
67795755
761738390
http://blog.youkuaiyun.com/kvw3000/archive/2004/07/14/4117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