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幸福了”吗?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被定义为长期的精神富足,不同于短暂的快感或快乐。哲学家们提供了各种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内在德性,到伊壁鸠鲁的平衡和节制,再到罗素的积极生活。心理学家则强调幸福的主观性和个人解释。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如何提升幸福感,邀请读者一起探索幸福的奥秘。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 前段时间,“又幸福了姐”“又幸福了哥”两句流行语被网友频繁引用,往往被用于对小确幸的庆祝上,比如做完美甲很满意、打卡网红餐厅很好吃,都可以配上一句“又幸福了”!

如果《生活大爆炸》里的语法狂魔谢尔顿在中文网冲浪,估计要疯狂输出:这种语境下不应该用“幸福”这个词,幸福是指一种能够长期存在的平和、舒畅的精神状态,经常用“又幸福”,说明你并不幸福。你可以说“又快乐了”,或者甚至都不算快乐,你只是有快感了。

根据百度百科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长期的精神富足状态,区别于快感、快乐。快感是即时性的生理满足,如喝冷饮感到很舒爽;快乐是较持久的身心愉悦状态,如周末去散步、city walk感到闲适满足。

如此看来,幸福是一件有门槛的事,然而相比于两千多年前,这门槛已经下降不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客观的生命质量,不是一时一地的快乐体验,而是终其一生的成就。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实现真正的幸福,人需要的不是财富、权力等“外在的善”,而是要努力养成内在的德性,例如勇敢、正义、智慧。

在他看来,一个幸福的人将在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挥这些品质的功用,实现自我完善、奉献社会价值。 看到这你有没有对幸福望洋兴叹呢?毕竟能做到这般兼善天下、德高望重的基本都是名垂青史的伟人。

普通人无法拥有幸福了吗? 非也。哲学家们对幸福的定义各有高见、莫衷一是。伊壁鸠鲁认为,平衡和节制是创造幸福的根源,知足者常乐;罗素在《幸福论》中表示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积极生活,攀比使人不幸福;近代哲学家齐泽克认为幸福是虚妄的,他认为奋斗不息的人生才会带来满足感。

哲学家们聊幸福太抽象,朋友圈里的微商聊幸福又太鸡汤。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幸福作为一种心理感受,还是看看心理学家们怎么说吧。

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主观幸福感涉及的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认知与情感评价,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

在这种意义上,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认知上做出何种解释。同样是丢了一匹马,有的人懊悔不已,塞翁却能安之若素,轻叹一声焉知非福。 为何人与人之间幸福的能力如此不同?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米哈里提出一门新科学: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专门研究幸福,研究如何增进人的主观幸福感,在这个栏目,我们将不断地分享积极心理学相关的文章,一起探讨幸福的奥秘,期待你的关注~

(终于码完这篇文章,我又幸福了!)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老父亲的能量嘎嘣脆

感谢支持,共同成长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