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网的概念是由万维网联盟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199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实际上是基于很多现有技术的,也依赖于后来和text-and-markup与知识表现的综合。其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Collins、Quillian、Loftus等人的研究,还有之后70年代初Simon、Schamk、Minsky等人陆续提出的一些理论上的成果。其中Simon在进行自然语言理解的应用研究时提出了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不是现在的Semantic Web)的概念。当时人们甚至发明了以逻辑为基础的程序设计语言Prolog。
蒂姆·伯纳斯-李在2006年普林斯顿大学演讲和后期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他最初将这种智能网络命名为语义网或许不够贴切,也许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数据网(外语:Data Web)。
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智能网络,实现人与电脑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它好比一个巨型的大脑,智能化程度极高,协调能力非常强大。在语义网上连接的每一部电脑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而且还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干人所从事的工作。它将使人类从搜索相关网页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用户变成全能的上帝。语义网中的计算机能利用自己的智能软件,在万维网上的海量资源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将一个个现存的信息孤岛发展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语义网的建立极大地涉及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部分,与Web 3.0智能网络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语义网的初步实现也作为Web 3.0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想要实现成为网络上的超级大脑,需要长期的研究,这意味着语义网的相关实现会占据网络发展进程的重要部分,并且延续于数个网络时代,逐渐转化成“智能网”。
语义网由来与历史(转载)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2-04-11 17:07:00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