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硬件测试之道连载之第十章: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实践
一、引言
在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中,硬件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们不仅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关系到产品的使用寿命、安全性以及用户体验。随着嵌入式硬件架构日益复杂,从简单的微控制器到高度集成的片上系统(SoC),确保硬件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可靠、稳定地工作成为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并进行全面的指标评估,可以有效发现潜在问题,提升硬件质量,满足不同应用领域对嵌入式硬件的严格要求。
二、嵌入式硬件架构与可靠性、稳定性的关联
2.1 常见硬件架构回顾
- 冯·诺依曼架构
- 冯·诺依曼架构以其指令和数据共享单一总线的特点而被广泛认知。在这种架构中,中央处理器(CPU)按顺序从存储器中读取指令和数据,这一过程使得指令执行与数据访问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串行性。例如早期的8086处理器,虽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但在高速处理场景下,总线竞争问题较为突出,因为指令和数据传输共用总线带宽,容易导致数据传输延迟,进而影响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 由于指令和数据存储在同一存储器中,一旦存储器出现故障,如坏块或数据错误,可能同时影响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对系统的可靠性产生较大影响。
- 哈佛架构
- 哈佛架构将程序存储器与数据存储器分离,拥有独立的指令总线和数据总线。这使得CPU能够同时进行指令读取和数据访问操作,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许多微控制器(MCU)如ARM Cortex - M系列采用了哈佛架构的变种,特别适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物联网设备中的传感器数据快速处理。
- 然而,哈佛架构相对复杂,硬件成本较高,且对程序和数据的存储管理要求更为精细。如果程序或数据存储器的地址映射出现错误,或者总线配置不当,可能导致系统运行异常,影响可靠性。此外,虽然哈佛架构在数据处理效率上有优势,但在面对复杂的多任务处理场景时,若任务调度不合理,可能引发资源竞争,进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 片上系统(SoC)架构
- SoC架构高度集成,将CPU、GPU、内存、各种外设等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芯片上,通过内部总线实现各模块间的通信。其优点是体积小、功耗低、功能强大,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 但SoC架构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各模块之间的通信延迟、功耗管理复杂以及散热问题等,都对硬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智能手机的SoC芯片中,CPU与GPU在同时处理多媒体任务时,内部总线的通信效率直接关系到图形渲染和数据处理的速度。如果内部总线出现故障或通信协议错误,可能导致数据传输错误,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同时,由于SoC芯片集成度高,散热成为关键问题,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芯片性能下降甚至损坏,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2.2 硬件架构对可靠性、稳定性的影响
- 架构设计复杂度与故障概率
- 随着硬件架构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其设计复杂度不断增加。复杂的架构往往包含更多的功能模块和复杂的连接关系,这意味着更多的潜在故障点。例如,SoC架构集成了多个不同功能的模块,每个模块都可能出现故障,而且模块之间的通信接口也可能成为故障源。相比之下,简单的冯·诺依曼架构虽然功能相对单一,但故障点也相对较少。因此,架构设计复杂度的增加会提高硬件出现故障的概率,对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
- 资源共享与竞争
- 在一些硬件架构中,资源共享是常见的设计方式,例如冯·诺依曼架构中的总线共享。虽然资源共享可以提高硬件的利用率,但也可能引发资源竞争问题。当多个组件同时请求使用共享资源时,如果没有合理的仲裁机制,可能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或系统响应延迟,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在SoC架构中,多个模块可能共享电源、时钟等资源,若资源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部分模块工作异常,降低系统的可靠性。
- 散热与功耗管理
- 硬件架构的集成度越高,散热和功耗管理就越重要。SoC架构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功耗密度大幅增加,散热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过高的温度会影响芯片内部电子元件的性能,增加故障发生的概率,降低硬件的可靠性。同时,不合理的功耗管理策略可能导致系统在不同工作负载下的功耗波动过大,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一些移动设备中,由于散热设计不佳,长时间运行高负载应用时,芯片温度过高,导致系统出现卡顿甚至死机现象。
三、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场景模拟
3.1 环境模拟测试场景
- 温度测试场景
- 低温测试:模拟硬件在低温环境下的工作情况。许多嵌入式硬件应用于户外或工业环境,可能面临低温挑战。例如,在寒冷地区的物联网传感器节点,需要在低温下持续采集数据。将硬件设备放入低温试验箱,设置温度为 - 20°C、 - 40°C等不同低温值,保持一定时间(如24小时),期间运行硬件的基本功能测试程序,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记录设备性能指标(如运算速度、通信成功率等)的变化。在低温下,电子元件的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如电容的容值改变、电阻的阻值漂移等,可能导致硬件出现故障。
- 高温测试:模拟硬件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情况。对于一些在高温环境下运行的设备,如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工业烤箱中的嵌入式控制器等,高温测试尤为重要。将硬件设备放入高温试验箱,设置温度为60°C、85°C甚至125°C(根据硬件设计要求),保持一定时间(如48小时),持续运行硬件的各项功能测试,观察设备是否出现异常,如死机、数据错误等,并记录功耗、性能等指标的变化。高温可能加速电子元件的老化,导致芯片内部的金属互连出现电迁移现象,降低硬件的可靠性。
- 温度循环测试:模拟硬件在温度反复变化环境下的工作情况。实际应用中,许多设备会经历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如汽车在不同季节和行驶环境下,其内部的嵌入式硬件会面临温度的频繁变化。进行温度循环测试时,设置温度在低温(如 - 10°C)和高温(如70°C)之间循环变化,循环次数可根据硬件的使用场景设定(如100次),每次循环保持一定时间(如高温阶段和低温阶段各保持2小时)。在循环过程中,持续监测硬件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检查是否出现因热胀冷缩导致的硬件连接松动、焊点开裂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硬件的稳定性。
- 湿度测试场景
- 恒定湿度测试:模拟硬件在高湿度环境下的工作情况。对于一些在潮湿环境中使用的设备,如水下传感器、户外监控摄像头等,恒定湿度测试必不可少。将硬件设备放入湿度试验箱,设置相对湿度为80%、90%等不同湿度值,保持一定时间(如72小时),期间运行硬件的功能测试程序,检查设备的电气性能(如绝缘电阻、漏电电流等)是否发生变化,观察是否有因潮湿导致的短路、腐蚀等现象。高湿度环境可能导致电路板上的金属部件生锈,降低电路的导电性,影响硬件的可靠性。
- 湿度循环测试:模拟硬件在湿度反复变化环境下的工作情况。在一些气候多变的地区,硬件设备会经历湿度的周期性变化。进行湿度循环测试时,设置湿度在低湿度(如30%)和高湿度(如90%)之间循环变化,循环次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50次),每次循环保持一定时间(如高湿度阶段和低湿度阶段各保持3小时)。在循环过程中,持续监测硬件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检查是否出现因湿度变化导致的电路板变形、元件性能改变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硬件的稳定性。
- 振动与冲击测试场景
- 振动测试:模拟硬件在振动环境下的工作情况。许多嵌入式硬件应用于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或工业设备(如振动筛、搅拌机)中,会受到持续的振动影响。将硬件设备固定在振动台上,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定振动的频率(如10Hz - 2000Hz)、振幅(如0.1mm - 10mm)和方向(如X、Y、Z三个方向),进行一定时间(如8小时)的振动测试。在振动过程中,运行硬件的功能测试程序,检查设备是否出现接触不良、焊点松动等问题,记录设备的性能指标(如通信中断次数、数据错误率等)。振动可能导致硬件内部的连接部件松动,影响电路的连通性,降低硬件的可靠性。
- 冲击测试:模拟硬件在受到瞬间冲击时的工作情况。例如,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意外掉落,受到冲击。对硬件设备进行冲击测试时,使用冲击试验机,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定冲击的加速度(如50g - 1000g)、脉冲持续时间(如1ms - 10ms)和冲击方向,对设备进行多次冲击(如10次)。在每次冲击后,检查硬件的外观是否有损坏,运行硬件的功能测试程序,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记录设备的性能指标(如存储数据是否丢失、功能是否异常等)。冲击可能导致硬件内部的元件损坏、电路板断裂等问题,严重影响硬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2 电气模拟测试场景
- 电源波动测试场景
- 电压过冲与欠冲测试:模拟硬件在电源电压出现过冲或欠冲情况下的工作情况。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电源供应不稳定、电网波动等原因,硬件可能会面临电压过冲或欠冲的情况。使用可编程电源,设置电压在额定电压的基础上进行过冲(如120%额定电压)和欠冲(如80%额定电压),每次保持一定时间(如1分钟),期间运行硬件的功能测试程序,检查硬件是否能正常工作,记录硬件的功耗、性能指标(如CPU运算错误次数、通信失败次数等)的变化。电压过冲可能导致硬件元件损坏,欠冲可能导致硬件工作异常,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 电压瞬变测试:模拟硬件在电源电压发生快速瞬变情况下的工作情况。例如,当大型设备启动或停止时,可能会引起电源电压的瞬变。使用电压瞬变发生器,产生快速的电压上升沿和下降沿(如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为1μs - 100μs),叠加在额定电源电压上,进行多次瞬变测试(如100次),每次瞬变后检查硬件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观察是否出现因电压瞬变导致的硬件复位、数据丢失等问题。电压瞬变可能干扰硬件内部的电路正常工作,降低硬件的稳定性。
- 电磁干扰测试场景
- 辐射发射测试:评估硬件设备向周围环境发射电磁辐射的强度。许多嵌入式硬件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电磁辐射,如果辐射强度过高,可能会干扰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将硬件设备放置在电波暗室中,使用频谱分析仪测量设备在不同频率范围内(如30MHz - 1GHz)的辐射发射强度,与相关标准(如CISPR 22标准)进行对比,检查设备是否符合电磁兼容性要求。如果辐射发射超标,可能需要对硬件的电路设计、屏蔽措施等进行改进,以降低辐射强度,提高硬件的可靠性和兼容性。
- 辐射抗扰度测试:模拟硬件设备在受到外部电磁辐射干扰时的工作情况。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硬件设备可能会受到来自周围其他设备的电磁辐射干扰。使用电磁辐射抗扰度测试设备,向硬件设备发射不同频率(如80MHz - 1000MHz)和强度(如10V/m - 100V/m)的电磁辐射信号,期间运行硬件的功能测试程序,检查硬件是否能正常工作,记录硬件的性能指标(如通信错误率、数据处理错误次数等)的变化。如果硬件在受到电磁辐射干扰时出现功能异常,说明其抗扰度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硬件的电磁屏蔽性能或优化电路设计,以增强硬件的稳定性。
- 静电放电测试场景
- 接触放电测试:模拟人体或其他导体与硬件设备接触时产生的静电放电情况。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人体或其他物体可能会积累静电,当与硬件设备接触时,静电会瞬间释放,可能对硬件造成损坏。使用静电放电发生器,将放电电极与硬件设备的导电部分(如金属外壳、接口等)进行接触放电,设置放电电压(如±4kV、±8kV等),进行多次放电(如正、负极性各10次),每次放电后检查硬件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观察是否出现因静电放电导致的硬件复位、芯片损坏等问题。接触放电可能会击穿硬件内部的电子元件,严重影响硬件的可靠性。
- 空气放电测试:模拟硬件设备在空气中受到静电放电的情况。当硬件设备周围的空气存在静电时,可能会通过空气对设备进行放电。使用静电放电发生器,在距离硬件设备一定距离(如10mm - 30mm)的位置进行空气放电,设置放电电压(如±8kV、±15kV等),进行多次放电(如正、负极性各10次),每次放电后检查硬件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观察是否出现因空气放电导致的硬件工作异常。空气放电可能会对硬件的敏感电路造成干扰,影响硬件的稳定性。
3.3 负载模拟测试场景
- 满负载测试场景
- 模拟硬件在长时间满负载运行情况下的工作情况。对于一些需要持续处理大量数据或执行复杂任务的嵌入式系统,如服务器中的嵌入式处理器、工业控制中的实时数据处理单元等,满负载测试非常重要。通过编写测试程序,使硬件的各个功能模块(如CPU、GPU、内存等)都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例如让CPU执行大量的复杂运算,GPU进行高分辨率图形渲染,内存进行频繁的读写操作等,持续运行一定时间(如72小时)。在满负载运行过程中,实时监测硬件的温度、功耗、性能指标(如任务完成时间、数据处理准确率等),检查硬件是否出现过热、性能下降、死机等问题。长时间满负载运行可能导致硬件元件过度发热,加速元件老化,影响硬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过载测试场景
- 模拟硬件在超出设计负载情况下的工作情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硬件可能会面临过载的情况,例如在系统升级或错误操作时,可能会给硬件带来超出正常范围的负载。通过编写测试程序,使硬件的负载超过其额定负载一定比例(如120%、150%),持续运行一定时间(如2小时)。在过载运行过程中,观察硬件的保护机制是否有效,如是否会自动降频、切断电源等,同时检查硬件在过载后能否恢复正常工作,记录硬件的性能指标(如过载期间的错误次数、恢复后的性能变化等)。过载可能会对硬件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如果硬件的保护机制不完善,可能会降低硬件的可靠性。
- 负载突变测试场景
- 模拟硬件在负载突然变化情况下的工作情况。在实际应用中,硬件的负载可能会突然发生变化,例如在移动设备中,当用户从简单的文本浏览切换到高清视频播放时,硬件的负载会突然增加。通过编写测试程序,使硬件的负载在短时间内(如100ms - 1s)从低负载快速切换到高负载,再从高负载快速切换到低负载,反复进行多次(如50次)。在负载突变过程中,监测硬件的电源管理系统能否及时响应,硬件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数据处理延迟等)是否会受到影响,检查硬件是否出现异常(如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负载突变可能会对硬件的电源供应和信号处理造成冲击,影响硬件的稳定性。
四、可靠性与稳定性指标评估
4.1 可靠性指标评估
- 故障发生率
- 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硬件出现故障的次数与运行时间的比值。它直观地反映了硬件在测试期间的故障频繁程度。例如,在1000小时的测试时间内,硬件出现了5次故障,则故障发生率为5 / 1000 = 0.005次/小时。
- 计算方法:通过记录硬件在测试过程中的故障发生次数和总运行时间来计算。在不同的测试场景(如温度测试、电气测试等)中分别统计故障次数,然后根据相应的运行时间计算各场景下的故障发生率。故障发生率越低,说明硬件的可靠性越高。
- 意义:故障发生率是衡量硬件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较低的故障发生率意味着硬件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较小,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服务。对于一些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故障发生率必须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 定义:可修复系统在相邻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工作时间。它反映了硬件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例如,一个硬件系统在多次故障修复后,统计其相邻两次故障之间的运行时间分别为100小时、150小时、120小时等,通过计算这些时间的平均值,可得到MTBF。
- 计算方法:对于可修复系统,通过大量的故障数据统计来计算MTBF。
- 假设在一段时间内,系统经历了 (n) 次故障,每次故障修复后重新运行的时间分别为 (t_1, t_2, \cdots, t_n),则 (MTBF = \frac{\sum_{i = 1}^{n}t_i}{n})。在实际测试中,通常采用加速寿命试验等方法来获取足够的故障数据以估算MTBF。
- 意义:MTBF是评估硬件可靠性的关键指标,它为用户提供了硬件预期无故障运行时间的参考。较高的MTBF值表明硬件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更可靠,减少了因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和维护成本。对于工业生产设备等应用场景,MTBF是衡量设备可用性的重要依据。
- 故障覆盖率
- 定义:在可靠性测试中,检测到的故障数量与实际存在的故障数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测试方法和测试用例对硬件潜在故障的发现能力。例如,通过某种测试方法发现了10个故障,而经过全面分析确定硬件实际存在12个故障,则故障覆盖率为 (10 \div 12 \approx 0.833) 或 (83.3%)。
- 计算方法:要准确计算故障覆盖率,需要对硬件进行全面的故障注入实验或深入的故障分析。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先通过各种测试场景和测试用例进行测试,记录发现的故障数量。然后,通过故障注入技术(如模拟电路故障、软件错误注入等)或对硬件设计的详细分析,估计实际可能存在的故障总数,从而计算出故障覆盖率。
- 意义:故障覆盖率越高,说明测试过程能够发现更多的潜在故障,有助于提高硬件的可靠性。高故障覆盖率的测试能够有效降低硬件在实际使用中出现未检测到故障的风险,确保硬件的质量。对于安全关键型系统,如汽车电子的制动控制系统,高故障覆盖率的测试尤为重要。
4.2 稳定性指标评估
- 性能波动率
- 定义:硬件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测试条件下性能指标的变化程度。例如,在温度测试过程中,CPU的运算速度可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性能波动率就是用来衡量这种性能变化的指标。通常以性能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除以平均值来计算。假设在不同温度下,CPU的运算速度分别为 (v_1, v_2, \cdots, v_n),平均值为 (\overline{v}),则性能波动率 (PFR = \frac{\max(v_i) - \min(v_i)}{\overline{v}})。
- 计算方法:在各种测试场景(如环境模拟、电气模拟、负载模拟等)中,实时监测硬件的性能指标(如运算速度、通信带宽、响应时间等)。记录性能指标在不同时间点或不同测试条件下的值,按照上述公式计算性能波动率。性能波动率越低,说明硬件性能越稳定。
- 意义:性能波动率反映了硬件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稳定性。低性能波动率意味着硬件在各种工作环境和负载条件下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性能,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系统,如视频监控系统,性能波动率过高可能导致视频卡顿、丢帧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 数据传输错误率
- 定义: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错误数据的数量与传输数据总量的比值。在嵌入式硬件中,数据传输广泛存在于各个模块之间,如CPU与内存之间、不同外设之间等。例如,在进行SPI通信测试时,发送了 (10000) 个数据位,其中检测到 (10) 个错误位,则数据传输错误率为 (10 \div 10000 = 0.001) 或 (0.1%)。
- 计算方法:在进行数据传输相关的测试场景(如总线通信测试、网络通信测试等)中,通过专门的测试工具或软件算法来检测和统计错误数据的数量。同时,记录传输数据的总量,从而计算出数据传输错误率。数据传输错误率越低,说明硬件的数据传输稳定性越好。
- 意义:数据传输错误率直接影响硬件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数据敏感型应用,如金融交易系统、医疗数据采集系统等,低数据传输错误率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高数据传输错误率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处理结果错误等严重问题,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 系统恢复时间
- 定义:当硬件系统受到干扰或出现故障后,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所需的时间。例如,在进行电源波动测试时,当电压出现过冲导致硬件复位后,从复位到系统重新正常运行所需的时间就是系统恢复时间。
- 计算方法:在各种可能导致系统异常的测试场景(如电磁干扰测试、静电放电测试、过载测试等)中,记录硬件系统出现异常的时刻和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的时刻,两者的时间差即为系统恢复时间。系统恢复时间越短,说明硬件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越强。
- 意义:系统恢复时间是衡量硬件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较短的系统恢复时间意味着硬件在遇到故障或干扰时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减少对系统功能的影响。对于一些关键系统,如通信基站、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快速的系统恢复时间对于保障系统的连续运行至关重要。
五、基于硬件架构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策略
5.1 针对冯·诺依曼架构的测试策略
- 强化总线可靠性测试
- 鉴于冯·诺依曼架构指令和数据共享总线易引发总线竞争问题,需重点测试总线在高负载情况下的可靠性。在测试场景模拟中,增加总线满负载和过载测试的时长和强度。例如,在满负载测试中,使CPU频繁地进行指令读取和数据传输操作,持续运行数小时甚至数天,同时使用逻辑分析仪监测总线信号,检查是否出现数据传输错误、信号冲突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评估总线在长时间高负载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针对总线可能出现的故障,如总线短路、断路等,采用故障注入技术进行测试。在总线上模拟短路或断路故障,观察硬件系统的反应,检查系统是否有相应的保护机制,如能否检测到故障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损坏,以及故障排除后系统能否恢复正常运行。这有助于发现总线设计中的薄弱环节,提高总线的可靠性。
- 存储器故障模拟与检测
- 由于冯·诺依曼架构中程序和数据存储在同一存储器,存储器故障对系统影响较大。在可靠性测试中,对存储器进行全面的故障模拟。例如,通过软件手段对存储器的特定地址进行数据篡改,模拟数据错误故障,检查CPU能否正确检测到错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触发错误中断、进行数据纠错等。
- 采用内存测试算法,如March C - 算法,对存储器进行完整性测试。该算法能够检测出多种类型的存储器故障,包括固定故障、跳变故障、耦合故障等。在测试过程中,记录发现的故障数量和类型,评估存储器的可靠性。对于发现的故障,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如是否是由于存储器芯片质量问题、电路设计缺陷等,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5.2 针对哈佛架构的测试策略
- 双总线协同稳定性测试
- 哈佛架构的指令总线和数据总线独立运行,需确保两者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协同工作稳定。在测试中,设计复杂的多任务场景,使指令读取和数据访问同时进行且频繁切换。例如,编写一个测试程序,让CPU在执行复杂的算术运算指令(指令密集型任务)的同时,进行大量的数据读写操作(数据密集型任务),持续运行一定时间(如数小时)。在此过程中,使用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监测两条总线的信号,检查总线的时序是否正确,数据传输是否准确无误,评估双总线协同工作的稳定性。
- 模拟总线故障场景,如指令总线或数据总线出现短暂的信号中断、延迟等,观察硬件系统的反应。检查系统是否能够自动检测到总线故障,并采取措施保证任务的继续执行或进行适当的错误处理。例如,当数据总线出现短暂中断时,系统是否能够暂时缓存数据,待总线恢复正常后继续传输,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 存储管理与任务调度可靠性测试
- 哈佛架构对程序和数据的存储管理要求精细,且在多任务处理时任务调度的合理性影响系统可靠性。在测试中,对存储管理机制进行深入测试。例如,检查程序和数据在不同存储区域的分配和访问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地址越界、数据覆盖等问题。通过编写专门的测试程序,故意进行非法的存储访问操作,观察系统的反应,如是否能够及时检测到错误并采取保护措施,如触发异常处理程序,防止系统崩溃。
- 针对任务调度,设计多种任务组合和优先级设置,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任务调度能力。例如,创建多个具有不同优先级的任务,包括实时任务、普通任务等,观察系统是否能够按照预定的优先级进行任务调度,确保实时任务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同时普通任务也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检查任务调度过程中是否出现任务饿死、资源竞争等问题,评估任务调度的可靠性,以保证系统在复杂应用场景下的稳定运行。
5.3 针对SoC架构的测试策略
- 模块间通信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
- SoC架构集成了多个功能模块,模块间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在测试中,对内部总线进行全面测试。使用专门的总线测试工具,模拟不同的通信负载情况,如轻负载、满负载和过载,检查总线的通信性能指标,如带宽、传输延迟、错误率等。例如,在满负载情况下,持续向总线上发送大量数据,监测总线的带宽利用率和传输延迟,确保在高负载下总线仍能保持稳定的通信性能。
- 针对不同模块间的通信协议进行严格测试。对于每个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通信接口,按照相应的通信协议标准进行数据传输测试。例如,对于I²C接口,检查其起始信号、停止信号、数据传输格式、应答信号等是否符合I²C协议规范。通过发送和接收大量数据,统计数据传输错误率,评估通信协议的实现是否正确,确保模块间通信的可靠性。
- 模拟模块间通信故障场景,如总线信号干扰、通信协议错误等,观察系统的故障处理机制。例如,在总线上注入高频噪声干扰信号,模拟实际应用中的电磁干扰环境,检查系统是否能够检测到通信故障并采取措施恢复通信,如自动重传数据、调整通信速率等,以提高模块间通信的稳定性。
- 功耗与散热对可靠性稳定性的影响测试
- SoC架构集成度高,功耗和散热问题突出,对可靠性和稳定性影响较大。在测试中,使用功率分析仪精确测量SoC在不同工作负载下的功耗。例如,在运行轻负载任务(如简单的文本处理)和重负载任务(如高清视频解码)时,分别测量其功耗值,分析功耗随负载变化的规律。同时,监测芯片的温度变化,使用热成像仪观察芯片表面的温度分布,确定芯片的热点区域。
- 通过调整散热条件,如改变散热片的大小、风扇的转速等,测试SoC在不同散热情况下的性能和可靠性。在高温环境下,观察芯片是否会因为过热而出现性能下降、死机等问题。例如,在没有足够散热措施的情况下,芯片温度快速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阈值后,检查系统是否会自动采取降频等保护措施,以及降频后系统能否继续稳定运行。评估散热设计对SoC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散热设计提供依据。
六、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实践案例分析
6.1 案例一:工业控制用嵌入式微控制器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
- 硬件架构与应用背景
- 该嵌入式微控制器采用哈佛架构,应用于工业生产线上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负责实时采集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由于工业环境复杂,微控制器需要在高温、高湿度、强电磁干扰等恶劣条件下可靠稳定运行。
- 测试场景模拟与实施
- 温度测试:将微控制器放入高低温试验箱,进行低温( - 20°C)、高温(85°C)和温度循环( - 10°C 至 70°C)测试。在每个温度点保持24小时,期间运行模拟工业控制任务的测试程序,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简单的PID控制算法运算和控制信号输出等。
- 湿度测试:在湿度试验箱中进行恒定湿度(90%)和湿度循环(30% - 90%)测试,每个测试阶段持续48小时。测试过程中,监测微控制器的电气性能,如电源引脚的漏电电流、信号引脚的电平稳定性等,同时运行功能测试程序,检查数据处理和控制功能是否正常。
- 电磁干扰测试:将微控制器放置在电波暗室中,进行辐射发射和辐射抗扰度测试。在辐射发射测试中,测量微控制器在30MHz - 1GHz频率范围内的辐射发射强度,确保其符合工业电磁兼容性标准。在辐射抗扰度测试中,向微控制器发射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磁辐射信号,观察其在干扰下的工作状态,记录数据处理错误次数和控制信号异常情况。
- 指标评估与结果分析
- 可靠性指标: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记录故障发生次数。经过计算,故障发生率为0.002次/小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通过估算约为500小时。通过故障注入实验和详细的故障分析,发现实际存在的故障数量,并计算出故障覆盖率约为85%。结果表明,微控制器在可靠性方面基本满足工业控制要求,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故障覆盖率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测试方法以发现更多潜在故障。
- 稳定性指标:性能波动率方面,在温度和湿度测试过程中,微控制器的运算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性能波动率分别为5%和3%,表明其性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相对稳定。数据传输错误率在电磁干扰测试中,数据传输错误率为0.05%,在可接受范围内。系统恢复时间方面,在受到强电磁干扰导致系统短暂异常后,平均恢复时间为200ms,能够满足工业控制对系统快速恢复的要求。总体而言,微控制器在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但仍需关注数据传输错误率,进一步优化电磁屏蔽措施。
- 改进措施与优化建议
- 针对故障覆盖率较低的问题,增加更多类型的故障注入实验,如模拟硬件电路中的元件参数漂移、信号延迟等故障。同时,对测试用例进行全面审查和优化,确保覆盖更多的硬件功能和潜在故障场景。
- 为降低数据传输错误率,改进微控制器的电磁屏蔽设计,增加屏蔽层厚度或采用更好的屏蔽材料。对信号传输线路进行优化,减少信号反射和干扰。此外,在软件层面增加数据校验和纠错机制,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6.2 案例二:智能手机SoC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
- 硬件架构与应用背景
- 智能手机SoC采用高度集成的SoC架构,集成了多核CPU、GPU、内存控制器、多种通信模块等。其应用场景复杂多样,用户可能在不同环境下使用手机进行各种操作,如通话、拍照、玩游戏、浏览网页等,对SoC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
- 测试场景模拟与实施
- 负载模拟测试:进行满负载、过载和负载突变测试。在满负载测试中,运行多个高负载应用程序,如高清视频播放、大型3D游戏等,同时进行数据下载和后台数据处理任务,持续运行24小时,监测SoC的温度、功耗、性能指标(如帧率、响应时间等)。在过载测试中,通过特定软件使CPU和GPU的负载达到150%的额定负载,持续运行1小时,观察SoC是否会出现过热保护、性能崩溃等问题。在负载突变测试中,快速切换不同负载的应用程序,如从简单的文本阅读应用快速切换到高清视频游戏,反复进行50次,监测SoC的电源管理系统和性能指标的变化。
- 电气模拟测试:进行电源波动测试,包括电压过冲(120%额定电压)、欠冲(80%额定电压)和电压瞬变测试。每次电压变化持续1分钟,进行多次测试(各10次),观察SoC是否会出现重启、数据丢失等问题。同时,进行静电放电测试,对SoC的金属外壳和接口进行接触放电(±8kV)和空气放电(±15kV)测试,正、负极性各10次,检查SoC在静电放电后的功能完整性。
- 指标评估与结果分析
- 可靠性指标:在负载模拟和电气模拟测试中,统计故障发生次数。故障发生率为0.003次/小时,MTBF估算约为333小时。通过对SoC设计的深入分析和故障模拟实验,计算出故障覆盖率约为80%。可靠性指标表明,SoC在应对复杂负载和电气干扰方面存在一定的可靠性风险,尤其是故障覆盖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在故障。
- 稳定性指标:性能波动率在负载模拟测试中,帧率和响应时间的性能波动率分别为8%和6%,表明在负载变化时性能有一定波动。数据传输错误率在网络通信测试(包含在负载模拟测试中)中,数据传输错误率为0.1%,相对较高。系统恢复时间在电压过冲和静电放电导致系统异常后,平均恢复时间为300ms。稳定性指标显示,SoC在稳定性方面需要改进,特别是性能波动率和数据传输错误率,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 改进措施与优化建议
- 为提高可靠性,加强对SoC内部各模块之间交互的测试,增加更多针对模块间通信故障的模拟场景,如模拟通信协议错误、数据丢失等情况。同时,优化故障注入方法,更准确地模拟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硬件故障,以提高故障覆盖率。
- 针对稳定性问题,优化SoC的电源管理算法,使其能更快速、准确地响应负载变化,降低性能波动率。在数据传输方面,采用更先进的纠错编码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减少数据传输错误率。此外,进一步优化系统的硬件设计,提高其抗静电能力和对电压波动的耐受性,缩短系统恢复时间。
七、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的发展趋势
7.1 智能化测试技术的应用
- 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预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在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大量的硬件运行数据(如温度、功耗、性能指标等)进行分析和学习,建立故障预测模型。例如,利用深度学习中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种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可以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学习硬件性能随时间的变化模式,提前预测硬件可能出现的故障。在硬件运行过程中,实时采集数据并输入到模型中,当模型预测到潜在故障时,及时发出预警,以便采取预防性维护措施,提高硬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自动化测试流程优化
传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流程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效率较低且容易出现人为错误。智能化测试技术通过自动化测试框架和工具,实现测试流程的自动化。例如,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自动控制测试设备(如温度试验箱、电源测试仪等)的参数设置、启动和停止测试任务,并自动采集和分析测试数据。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根据测试结果自动调整测试策略,如动态增加或减少测试用例、改变测试条件等,以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确保硬件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7.2 面向复杂硬件架构的测试挑战与应对
- 多核、异构与3D - IC架构的测试难题
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多核、异构和3D - IC等复杂架构逐渐成为主流。多核架构中,核心间的同步与通信、负载均衡以及资源共享等问题给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带来挑战。异构架构需要测试不同类型处理器(如CPU、GPU、DSP)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任务调度的合理性以及数据交互的准确性。3D - IC架构由于芯片堆叠和垂直互连的复杂性,对测试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如何检测芯片间的垂直互连故障、如何评估散热对多层芯片的影响等。 - 针对性的测试方法与技术创新
针对多核架构,开发专门的多核性能与可靠性测试工具,能够实时监测每个核心的运行状态、资源使用情况以及核心间的通信延迟等指标。通过模拟多任务并行处理场景,测试核心间的负载均衡算法是否有效,以及在高负载情况下核心间的同步机制是否可靠。对于异构架构,设计异构计算任务测试平台,评估不同类型处理器之间的任务分配和协同工作性能。采用代码剖析和性能监测技术,深入分析异构计算过程中的性能瓶颈和潜在故障点。在3D - IC架构测试方面,研发新的非侵入式测试技术,如基于近场电磁探测的方法,检测芯片间垂直互连的电气性能。同时,利用热模拟软件与实际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散热设计,确保3D - IC在复杂散热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7.3 与软件可靠性测试的融合
- 硬件 - 软件协同测试的重要性
在嵌入式系统中,硬件和软件紧密协作,硬件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设计和制造,还与软件的交互和控制密切相关。例如,软件中的错误配置可能导致硬件工作异常,而硬件故障也可能影响软件的正常运行。因此,将硬件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与软件可靠性测试进行融合,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协同测试,可以发现硬件与软件接口处的潜在问题,如数据格式不匹配、时序不一致等,这些问题可能在单独的硬件或软件测试中被忽略。 - 协同测试的方法与策略
在测试过程中,建立硬件 - 软件联合测试环境,将硬件测试平台与软件测试工具相结合。例如,在硬件进行环境模拟测试时,同时运行与之对应的软件应用程序,观察软件在硬件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表现,以及硬件对软件操作的响应情况。在软件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时,实时监测硬件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检查软件操作是否对硬件造成不良影响,如过度消耗硬件资源导致硬件过热或性能下降。此外,制定统一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集,涵盖硬件和软件的交互场景,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和一致性。通过硬件 - 软件协同测试,提高嵌入式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出现故障的风险。
八、结论
嵌入式硬件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是确保硬件质量和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入理解不同硬件架构对可靠性与稳定性的影响,精心模拟各种测试场景,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估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硬件的性能。针对不同硬件架构制定专门的测试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进行优化改进,能够有效提升硬件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同时,关注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入智能化测试技术,应对复杂硬件架构带来的测试挑战,加强与软件可靠性测试的融合,将为嵌入式硬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日益严格的应用要求。
九、参考文献
9.1 中文参考文献
[1] 周立功. 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第2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
[2] 李广弟, 朱月秀, 冷祖祁. 单片机基础(第4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2.
[3] 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7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4] 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第7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5] 何立民.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系统配置与接口技术[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0.
[6] 潘松, 黄继业. EDA技术实用教程(第4版)[M]. 科学出版社, 2010.
[7] 王晓明. 深入浅出谈电源管理芯片[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8] 赵修科. 开关电源中的磁性元件(第3版)[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9] 张占松, 蔡宣三. 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第3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10] 周志敏, 周纪海. 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应用电路设计[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
[11] 胡汉才. 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第3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2] 李全利, 迟荣强.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4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13] 丁元杰.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第2版)[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14] 刘君华. 智能传感器系统(第2版)[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15] 彭介华.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第2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6] 杨素行.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3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7] 童诗白, 华成英.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5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18] 唐朔飞.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9] 白中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6版)[M]. 科学出版社, 2013.
[20] 王达. 深入浅出玩转FPGA(第2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21] 田耘, 胡彬, 徐文波. Xilinx FPGA开发实用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2] 陈粤初. 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第2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3] 刘笃仁, 韩保君.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第2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4] 强锡富. 传感器(第3版)[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5] 王化祥, 张淑英.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M].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26] 古天祥. 电子测量原理(第3版)[M].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27] 严仰光. 电力电子技术(第3版)[M].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5.
[28] 王兆安, 刘进军. 电力电子技术(第5版)[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9] 阮新波, 严仰光. 直流开关电源的软开关技术[M]. 科学出版社, 2000.
[30] 张卫平. 开关变换器的建模与控制[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31] 张绪光, 付家才.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M]. 科学出版社, 2010.
[32]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6版)[M]. 科学出版社, 2013.
[33] 李友善. 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34] 程佩青. 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4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5] 丁玉美, 高西全. 数字信号处理(第4版)[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36] 姚天任, 孙洪.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第2版)[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37] 樊昌信, 曹丽娜. 通信原理(第7版)[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38] 周炯槃. 通信原理(第3版)[M].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
[39] 张辉, 曹丽娜. 现代通信原理(第2版)[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40] 吴金戌, 沈庆阳, 郭庭吉. 8051单片机实践与应用(第3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1] 李朝青.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3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
[42] 陈章龙, 周庆敏.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2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43] 楼然苗, 李光飞. 51系列单片机设计实例(第2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44] 陈林康. 单片机C语言编程与实例(第2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
[45] 孙涵芳, 徐爱卿. MCS - 51/96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2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6.
[46] 余锡存, 曹国华.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2版)[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47] 徐爱钧, 彭秀华. 单片机高级语言C51应用程序设计(第3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48] 何希才. 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第2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49] 张毅刚.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3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50] 李华. MCS - 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第2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51] 王幸之, 钟爱琴, 王雷. 单片机应用系统抗干扰技术(第2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52] 刘和平, 魏洪兴, 刘勇. PIC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
[53] 马忠梅, 籍顺心, 张凯, 等. ARM嵌入式处理器结构与应用基础(第2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54] 杜春雷. ARM体系结构与编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5] 周立功. ARM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与驱动开发范例(第2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56] 孙纪坤, 张小全. ARM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例开发(第2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57] 田泽.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教程(第2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
[58] 李驹光, 郑红, 等. Nios II嵌入式软核处理器SOPC应用开发实例(第2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9] 陈龙, 王喜斌.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60] 王田苗.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例开发(第2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9.2 英文参考文献
[1] Patterson, D. A., & Hennessy, J. L.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The Hardware/Software Interface (6th Edition) [M]. Morgan Kaufmann, 2018.
[2] Stallings, W.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 (10th Edition) [M]. Pearson, 2020.
[3] Wolf, W. Computers as Components: Principles of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 Design (4th Edition) [M]. Elsevier, 2018.
[4] Rabaey, J. M., Chandrakasan, A., & Nikolic, B. 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s: A Design Perspective (3rd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2019.
[5] Barr, M. Testing Embedded Software: Best Practices [M]. Addison - Wesley Professional, 2004.
[6] Ganssle, J. Embedded System Development: A Developer’s Guide to Real - World In - Circuit Emulation [M]. Newnes, 2001.
[7] Tanenbaum, A. S., & Bos, H. Structured Computer Organization (6th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2010.
[8] Hamacher, V. C., Vranesic, Z. G., & Zaky, S. G. Computer Organization (6th Edition) [M]. McGraw - Hill, 2007.
[9] Floyd, T. L. Digital Fundamentals (11th Edition) [M].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9.
[10] Mano, M. M., & Kime, C. R. Logic and Computer Design Fundamentals (4th Edition) [M].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7.
[11] Sedra, A. S., & Smith, K. C.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7th Ed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12] Gray, P. R., & Meyer, R. G.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5th Edition) [M]. Wiley, 2009.
[13] Razavi, B. 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M]. McGraw - Hill, 2001.
[14] Jacob Baker, R. CMOS Circuit Design, Layout, and Simulation (3rd Edition) [M]. Wiley - Interscience, 2010.
[15] Johnson, H. W[15] Johnson, H. W., & Graham, M. High - Speed Digital Design: A Handbook of Black Magic [M]. Prentice Hall, 1993.
[16] Hall, S. H., Hall, G. W., & McCall, J. A. High - Speed Digital System Design: A Handbook of Interconnect Theory and Design Practice [M]. Wiley, 2000.
[17] Montrose, M. I. Printed Circuit Board Design Techniques for EMC Compliance: A Handbook for Designers [M]. Wiley, 2000.
[18] Ott, H. W. Noise Reduction Techniques in Electronic Systems (2nd Edition) [M]. Wiley, 1988.
[19] Bingham, J. A. 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dem Design [M]. Wiley, 1988.
[20] Proakis, J. G. Digital Communications (5th Edition) [M]. McGraw - Hill, 2001.
[21] Haykin, S. Communication Systems (4th Edition) [M]. Wiley, 2001.
[22] Couch, L. W. 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s (7th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2006.
[23] Sklar, B.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2001.
[24] Leon - Garcia, A. Probability, Statistics, and Random Processes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3rd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2008.
[25] Papoulis, A., & Pillai, S. U. Probability, Random Variables,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4th Edition) [M]. McGraw - Hill, 2002.
[26] Wicker, S. B. Error Control Systems for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Storage [M]. Prentice Hall, 1995.
[27] Lin, S., & Costello, D. J. Error Control Coding: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2004.
[28] MacWilliams, F. J., & Sloane, N. J. A. The Theory of Error - Correcting Codes [M]. North - Holland, 1977.
[29] Golomb, S. W., Peile, R. E., & Scholtz, R. A. Basic Concepts i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 [M]. Plenum, 1994.
[30] Blahut, R. 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Theory [M]. Addison - Wesley, 1987.
[31] Cover, T. M., & Thomas, J. A.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 (2nd Edition) [M]. Wiley, 2006.
[32] Stallings, W. Cryptography and Network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7th Edition) [M]. Pearson, 2017.
[33] Schneier, B. Applied Cryptography: Protocols, Algorithms, and Source Code in C (2nd Edition) [M]. Wiley, 1996.
[34] Menezes, A. J., van Oorschot, P. C., & Vanstone, S. A. Handbook of Applied Cryptography [M]. CRC Press, 1997.
[35] Kurose, J. F., & Ross, K. W. Computer Networking: A Top - Down Approach (7th Edition) [M]. Addison - Wesley, 2017.
[36] Tanenbaum, A. S. Computer Networks (5th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2011.
[37] Comer, D. E. 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 Volume I: Principles, Protocols, and Architecture (6th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2014.
[38] Stevens, W. R. TCP/IP Illustrated, Volume 1: The Protocols [M]. Addison - Wesley, 1994.
[39] Perlman, R. Interconnections: Bridges, Routers, Switches, and Internetworking Protocols (2nd Edition) [M]. Addison - Wesley, 1999.
[40] Jain, R. The Art of Computer Systems Performance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Experimental Design, Measurement,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M]. Wiley, 1991.
[41] Menasce, D. A., & Almeida, V. A. F. Capacity Planning for Web Performance: Metrics, Models, and Methods [M]. Prentice Hall, 2000.
[42] Kistler, J. J., & Vahdat,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M]. Morgan Kaufmann, 2005.
[43] Gunther, N. J. Guerrilla Capacity Planning: A Tactical Approach to Planning for Server Performance [M]. Springer, 2007.
[44] Huang, K., & Abraham, J. A. Algorithm for Fault Tolerant Computing Syste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1984, C - 33(7): 582 - 592.
[45] Avizienis, A., Laprie, J. C., Randell, B., et al. Basic Concepts and Taxonomy of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 [J]. 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 2004, 1(1): 11 - 33.
[46] Laprie, J. C. Dependability: Basic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M]. Springer, 1992.
[47] Shooman, M. L. Probabilistic Reliability: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M]. McGraw - Hill, 1968.
[48] Nelson, V. P., Nagle, H. T., Carroll, B. D., et al. Fault - Tolerant Compu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1990.
[49] Trivedi, K. S.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with Reliability, Queu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 [M]. Wiley, 2002.
[50] Lyu, M. R. Handbook of Softwar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M]. McGraw - Hill, 1996.
[51] Musa, J. D. Softwar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More Reliable Software, Faster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M]. McGraw - Hill, 1998.
[52] Kaner, C., Falk, J., & Nguyen, H. Q. Testing Computer Software (2nd Edition) [M]. Wiley, 1999.
[53] Myers, G. J., Badgett, C., Thomas, T. M., et al.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 (2nd Edition) [M]. Wiley, 2004.
[54] Beizer, B. Software Testing Techniques (2nd Edition) [M].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0.
[55] Dustin, E., Rashka, J., & Paul, J. Automated Software Testing: Int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M]. Addison - Wesley, 1999.
[56] Cem Kaner, J. Falk, H. Q. Nguyen. Testing Computer Software [M]. Wiley, 1993.
[57] Ammann, P., & Offutt, J. Introduction to Software Test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58] Zhu, H., Hall, P. A. V., & May, J. H. Software Unit Test Coverage and Adequacy [J]. ACM Computing Surveys, 1997, 29(4): 366 - 427.
[59] Elbaum, S., Malishevsky, A., & Rothermel, G. Test - Case Prioritization: A Family of Empirical Studi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3, 29(12): 1094 - 1105.
[60] Rothermel, G., & Harrold, M. J. Analyzing Regression Test Selection Techniqu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996, 22(8): 529 -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