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DD概念介绍
2004年Eric Evans发表Domain-Driven Design–Tackling Complexity in the Heart of Software(领域驱动设计)简称Evans DDD。领域建模是一种艺术的技术,它是用来解决复杂软件快速应付变化的解决之道。
1、什么叫DDD?
常见的软件开发方式是拿到产品需求后,直接考虑数据库中表应该如何设计,这种方式已经将设计与业务需求脱节,而更多的是直接考虑应该如何实现了,这有点本末倒置。而DDD是从领域(问题域)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方法。
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是“领域”,从一开始就要让团队走到正确的点上。当我们组建好了团队之后,应该从哪里开始?不是UI原型设计,不是架构设计,不是设计数据库,这些事情重要却非最高优先级。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运用领域驱动设计,就是要先识别问题域,进而为团队提炼达成共识的领域知识。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团队各个角色的沟通与协作。
2、为什么要用DDD?
(1)DDD
➢核心诉求就是将业务架构映射到系统架构上,在响应业务变化调整业务架构时,也随之变化系统架构;
➢DDD与微服务相得益彰。
(2)微服务
➢追求业务层面的复用,设计出来的系统架构和业务一致;
➢在技术架构上,系统模块之间充分解耦,可以自由地选择合适的技术架构,去中心化的治理技术和数据。
3、团队中常见的问题
我们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存在三个方向的偏差:
(1)从客户处了解到的需求,并非最终用户的需求;
(2)若无有效的沟通方式,需求的理解偏差会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3)理解到的需求并没有揭示完整的领域知识,导致领域建模与设计出现认知障碍。
在团队交流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盲人摸象的演员”
4、通过可视化的交流达成共识
保持沟通与交流是实践DDD的前提:
(1)只有频繁地沟通,才能就业务需求达成整个团队的共识;
(2)只有良好的协作,才能有助于大家一起提炼领域知识,建立统一语言;
(3)只有快速反馈,才能尽可能保证领域模型,与程序实现的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