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展望
1. 现有的生产理论体系都是基于西方ISA 95 的扩展;
2.西方为ISA 95 创造了senser/ plc/ dmc/ MES等概念和产品,且持续打磨了近100年,从二战后电气化生产开始,西方就进行了相关生产理论的研究,开始围绕“人、机、料发、法、环”,出现了生产理论的形成扩展,在50-60年底二战后蓬勃发展期,由美国、德国、日本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的生产理论,而且根据这个理论产生了欧、美、日系生产系统供应商,包括senser/ plc OT领域代表,美国GE/Honeywell/, 欧洲西门子/施耐德,日本三菱、欧姆龙等代表性软硬件产品供应商。
3.随着生产迁移也陆续出现韩系(韩国电产PLC)/台系(台达) 软硬件厂商,但是理论都是基于西方整体理论产生,那中系厂商又机会吗?
4.短期来看,世界的生产方式是有惯性的,中国还需要保证已有与西方接轨产业体系的正常发展,同时更快的学习和吸收西方的生产理念,但是因为西方生产系统在当前大变局下具有排他性,例如不承认(主观偏见)遵循生产理念的中系供应商例如ERP 代表金蝶/用友,MES国内还没有具体整合(潜在摩尔,赛意,盘古,上扬),DMC (中控,亚控),PLC (汇川、宝信);
5.长期来看,如果要想改变追随者的角色,需要确立具有中国特殊的生产理论体系,当然不是对当前西方生产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和发展,例如生产AI 模型,数字孪生 前沿理论,边缘计算+平台治理的生产架构,AGV柔性生产理论深化,视觉AI大模型生产质量管控,等生产理论突破,配合一带一路生产投资,更多的生产及产品改变世界对中国生产管理的观念,进而推行自己的生产理念、生产标准。
6.这过程与通信行业赶超类似,但是内容,范围不在一个维度,实现赶超及引领可能需要时间更长,生产理论赶超比产品(例如新能源产品、通信行业5G/6G)赶超更具深度。
-
为什么
1. 当前最先进生产工艺,或者说成熟应用在国内,国类设备及系统厂商积累了非常多的know-how,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国内应该会有相关理论产出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