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描述:通道与时隙
从上层概念上来讲,交换就是通道的对应,从低层上来说,就是时隙之间的选路和连通。上层“通道”的概念就是底层的“码流”和“时隙”的概念。一般情况下,上层所谓的通道号就是底层的:码流号*时隙号。
一个完整的交换需要两个重新参数:码流号、时隙号。这两个号也许是逻辑的,也可以是物理的。不管是逻辑或是物理上的序号,它的作用就是借助这两个参数,调整连接内存单元的指针方向,能寻址到时隙数据。
2.2 交换的种类
正如“交换过程”中所述,交换包括单向交换、双向交换和打断交换。打断交换是交换的逆过程,将I与J时隙DataRAM的地址值恢复原状,就可以打断交换。
2.3 交换与存储器
上一节我们不仅了解了交换的底层实现,还可以看出,没有存储缓冲机制就无法实现串并转换,交换也就无从谈起。如:T8102因为无本地连接内存和和本地数据内存,所以无法实现本地码流时隙之间的交换。可以这样说,交换的实现与存储缓冲机制是分不开的。然而,交换需要的内存数量又是如何确定的呢?什么是无阻交换呢?
从上一节“图2—1”可以看出,对于一个2M码流,每个码流共有32个时隙,每个时隙数据8位,它需要:
l 32个数据缓冲单元(8位)
l 32个连接缓冲单元(8位)
共64个存储单元。两个2M码流就需要:64*2=128个(8位单元)。同理,一个4M码流也需要128个单元,一个8M码流需要256单元。
T8100(A)、T8105共有本地码流:16个本地串行输入和16本地串行输出。因为本地码流有1024地址单元(Location connection memory)和1024个数据单元(Location data memory),所以当码流工作在最大速率时(8M),最多能支持8个输入与8个输出:8*256=2048。
2.4 无阻塞交换与阻塞交换
如“2.3”例中所述,两个2M码流需要128个存储单元,但如果实际上(例如某些时隙交换芯片)只能提供了一半的存储单元,比如说只提供64个存储单元,这时候,无法同时实现全部的时隙交换。即,一部分交换被“阻塞”了,这种情况下称为阻塞交换。
按“2.1”所述的交换模式,如果有4096个时隙,却只有2K个交换单元,只能实现1/4交换。
可以这样说,一定的交换模式下(可以是“2.1”所述的交换模式,也可以是别的交换模式),每个时隙都有相对应的独立的交换存储单元(包括数据单元与地址存储单元),称为无阻塞交换。更通俗的说,只要存储单元不少于时隙交换要求的数量,就是“无阻塞交换”,如果存储器不够,则是“阻塞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