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Martin Fowler

《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探讨了业务过程的概念架构,提供了一系列来自不同问题域的分析模式。这些模式是概念性的,帮助建模人员将经验应用于特定问题,促进了开发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思考。作者强调模式作为开发起点,为企业应用系统构建提供指导,认为深入理解模式是提升系统活力和创新的关键。此外,书中使用的图符表示法和模式的丰富内涵,使得这本书成为深入研究分析和设计的重要资源。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看好的代码可以交给你大量的编程技巧,看好的模型可以教给你大量的分析和设计技巧。

模式包括:有用的模型、设计背后的论证以及适用范围,拥有这些信息,建模人员就可以为特定的问题改造现有的模型。

模式是一种问题解决思路,它已经适用于一个实践环境,并且也可能适用于其它环境。

本书讨论是分析方面的模式,这些模式放映的是业务过程的概念架构,而不是实际的软件实现。

模式有助于更容易地应用自己过去的经验。

分析模式:来自概念业务模型的模式。提供来自贸易、测量、财务以及组织关系等多个问题域的关键抽象。这些模式都是概念性的,因为它们表征了人们考虑业务的方式,而不是设计计算机系统的方式。

支持模式:分析模式如何适合一个信息系统架构,概念模型的构造如何演变成为软件接口和实现,以及那些特定的高级建模构造如何与更简单的结构关联。

为了描述这些模式,需要借助于一种新的图符表示法。

本书的重点不是过程-即如何建模,而是把重点放在过程的结果-即模型本身。

模式作为开发活动的一个起点,从模式开始着手开发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楚开发工作的目标,而项目计划的制定也可以利用模式所提供的广泛基础。

本书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概念,使用一种完全概念化的方法建模。

软件背景知识对于概念建模来讲可有可无。

---

以上是从《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的前言中摘录出来的,但总觉得意犹未尽,作者包含的思想太丰富了,总觉得只是抓住一点,并没有抓住全部,但我已经尽量全面的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了,从前言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以及作者对模式的深刻理解,以及作者对于模式只是一个起点,而远远没有结束的理解,在作者眼里,模式包含很丰富的内容,不是限制性的框架,模式本身的魅力也在于其的分析与设计,以及概念性,以及作为某一类问题的一个统一的描述,使某一模式在开发人员中得到更好的交流和思考(本身某一模式已经是专业人员进行实际分析和设计的,已经包含很多专业人员的思想在里面)。建立企业级应用系统,也不仅仅是专业程序人员的工作,也涉及很多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的努力。总之,一切企业级应用系统,都以作者所坚持的,以模式作为一切开发活动的开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