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重点,而是要问自己“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
当时,杂志和电视上正在盛行收纳术,非得把堆到满出来的东西仔细地分类、整理、收纳,否则就没办法收拾屋子--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向来,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走上街,到处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品。然而无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我们是不是连“让自己混乱的东西”都背上身了呢?近距离观察高野山的生活,让我发现了从加法生活转向剑法生活的重要性。
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回想平时的生活,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漫不经心地收拾,从来没有考虑过“当下的我”与物品真正的关系吧?如此一来,倘若关系轴或时间轴是错位的,那么即便是收拾了,也没有办法区分出生活必需品和没用的破烂。
断舍离与比办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是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要的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的东西替换掉了。“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觉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动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实现的。
一旦开始着手收拾了,那么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物品的现状。了解了断舍离,人就会发现,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直以来竟然堆积了那么多的垃圾和废物。到底在这些废物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真是不可知。除此之外,恐怕也没少花钱。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就像这样,先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的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他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那个东西当礼物送他就行了”。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社会因素另物质不断地涌进来,而由于个人和社会的某些原因,这些涌进来的东西却出不去,永远就堆在自己的这个空间里。我们所处的空间只有固定那么大,不可能因为东西的增长而增长,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三种仍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
断舍离认为,住所的打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
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睛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
在断舍离里,“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因此,他的过程是愉快的。
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这也是断舍离的重要技巧。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仍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如果经常把一大堆东西一股闹塞给孩子,那他们有可能成长为没有自主性、选择能力低下的人。想想看,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口头禅是“无所谓”的人呢?那就是从小被予得的太多,没能学会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从能用多少时间出发,找出今天逍遥进行断舍离的场所,这样的话效率更高,而且人也更愿意付出努力。
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扔东西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给它们分类,最开始的标准一定要简单。总而言之,就只需要问这个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
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通过限制总量,更家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提升了品味。
我们追求的是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对们、取出物品这两个动作,这样人就不会觉得麻烦。花点心思去掉多余的动作,人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压力,也不会以“好麻烦”为接口。
要有意思地让收纳工具里的东西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立起来”,也就是让物品你能“自立”。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使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挖掘出全新的自己。到了日常随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
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什么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能够意识到审视是当季的东西,也是很有意思的。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