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PCB布线设计经验谈附原理图(三)

本文探讨了PCB布线过程中寄生电容的影响及其对混合信号电路的潜在危害。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寄生电容如何导致噪声耦合,并提供了改进布线策略以消除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布线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但是最基本的的还是要做到周密,谨慎。

寄生元件危害最大的情况
印刷电路板布线产生的主要寄生元件包括:寄生电阻、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例如:PCB的寄生电阻由元件之间的走线形成;电路板上的走线、焊盘和平行走线会产 生寄生电容;寄生电感的产生途径包括环路电感、互感和过孔。当将电路原理图转化为实际的PCB时,所有这些寄生元件都可能对电路的有效性产生干扰。本文将 对最棘手的电路板寄生元件类型 — 寄生电容进行量化,并提供一个可清楚看到寄生电容对电路性能影响的示例。




图3 这是对图2所示电路的第一次布线尝试。此配置在模拟线路上产生不规律的噪声,

这是因为在特定数字走线上的数据输入码随着数字电位器的编程需求而改变。


寄生电容的危害
大多数寄生电容都是靠近放置两条平行走线引起的。可以采用图1所示的公式来计算这种电容值。

图1 在PCB上布两条靠近的走线,很容易产生寄生电容。由于这种寄生电容的存在,

在一条走线上的快速电压变化会在另一条走线上产生电流信号。


在混合信号电路中,如果敏感的高阻抗模拟走线与数字走线距离较近,这种电容会产生问题。例如,图2中的电路就很可能存在这种问题。


图2 用三个8位数字电位器和三个放大器提供65536个差分输出电压,组成一个16位D/A转换器。

如果系统中的VDD为5V,那么此D/A转换器的分辨率或LSB大小为76.3mV。


为 讲解图2所示电路的工作原理,采用三个8位数字电位器和三个CMOS运算放大器组成一个16位D/A转换器。在此图的左侧,在VDD和地之间跨接了两 个数字电位器(U3a和U3b),其抽头输出连接到两个运放(U4a和U4b)的正相输入端。数字电位器U2和U3通过与单片机(U1)之间的SPI接口 编程。在此配置中,每个数字电位器配置为8位乘法型D/A转换器。如果VDD为5V,那么这些D/A转换器的LSB大小等于19.61mV。

这两个数字电位器的抽头都分别连接到两个配置了缓冲器的运放的正相输入端。在此配置中,运放的输入端是高阻抗的,将数字电位器与电路其它部分隔离开了。这两个放大器配置为其输出摆幅限制不会超出第二级放大器的输入范围。


为使此电路具有16位D/A转换器的性能,采用第三个数字电位器(U2a)跨接在两个运放(U4a和U4b)的输出端之间。U3a和U3b的编程设定经 数字电位器后的电压值。如果VDD为5V,可以将U3a和U3b的输出编程为相差19.61mV。此电压大小经第三个8位数字电位器R3,则自左至右整个 电路的LSB大小为76.3mV。此电路获得最优性能所需的严格器件规格如表1所示。

此电路有两种基本工作模式。第一种模式可用于获 得可编程、可调节的直流差分电压。在此模式中,电路的数字部分只是偶尔使用,在正常工作时不使用。第二种模式是可以将此电路用作任意波形发生器。在此模式 中,电路的数字部分是电路运行的必需部分。此模式中可能发生电容耦合的危险。

图 2 所示电路的第一次布线如图3所示。



此电路是在实验室中快速设计出的,没有注意细节。在检查布线时,发现将数字走线布在了高阻抗模拟线路的旁边。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次就应该正确布线,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讲解如何识别问题及如何对布线做重大改进。

看一下此布线中不同的走线,可以明显看到哪里可能存在问题。图中的模拟走线从U3a的抽头连接到U4a放大器的高阻抗输入端。图中的数字走线传送对数字电位器设置进行编程的数字码。

在测试板上经过测量,发现数字走线中的数字信号耦合到了敏感的模拟走线中,参见图4。


图 4 在此示波器照片中,最上面的波形取自JP1(到数字电位器的数字码),

第二个波形取自JP5(相邻模拟走线上的噪声),最下面的波形取自TP10(16位D/A转换器输出端的噪声)。

系统中对数字电位器编程的数字信号沿着走线逐渐传输到输出直流电压的模拟线路。此噪声通过电路的模拟部分一直传播到第三个数字电位器(U5a)。第三个数字电位器在两个输出状态之间翻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分隔开走线,图5示出了改进的布线方案。

图 5 采用这种新的布线,将模拟线路和数字线路隔离开了。
增大走线之间的距离,基本消除了在前面布线中造成干扰的数字噪声。

改变布线的结果如图6所示。将模拟和数字走线仔细分开后,电路成为非常“干净”的16位D/A转换器。图中的波形是第三个数字电位器的单码转换结果76.29mV。

图 6 图中示出了采用新布线的16位D/A转换器的单个码转换结果,
对数字电位器编程的数字信号没有造成数字噪声。

结语

数字和模拟范围确定后,谨慎布线对获得成功的PCB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有源数字走线靠近高阻抗模拟走线时,会引起严重的耦合噪声,这只能通过增加走线之间的距离来避免。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助用户学习如何阅读和理解PCB电路板设计,并且用户希望有一个图解教程。首先,我要根据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来构建回答的结构,确保信息准确且符合用户需求。 首先,用户提供的引用[1]提到学习PCB设计需要不同的科目,具体取决于产品类型和应用场景。引用[2]详细讲解了四层板的设计,包括结构、布局、布线、电源层和地层设计等。引用[3]则提到了地平面之间的连接方法。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组织回答的结构,确保涵盖PCB设计的关键方面。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是“阅读和理解”现有的PCB设计,而不是自己设计。因此,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分析现有PCB的各个部分,比如识别层结构、元件、信号路径、电源分配等。同时,用户希望有图解教程,所以在回答中可能需要描述常见的图解元素,或者建议参考带有图示的资料,比如引用[2]中的四层板图解。 然后,我需要将步骤分解,逐步引导用户从基础开始。例如,第一步可能是了解PCB的基本组成,包括层数、材料等,这里可以引用[2]中的四层板结构。第二步是识别元件和符号,这部分可能需要结合常见的电子元件知识。第步分析层结构,引用[2]中的电源层和地层设计,以及引用[3]提到的地桥连接方法。第四步信号路径追踪,涉及布线规则,如高速信号线的处理。第五步电源分配分析,引用[2]中的电源稳定性部分。第六步使用工具软件,这里可能需要推荐一些常用的EDA工具。第七步参考设计文档,强调文档的重要性。第八步实践练习,建议用户实际动手分析现有PCB。 在生成相关问题部分,需要围绕用户的学习过程,提出可能遇到的深入问题,比如层数选择、信号完整性、地线干扰等,这些问题可以引导用户进一步学习,并且每个问题都可能引用到提供的参考资料中的内容。 同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中文表达,确保LaTeX格式的行内公式和独立公式正确应用。例如,在解释阻抗匹配时,可能需要用到公式,如特性阻抗的计算公式$$Z_0 = \frac{87}{\sqrt{\varepsilon_r + 1.41}} \ln\left(\frac{5.98h}{0.8w + t}\right)$$,这里需要检查公式是否正确,并且使用$$...$$格式。但根据用户的问题,可能不需要太多公式,所以需要酌情添加。 另外,用户提到的引用需要正确标注,例如在讲解四层板结构时引用[^2],在讨论地平面连接时引用[^3]。要确保每个引用标记都准确对应到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避免混淆。 最后,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步骤分明,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操作建议和相关知识的指引,帮助用户逐步掌握阅读和理解PCB设计的方法。同时,相关问题需要覆盖用户可能感兴趣的进阶话题,促进深入学习。</think>### 如何阅读和理解PCB电路板设计(图解教程) #### 一、理解PCB基础组成 1. **层结构识别** PCB通常由信号层、电源层、地层和阻焊层组成。例如四层板的结构为: - 顶层(信号层) - 内层1(电源层) - 内层2(地层) - 底层(信号层) 通过观察过孔和走线分布,可初步判断层功能。 2. **材料与工艺参数** 基板材质(如FR-4)、铜厚(如1oz)、介电常数等影响信号传输特性,需通过设计文档或实测获取。 #### 二、元件与符号识别 1. **常见元件标记** - 电阻:`R`+编号(如`R1`),值标注为$10k\Omega$ - 电容:`C`+编号,极性电容需注意正负极 - IC芯片:封装类型(如QFP、BGA)与引脚功能需对照数据手册 2. **网络标签解析** 信号网络(如`CLK`、`VCC3.3V`)直接反映电路功能,可通过设计软件的交叉探针功能追踪连接关系。 #### 、信号路径分析(图解示例) ```plaintext [顶层走线示意图] MCU引脚 -> 串联电阻 -> 过孔 -> 内层地层返回 ``` - **关键规则**: - 高速信号线(如USB、HDMI)需等长布线,阻抗匹配公式: $$Z_0 = \frac{87}{\sqrt{\varepsilon_r + 1.41}} \ln\left(\frac{5.98h}{0.8w + t}\right)$$ - 模拟与数字地通过“地桥”单点连接 #### 四、电源分配解析 1. **电源树状图** ```plaintext 12V输入 -> 开关稳压器 -> 5V -> LDO -> 3.3V ├─ 1.8V(FPGA核电压) └─ 2.5V(DDR内存) ``` 2. **去耦电容布局**: 遵循“大电容储能+小电容滤波”原则,0402封装电容需靠近芯片引脚放置。 #### 五、工具辅助分析 1. **EDA软件操作** - Altium Designer:使用`PCB面板`查看网络飞线 - KiCad:通过`3D查看器`观察立体布局 2. **信号完整性仿真**: 对关键网络进行TDR(时域反射)分析,验证阻抗连续性。 §§ 相关问题 §§ 1. 如何判断PCB层叠结构是否合理? 2. 四层板与六层板在高速设计中有何区别? 3. 地平面分割时如何避免信号回流路径中断?[^3] 4. 没有原理图时如何逆向分析PCB功能? 5. 如何通过PCB走线判断信号类型(模拟/数字/射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