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生产代码,只是代码的搬运工,超级有用的干货->
所谓watch(),其本质就是观测一个响应式数据,当数据发生变化时通知并执行相应的回调函数。举个例子:
watch(obj,()=>{
console.log('数据变了')
})
obj.foo++
假设obj是一个响应式数据,使用watch()函数观测它,并传递一个回调函数,当修改响应式数据的值时,会触发该回调函数执行。
实际上,watch()函数的额实现本质上是利用了effect以及options.scheduler选项,如以下代码:
effect(() =>{
console.log(obj.foo)
},{
scheduler(){
//当obj.foo发生变化时,会执行调度函数
}
})
在一个副作用函数里访问一个响应式数据时,我们知道这会在副作用函数与响应式数据之间建立联系,当数据发生变化时,这会导致副作用函数的重新执行,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副作用函数存在scheduler选项,那么,当响应式的数据发生变化时,会触发scheduler调度函数执行,而非直接触发副作用函数执行,从这个角度看,scheduler调度函数就相当于一个回到函数,而watch()函数的实现就利用了这一特点,下面是最简单的watch()函数的实现:
//watch函数接受两个数据,source是响应式的数据,cb是回调函数
function watch(source,cb){
effect(
//触发读取操作,从而建立联系
() => source.foo,
{
scheduler(){
//当数据变化时,调用回调函数
cb()
}
}
)
}
下面,我们可以这样使用watch()函数:
const data = {foo:1}
const obj = new Proxy(data,{})
watch(obj,()=>{
console.log("数据变化了")
})
obj.foo++
这段代码可以正常的工作,但是可以注意到在watch()函数的实现中,只可以观测到obj.foo的值,为了让watch函数具有通用性,我们需要封装一个通用的读取操作:
function watch(source,cb){
effect(
//调用自定义函数递归数据
() => traverse(source),
{
scheduler(){
//当数据变化时,调用回调函数cb
cb()
}
}
)
}
function traverse(value,seen = new Set()) {
//如果读取的数据时原始值,或者已经读取过了,那么什么也不做
if(typeof value !== 'object' || value === null || seen.has(value)) return
//将数据添加到seen中,代表遍历地读取过了,避免计入死循环
seen.add(value)
//假设value是一个对象,暂时不考虑其他结构
for(const key in value){
traverse(value[key],seen)
}
return value
}
通过上述方式,在watch内部的effect中调用traverse函数进行递归的操作读取数据,这样就可以读取对象上的任意属性,而当任意属性变化时都能触发回调函数执行。
本文章所采用的例子源自书籍《vue.js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