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编程中常用的Javascript代码
JS代码在Web编程中会经常用到,且功能强大。以下是我在工作中常常用的JS代码,总结如下:
1、触发事伯提交表单
示例1: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function TJsub() {
if(confirm('您确定要提交本表单吗?'))
return document.form1.action ="test.php?action=set";
frm1.submit();
else return false;
}
</script>
<form name="form1" method="post">
<input type="text" name="text1" value="测试文字1">
<input type="text" name="text2" value="测试文字2" onClick="TJsub()>
<input type="submit" name="submit1" value="提 交"">
</form>
2、onchange与onclick的事件触发
onchange大多用在下拉列表的触发事件中,重点在“改变”即触发事件。如页面的跳转等。而onclick强调“点击”,即点击即触发事件,用途广泛。
用法比较简单,就不做示例了。
3、“onblur”当焦点离开文本控件时,触发动作。它常常于自动获得焦点一起使用
4、自动获得焦点
示例4:
<body bgcolor="#FFFFFF" onload="document.form1.text2.focus()">
<form name="form1" method="post">
<input type="text" name="text1" value="测试文字1">
<input type="text" name="text2" value="测试文字2" onClick="TJsub()>
<input type="submit" name="submit1" value="提 交"">
</form>
</body>
5、回车移动焦点(onkeydown="if(event.KeyCode == 13)event.KeyCode=9")
示例5:
<form name="form1" method="post">
<input type="text" name="text1" value="测试文字1" onkeydown="if(event.KeyCode == 13)event.KeyCode=9">
<input type="text" name="text2" value="测试文字2" onkeydown="if(event.KeyCode == 13)event.KeyCode=9">
<input type="submit" name="submit1" value="提 交"">
</form>
6、锁定文本框(readonly)
示例6:
<form name="form1" method="post">
<input type="text" name="text1" value="测试文字1" readonly>
<input type="text" name="text2" value="测试文字2" readonly>
<input type="submit" name="submit1" value="提 交"">
</form>
7、文本框中自动将小写字母转换大写
示例7:
<form name="form1" method="post">
<input type="text" name="text1" value="sample" style="font-variant:Small-caps" >
<input type="text" name="text2" style="font-variant:Small-caps" >
<input type="submit" name="submit1" value="提 交"">
</form>
8、当脚本将焦点定位到一个文本框后,怎么将光标定位文本框里字符串未尾
示例8:
<SCRIPT>
function setCaretAtEnd (field) {
if (field.createTextRange) {
var r = field.createTextRange();
r.moveStart('character', field.value.length);
r.collapse();
r.select();
}
}
</SCRIPT>
<FORM NAME="aForm">
<INPUT TYPE="text" NAME="userName" VALUE="測試文字" ONFOCUS="setCaretAtEnd(this)" >
<INPUT TYPE="text" NAME="userAge" VALUE="測試文字" ONFOCUS="setCaretAtEnd(this)" >
</FORM>
母版页可以动态切换吗?
通过设置“MasterPageFile”属性可以做到,然而这个属性只能在“Page_PreInit”事件之中或之前设置。
在Page_PreInit事件或之前,当前页面包含的对象还没有被生成,不能访问,所以,如果想根据当前页面上某个控件的值动态切换母板页是做不到的,能够做到的就是根据Session,或者QueryString等在页面打开之前已经赋值的变量来动态切换:

2



3

4

5

6

7

8

9

10

母版页可以多层嵌套使用



















































②然后是“子”母版页,它填充了上面的母板页所留下的空白,同时,再次留下3块“空白”的区域:

























稍稍遗憾的是,上面的HTML只能手写,因为不但我们在添加一个新母版页时无法勾选“选择母版页”,并且还无法切换到设计视图:
③最后是使用母版页的Page:















同样遗憾的是,设计上面的页面时也无法切换到设计视图。
在页面中的各个区域里设计好适当的内容后,运行起来,可以得到下面的效果:
这时候我们也许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用多层嵌套的母版页?象上面的例子,一开始就在页面上
留下3块区域不是更方便吗?
大概应该这样考虑:站点可能使用一个统一的母版页所为主框架,然后在一片较大的区域中,某一些情况需要分成3块的样式,某一些则会是4块,也许还会有更复杂的要求,这时候多层嵌套就有用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设计起来这么不方便,该如何使用呢?
DataGridView新特色
1、自定义列
Customize Cells and Columns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by Extending Their
Behavior and Appearance
Host Controls in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ells
继承 DataGridViewTextBoxCell 类生成新的Cell类,然后再继承 DataGridViewColumn 生成新的Column类,并指定
CellTemplate为新的Cell类。新生成的Column便可以增加到DataGridView中去。
2、自动适应列宽
Programmatically Resize Cells to Fit Content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s:
DataGridView.AutoSizeColumns(
DataGridViewAutoSizeColumnCriteria.HeaderAndDisplayedRows);
DataGridView.AutoSizeColumn(
DataGridViewAutoSizeColumnCriteria.HeaderOnly,
2, false);
DataGridView.AutoSizeRow(
DataGridViewAutoSizeRowCriteria.Columns,
2, false);
DataGridView.AutoSizeRows(
DataGridViewAutoSizeRowCriteria.HeaderAndColumns,
0, dataGridView1.Rows.Count, false);
3、可以绑定并显示对象
Bind Objects to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s
4、可以改变表格线条风格
Change the Border and Gridline Styles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s:
this.dataGridView1.GridColor = Color.BlueViolet;
this.dataGridView1.BorderStyle = BorderStyle.Fixed3D;
this.dataGridView1.CellBorderStyle = DataGridViewCellBorderStyle.None;
this.dataGridView1.RowHeadersBorderStyle = DataGridViewHeaderBorderStyle.Single;
this.dataGridView1.ColumnHeadersBorderStyle = DataGridViewHeaderBorderStyle.Single;
5、动态改变列是否显示,和动态改变列的显示顺序
Change the Order of the Columns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s:
customersDataGridView.Columns["CustomerID"].Visible = false;
customersDataGridView.Columns["ContactName"].DisplayIndex = 0;
customersDataGridView.Columns["ContactTitle"].DisplayIndex = 1;
customersDataGridView.Columns["City"].DisplayIndex = 2;
customersDataGridView.Columns["Country"].DisplayIndex = 3;
customersDataGridView.Columns["CompanyName"].DisplayIndex = 4;
6、可以在列中显示图像
Display Images in Cells of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s:
Icon treeIcon = new Icon(this.GetType(), "tree.ico");
DataGridViewImageColumn iconColumn = new DataGridViewImageColumn ();
iconColumn.Image = treeIcon.ToBitmap();
iconColumn.Name = "Tree";
iconColumn.HeaderText = "Nice tree";
dataGridView1.Columns.Insert(2, iconColumn);
7、格式化显示内容:
Format Data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s:
this.dataGridView1.Columns["UnitPrice"].DefaultCellStyle.Format = "c";
this.dataGridView1.Columns["ShipDate"].DefaultCellStyle.Format = "d";
this.dataGridView1.DefaultCellStyle.NullValue = "no entry";
this.dataGridView1.DefaultCellStyle.WrapMode = DataGridViewWrapMode.Wrap;
this.dataGridView1.Columns["CustomerName"].DefaultCellStyle.Alignment =
DataGridViewContentAlignment.MiddleRight;
8、在拖动列的滚动条时可以将指定的列冻结
Freeze Columns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s:将指定列及以前的列固定不动
this.dataGridView1.Columns["AddToCartButton"].Frozen = true;
9、获取选择的单元格,行,列
Get the Selected Cells, Rows, and Columns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s:
见msdn。
10、显示录入时出现的错误信息
Handle Errors that Occur During Data Entry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s:
private void dataGridView1_DataError(object sender,
DataGridViewDataErrorEventArgs e)
{
// If the data source raises an exception when a cell value is
// commited, display an error message.
if (e.Exception != null &&
e.Context == DataGridViewDataErrorContext.Commit)
{
MessageBox.Show("CustomerID value must be unique.");
}
}
11、大数据量显示采用Virtual Mode
Implement Virtual Mode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12、设置指定的列只读
Make Columns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Read-Only
Samples:
dataGridView1.Columns["CompanyName"].ReadOnly = true;
13、移去自动生成的列
Remove Autogenerated Columns from a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
dataGridView1.AutoGenerateColumns = true;
dataGridView1.DataSource = customerDataSet;
dataGridView1.Columns.Remove ("Fax");
或:
dataGridView1.Columns["CustomerID"].Visible = false;
14、自定义选择模式
Set the Selection Mode of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
this.dataGridView1.SelectionMode = DataGridViewSelectionMode.FullRowSelect;
this.dataGridView1.MultiSelect = false;
15、自定义设定光标进入单元格是否编辑模式(编辑模式)
Specify the Edit Mode for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this.dataGridView1.EditMode = DataGridViewEditMode.EditOnEnter;
16、新行指定默认值
Specify Default Values for New Rows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
private void dataGridView1_DefaultValuesNeeded(object sender, System.Windows.Forms.DataGridViewRowEventArgs e)
{
e.Row.Cells["Region"].Value = "WA";
e.Row.Cells["City"].Value = "Redmond";
e.Row.Cells["PostalCode"].Value = "98052-6399";
e.Row.Cells["Region"].Value = "NA";
e.Row.Cells["Country"].Value = "USA";
e.Row.Cells["CustomerID"].Value = NewCustomerId();
}
17、数据验证
Validate Data in the Windows Forms DataGridView Control
Samples:
private void dataGridView1_CellValidating(object sender,
DataGridViewCellValidatingEventArgs e)
{
// Validate the CompanyName entry by disallowing empty strings.
if (dataGridView1.Columns[e.ColumnIndex].Name == "CompanyName")
{
if (e.FormattedValue.ToString() == String.Empty)
{
dataGridView1.Rows[e.RowIndex].ErrorText =
"Company Name must not be empty";
e.Cancel = true;
}
}
}
原文地址:http://wangguangjun.cnblogs.com/archive/2005/07/21/159797.html
.NET(C#) Hashtable Dictionary 探索
using System.Collections;
namespace NoSortHashtable
{
/// <summary>
/// Summary description for Class1.
/// </summary>
class Class1
{
/// <summary>
/// The main entry point for the application.
/// </summary>
[STAThread]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 args)
{
Hashtable hashTable = new Hashtable();
hashTable.Add( " hunan " , " changsha " );
hashTable.Add( " beijing " , " beijing " );
hashTable.Add( " anhui " , " hefei " );
hashTable.Add( " sichuan " , " chengdu " );
foreach ( string str in hashTable.Keys)
{
Console.WriteLine(str + " : " + hashTable[str]);
}
}
}
}
打印的结果是:
anhui : hefei
hunan : changsha
sichuan : chengdu
beijing : beijing
为何产生这样的结果? 我查了MSDN后发现
Hashtable 对象由包含集合元素的存储桶组成。存储桶是 Hashtable 中各元素的虚拟子组,与大多数集合中进行的搜索和检索相比,存储桶可令搜索和检索更为便捷。每一存储桶都与一个哈希代码关联,该哈希代码是使用哈希函数生成的并基于该元素的键。
哈希函数是基于键返回数值哈希代码的算法。键是正被存储的对象的某一属性的值。哈希函数必须始终为相同的键返回相同的哈希代码。一个哈希函数能够为两个不同的键生成相同的哈希代码,但从哈希表检索元素时,为每一唯一键生成唯一哈希代码的哈希函数将令性能更佳。
在 Hashtable 中用作元素的每一对象必须能够使用 GetHashCode 方法的实现为其自身生成哈希代码。但是,还可以通过使用接受 IHashCodeProvider 实现作为参数之一的 Hashtable 构造函数,为 Hashtable 中的所有元素指定一个哈希函数。
在将一个对象添加到 Hashtable 时,它被存储在存储桶中,该存储桶与匹配该对象的哈希代码的哈希代码关联。在 Hashtable 内搜索一个值时,将为该值生成哈希代码,并且搜索与该哈希代码关联的存储桶。
例如,一个字符串的哈希函数可以采用该字符串中每一字符的 ASCII 代码并它们添加到一起来生成一个哈希代码。字符串“picnic”将具有与字符串“basket”的哈希代码不同的哈希代码;因此,字符串“picnic”和“basket”将处于不同的存储桶中。与之相比,“stressed”和“desserts”将具有相同的哈希代码并将处于相同的存储桶中。
Dictionary 类与 Hashtable 类的功能相同。对于值类型,特定类型(不包括 Object)的 Dictionary 的性能优于 Hashtable,这是因为 Hashtable 的元素属于 Object 类型,所以在存储或检索值类型时通常发生装箱和取消装箱操作。
----------------------------------------------------------------------------------------------------
using System.Collections;
namespace NoSortHashtable
{
public class NoSortHashtable : Hashtable
{
private ArrayList keys = new ArrayList();
public NoSortHashtable()
{
}
public override void Add(object key, object value)
{
base.Add (key, value);
keys.Add (key);
}
public override ICollection Keys
{
get
{
return keys;
}
}
public override void Clear()
{
base.Clear ();
keys.Clear ();
}
public override void Remove(object key)
{
base.Remove (key);
keys.Remove (key);
}
public override IDictionaryEnumerator GetEnumerator()
{
return base.GetEnumerator ();
}
}
}
using System.Collections;
namespace testSortedList
{
class Class1
{
[STAThread]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 args)
{
SortedList sl = new SortedList( new MySort()); // 不排序
sl.Add( 333 , 333 );
sl.Add( 111 , 111 );
sl.Add( 222 , 222 );
sl.Add( 111 , 112 );
PrintList(sl);
Console.ReadLine();
}
private static void PrintList(SortedList sl)
{
for ( int i = 0 ;i < sl.Count ;i ++ )
{
Console.WriteLine( " {0}/t{1} " ,sl.GetKey(i),sl.GetByIndex(i));
} // end for
} // end fn()
}
public class MySort:IComparer
{
#region IComparer 成员
public int Compare( object x, object y)
{
return - 1 ;
// 排序
// int iResult = (int)x - (int)y;
// if(iResult == 0) iResult = -1;
// return iResult;
}
#endregion
}
}
使用单链接列表实现 IDictionary。建议用于通常包含 10 个或 10 个以下项的集合。
最后我测试了使用泛类型的Dictionary<T,T>, 尽管msdn上说hashtable和Dictionary的实现是一样的,不过同样的数据,返回的结果却是不同的,我没有找到更多的解释,测试代码如下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
using System.Collections.Specialized;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namespace NoSortHashtable
{
/// <summary>
/// Summary description for Class1.
/// </summary>
public class Class1
{
/// <summary>
/// The main entry point for the application.
/// </summary>
[STAThread]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shtable ht = new Hashtable();
ht.Add("hunan","changsha");
ht.Add("beijing","beijing");
ht.Add("anhui","hefei");
ht.Add("sichuan","chengdu");
foreach(string str in ht.Keys)
{
Console.WriteLine(str + " : " + ht[str]);
}
Console.WriteLine("------------------------------------");
Dictionary<String,String> dic = new Dictionary<String,String>();
dic.Add("hunan","changsha");
dic.Add("beijing","beijing");
dic.Add("anhui","hefei");
dic.Add("sichuan","chengdu");
foreach(string str in dic.Keys)
{
Console.WriteLine(str + " : " + dic[str]);
}
Console.WriteLine("------------------------------------");
ListDictionary lsdic = new ListDictionary();
lsdic.Add("hunan","changsha");
lsdic.Add("beijing","beijing");
lsdic.Add("anhui","hefei");
lsdic.Add("sichuan","chengdu");
foreach(string str in lsdic.Keys)
{
Console.WriteLine(str + " : " + lsdic[str]);
}
}
}
}
设计模式之Singleton(单态)
单态定义:
Singleton模式主要作用是保证在Java应用程序中,一个类Class只有一个实例存在。
在很多操作中,比如建立目录 数据库连接都需要这样的单线程操作。
还有, singleton能够被状态化; 这样,多个单态类在一起就可以作为一个状态仓库一样向外提供服务,比如,你要论坛中的帖子计数器,每次浏览一次需要计数,单态类能否保持住这个计数,并且能synchronize的安全自动加1,如果你要把这个数字永久保存到数据库,你可以在不修改单态接口的情况下方便的做到。
另外方面,Singleton也能够被无状态化。提供工具性质的功能,
Singleton模式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实现的可能。使用Singleton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节省内存,因为它限制了实例的个数,有利于Java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我们常常看到工厂模式中类装入器(class loader)中也用Singleton模式实现的,因为被装入的类实际也属于资源。
如何使用?
一般Singleton模式通常有几种形式: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ingleton(){} //在自己内部定义自己一个实例,是不是很奇怪?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这里提供了一个供外部访问本class的静态方法,可以直接访问
|
第二种形式: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
|
使用Singleton.getInstance()可以访问单态类。
上面第二中形式是lazy initialization,也就是说第一次调用时初始Singleton,以后就不用再生成了。
注意到lazy initialization形式中的synchronized,这个synchronized很重要,如果没有synchronized,那么使用getInstance()是有可能得到多个Singleton实例。关于lazy initialization的Singleton有很多涉及double-checked locking (DCL)的讨论,有兴趣者进一步研究。
一般认为第一种形式要更加安全些。
使用Singleton注意事项:
有时在某些情况下,使用Singleton并不能达到Singleton的目的,如有多个Singleton对象同时被不同的类装入器装载;在EJB这样的分布式系统中使用也要注意这种情况,因为EJB是跨服务器,跨JVM的。
我们以SUN公司的宠物店源码(Pet Store 1.3.1)的ServiceLocator为例稍微分析一下:
在Pet Store中ServiceLocator有两种,一个是EJB目录下;一个是WEB目录下,我们检查这两个ServiceLocator会发现内容差不多,都是提供EJB的查询定位服务,可是为什么要分开呢?仔细研究对这两种ServiceLocator才发现区别:在WEB中的ServiceLocator的采取Singleton模式,ServiceLocator属于资源定位,理所当然应该使用Singleton模式。但是在EJB中,Singleton模式已经失去作用,所以ServiceLocator才分成两种,一种面向WEB服务的,一种是面向EJB服务的。
Singleton模式看起来简单,使用方法也很方便,但是真正用好,是非常不容易,需要对Java的类 线程 内存等概念有相当的了解。
总之:如果你的应用基于容器,那么Singleton模式少用或者不用,可以使用相关替代技术。
进一步深入可参考:
Double-checked locking and the Singleton pattern
When is a singleton not a singleton?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Factory
工厂模式定义:提供创建对象的接口.
为何使用?
工厂模式是我们最常用的模式了,著名的Jive论坛 ,就大量使用了工厂模式,工厂模式在Java程序系统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为什么工厂模式是如此常用?因为工厂模式就相当于创建实例对象的new,我们经常要根据类Class生成实例对象,如A a=new A() 工厂模式也是用来创建实例对象的,所以以后new时就要多个心眼,是否可以考虑实用工厂模式,虽然这样做,可能多做一些工作,但会给你系统带来更大的可扩展性和尽量少的修改量。
我们以类Sample为例, 如果我们要创建Sample的实例对象:
Sample sample=new Sample();
可是,实际情况是,通常我们都要在创建sample实例时做点初始化的工作,比如赋值 查询数据库等。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可以使用Sample的构造函数,这样生成实例就写成:
Sample sample=new Sample(参数);
但是,如果创建sample实例时所做的初始化工作不是象赋值这样简单的事,可能是很长一段代码,如果也写入构造函数中,那你的代码很难看了(就需要Refactor重整)。
为什么说代码很难看,初学者可能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分析如下,初始化工作如果是很长一段代码,说明要做的工作很多,将很多工作装入一个方法中,相当于将很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很危险的,这也是有背于Java面向对象的原则,面向对象的封装(Encapsulation)和分派(Delegation)告诉我们,尽量将长的代码分派“切割”成每段,将每段再“封装”起来(减少段和段之间偶合联系性),这样,就会将风险分散,以后如果需要修改,只要更改每段,不会再发生牵一动百的事情。
在本例中,首先,我们需要将创建实例的工作与使用实例的工作分开, 也就是说,让创建实例所需要的大量初始化工作从Sample的构造函数中分离出去。
这时我们就需要Factory工厂模式来生成对象了,不能再用上面简单new Sample(参数)。还有,如果Sample有个继承如MySample, 按照面向接口编程,我们需要将Sample抽象成一个接口.现在Sample是接口,有两个子类MySample 和HisSample .我们要实例化他们时,如下:
Sample mysample=new MySample();
Sample hissample=new HisSample();
随着项目的深入,Sample可能还会"生出很多儿子出来", 那么我们要对这些儿子一个个实例化,更糟糕的是,可能还要对以前的代码进行修改:加入后来生出儿子的实例.这在传统程序中是无法避免的.
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有意识使用了工厂模式,这些麻烦就没有了.
工厂方法
你会建立一个专门生产Sample实例的工厂:
public class Factory{ public static Sample creator(int which){ //getClass 产生Sample 一般可使用动态类装载装入类。 } } |
那么在你的程序中,如果要实例化Sample时.就使用
Sample sampleA=Factory.creator(1);
这样,在整个就不涉及到Sample的具体子类,达到封装效果,也就减少错误修改的机会,这个原理可以用很通俗的话来比喻:就是具体事情做得越多,越容易范错误.这每个做过具体工作的人都深有体会,相反,官做得越高,说出的话越抽象越笼统,范错误可能性就越少.好象我们从编程序中也能悟出人生道理?呵呵.
使用工厂方法 要注意几个角色,首先你要定义产品接口,如上面的Sample,产品接口下有Sample接口的实现类,如SampleA,其次要有一个factory类,用来生成产品Sample,如下图,最右边是生产的对象Sample:
进一步稍微复杂一点,就是在工厂类上进行拓展,工厂类也有继承它的实现类concreteFactory了。
抽象工厂
工厂模式中有: 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 抽象工厂(Abstract Factory).
这两个模式区别在于需要创建对象的复杂程度上。如果我们创建对象的方法变得复杂了,如上面工厂方法中是创建一个对象Sample,如果我们还有新的产品接口Sample2.
这里假设:Sample有两个concrete类SampleA和SamleB,而Sample2也有两个concrete类Sample2A和SampleB2
那么,我们就将上例中Factory变成抽象类,将共同部分封装在抽象类中,不同部分使用子类实现,下面就是将上例中的Factory拓展成抽象工厂:
public abstract class Factory{ public abstract Sample creator(); public abstract Sample2 creator(String name); } public class SimpleFactory extends Factory{ public Sample creator(){ public Sample2 creator(String name){ } public class BombFactory extends Factory{ public Sample creator(){ public Sample2 creator(String name){ }
|
从上面看到两个工厂各自生产出一套Sample和Sample2,也许你会疑问,为什么我不可以使用两个工厂方法来分别生产Sample和Sample2?
抽象工厂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要点,是因为 SimpleFactory内,生产Sample和生产Sample2的方法之间有一定联系,所以才要将这两个方法捆绑在一个类中,这个工厂类有其本身特征,也许制造过程是统一的,比如:制造工艺比较简单,所以名称叫SimpleFactory。
在实际应用中,工厂方法用得比较多一些,而且是和动态类装入器组合在一起应用,
举例
我们以Jive的ForumFactory为例,这个例子在前面的Singleton模式中我们讨论过,现在再讨论其工厂模式:
public abstract class ForumFactory { private static Object initLock = new Object(); public static ForumFactory getInstance(Authorization authorization) { try { //Now, 返回 proxy.用来限制授权对forum的访问 //真正创建forum的方法由继承forumfactory的子类去完成. .... }
|
因为现在的Jive是通过数据库系统存放论坛帖子等内容数据,如果希望更改为通过文件系统实现,这个工厂方法ForumFactory就提供了提供动态接口:
private static String className = "com.jivesoftware.forum.database.DbForumFactory";
你可以使用自己开发的创建forum的方法代替com.jivesoftware.forum.database.DbForumFactory就可以.
在上面的一段代码中一共用了三种模式,除了工厂模式外,还有Singleton单态模式,以及proxy模式,proxy模式主要用来授权用户对forum的访问,因为访问forum有两种人:一个是注册用户 一个是游客guest,那么那么相应的权限就不一样,而且这个权限是贯穿整个系统的,因此建立一个proxy,类似网关的概念,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个效果.
看看Java宠物店中的CatalogDAOFactory:
public class CatalogDAOFactory {
/** * 本方法制定一个特别的子类来实现DAO模式。 public static CatalogDAO getDAO() throws CatalogDAOSysException { CatalogDAO catDao = null; try { InitialContext ic = new InitialContext(); String className =(String) ic.lookup(JNDINames.CATALOG_DAO_CLASS); catDao = (CatalogDAO) Class.forName(className).newInstance(); } catch (NamingException ne) { throw new CatalogDAOSysException(" } catch (Exception se) { throw new CatalogDAOSysException(" } return catDao; } } |
CatalogDAOFactory是典型的工厂方法,catDao是通过动态类装入器className获得CatalogDAOFactory具体实现子类,这个实现子类在Java宠物店是用来操作catalog数据库,用户可以根据数据库的类型不同,定制自己的具体实现子类,将自己的子类名给与CATALOG_DAO_CLASS变量就可以。
由此可见,工厂方法确实为系统结构提供了非常灵活强大的动态扩展机制,只要我们更换一下具体的工厂方法,系统其他地方无需一点变换,就有可能将系统功能进行改头换面的变化。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Builder
Builder模式定义:
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Builder模式是一步一步创建一个复杂的对象,它允许用户可以只通过指定复杂对象的类型和内容就可以构建它们.用户不知道内部的具体构建细节.Builder模式是非常类似抽象工厂模式,细微的区别大概只有在反复使用中才能体会到.
为何使用?
是为了将构建复杂对象的过程和它的部件解耦.注意: 是解耦过程和部件.
因为一个复杂的对象,不但有很多大量组成部分,如汽车,有很多部件:车轮 方向盘 发动机还有各种小零件等等,部件很多,但远不止这些,如何将这些部件装配成一辆汽车,这个装配过程也很复杂(需要很好的组装技术),Builder模式就是为了将部件和组装过程分开.
如何使用?
首先假设一个复杂对象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Builder模式是把复杂对象的创建和部件的创建分别开来,分别用Builder类和Director类来表示.
首先,需要一个接口,它定义如何创建复杂对象的各个部件:
public interface Builder { //创建部件A 比如创建汽车车轮 } |
用Director构建最后的复杂对象,而在上面Builder接口中封装的是如何创建一个个部件(复杂对象是由这些部件组成的),也就是说Director的内容是如何将部件最后组装成成品:
public class Director { private Builder builder; public Director( Builder builder ) { } } |
Builder的具体实现ConcreteBuilder:
通过具体完成接口Builder来构建或装配产品的部件;
定义并明确它所要创建的是什么具体东西;
提供一个可以重新获取产品的接口:
public class ConcreteBuilder implements Builder { Part partA, partB, partC; } |
复杂对象:产品Product:
public interface Product { } |
复杂对象的部件:
public interface Part { } |
我们看看如何调用Builder模式:
ConcreteBuilder builder = new ConcreteBuilder();
Director director = new Director( builder );
director.construct();
Product product = builder.getResult();
Builder模式的应用
在Java实际使用中,我们经常用到"池"(Pool)的概念,当资源提供者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需要被很多用户反复共享时,就需要使用池.
"池"实际是一段内存,当池中有一些复杂的资源的"断肢"(比如数据库的连接池,也许有时一个连接会中断),如果循环再利用这些"断肢",将提高内存使用效率,提高池的性能.修改Builder模式中Director类使之能诊断"断肢"断在哪个部件上,再修复这个部件.
具体英文文章见:Recycle broken objects in resource pools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Prototype(原型)
原型模式定义:
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
Prototype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再创建另外一个可定制的对象,根本无需知道任何如何创建的细节,工作原理是:通过将一个原型对象传给那个要发动创建的对象,这个要发动创建的对象通过请求原型对象拷贝它们自己来实施创建。
如何使用?
因为Java中的提供clone()方法来实现对象的克隆,所以Prototype模式实现一下子变得很简单.
以勺子为例: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Spoon implements Cloneable { String spoonName; public void setSpoonName(String spoonName) {this.spoonName = spoonName;} public String getSpoonName() {return this.spoonName;} public Object clone() { Object object = null; try { object = super.clone(); } catch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xception) { System.err.println("AbstractSpoon is not Cloneable"); } return object; } } |
有个具体实现(ConcretePrototype):
public class SoupSpoon extends AbstractSpoon
|
调用Prototype模式很简单:
AbstractSpoon spoon = new SoupSpoon();
AbstractSpoon spoon2 = spoon.clone();
当然也可以结合工厂模式来创建AbstractSpoon实例。
在Java中Prototype模式变成clone()方法的使用,由于Java的纯洁的面向对象特性,使得在Java中使用设计模式变得很自然,两者已经几乎是浑然一体了。这反映在很多模式上,如Interator遍历模式。
设计模式之Adapter(适配器)
适配器模式定义:
将两个不兼容的类纠合在一起使用,属于结构型模式,需要有Adaptee(被适配者)和Adaptor(适配器)两个身份.
为何使用?
我们经常碰到要将两个没有关系的类组合在一起使用,第一解决方案是:修改各自类的接口,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源代码,或者,我们不愿意为了一个应用而修改各自的接口。 怎么办?
使用Adapter,在这两种接口之间创建一个混合接口(混血儿).
如何使用?
实现Adapter方式,其实"think in Java"的"类再生"一节中已经提到,有两种方式:组合(composition)和继承(inheritance).
假设我们要打桩,有两种类:方形桩 圆形桩.
public class SquarePeg{
public void insert(String str){
System.out.println("SquarePeg insert():"+str);
}
}
public class RoundPeg{
public void insertIntohole(String msg){
System.out.println("RoundPeg insertIntoHole():"+msg);
}
}
现在有一个应用,需要既打方形桩,又打圆形桩.那么我们需要将这两个没有关系的类综合应用.假设RoundPeg我们没有源代码,或源代码我们不想修改,那么我们使用Adapter来实现这个应用:
public class PegAdapter extends SquarePeg{
private RoundPeg roundPeg;
public PegAdapter(RoundPeg peg)(this.roundPeg=peg;)
public void insert(String str){ roundPeg.insertIntoHole(str);}
}
在上面代码中,RoundPeg属于Adaptee,是被适配者.PegAdapter是Adapter,将Adaptee(被适配者RoundPeg)和Target(目标SquarePeg)进行适配.实际上这是将组合方法(composition)和继承(inheritance)方法综合运用.
PegAdapter首先继承SquarePeg,然后使用new的组合生成对象方式,生成RoundPeg的对象roundPeg,再重载父类insert()方法。从这里,你也了解使用new生成对象和使用extends继承生成对象的不同,前者无需对原来的类修改,甚至无需要知道其内部结构和源代码.
如果你有些Java使用的经验,已经发现,这种模式经常使用。
进一步使用
上面的PegAdapter是继承了SquarePeg,如果我们需要两边继承,即继承SquarePeg 又继承RoundPeg,因为Java中不允许多继承,但是我们可以实现(implements)两个接口(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IRoundPeg{
public void insertIntoHole(String msg);
}
public interface ISquarePeg{
public void insert(String str);
}
下面是新的RoundPeg 和SquarePeg, 除了实现接口这一区别,和上面的没什么区别。
public class SquarePeg implements ISquarePeg{
public void insert(String str){
System.out.println("SquarePeg insert():"+str);
}
}
public class RoundPeg implements IRoundPeg{
public void insertIntohole(String msg){
System.out.println("RoundPeg insertIntoHole():"+msg);
}
}
下面是新的PegAdapter,叫做two-way adapter:
public class PegAdapter implements IRoundPeg,ISquarePeg{
private RoundPeg roundPeg;
private SquarePeg squarePeg;
// 构造方法
public PegAdapter(RoundPeg peg){this.roundPeg=peg;}
// 构造方法
public PegAdapter(SquarePeg peg)(this.squarePeg=peg;)
public void insert(String str){ roundPeg.insertIntoHole(str);}
}
还有一种叫Pluggable Adapters,可以动态的获取几个adapters中一个。使用Reflection技术,可以动态的发现类中的Public方法。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Proxy(代理)
理解并使用设计模式,能够培养我们良好的面向对象编程习惯,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如鱼得水,享受游刃有余的乐趣.
代理模式是比较有用途的一种模式,而且变种较多,应用场合覆盖从小结构到整个系统的大结构,Proxy是代理的意思,我们也许有代理服务器等概念,代理概念可以解释为:在出发点到目的地之间有一道中间层,意为代理.
设计模式中定义: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为什么要使用Proxy?
1.授权机制 不同级别的用户对同一对象拥有不同的访问权利,如Jive论坛系统中,就使用Proxy进行授权机制控制,访问论坛有两种人:注册用户和游客(未注册用户),Jive中就通过类似ForumProxy这样的代理来控制这两种用户对论坛的访问权限.
2.某个客户端不能直接操作到某个对象,但又必须和那个对象有所互动.
举例两个具体情况:
(1)如果那个对象是一个是很大的图片,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那么当这个图片包含在文档中时,使用编辑器或浏览器打开这个文档,打开文档必须很迅速,不能等待大图片处理完成,这时需要做个图片Proxy来代替真正的图片.
(2)如果那个对象在Internet的某个远端服务器上,直接操作这个对象因为网络速度原因可能比较慢,那我们可以先用Proxy来代替那个对象.
总之原则是,对于开销很大的对象,只有在使用它时才创建,这个原则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宝贵的Java内存. 所以,有些人认为Java耗费资源内存,我以为这和程序编制思路也有一定的关系.
如何使用Proxy?
以Jive论坛系统为例,访问论坛系统的用户有多种类型:注册普通用户 论坛管理者 系统管理者 游客,注册普通用户才能发言;论坛管理者可以管理他被授权的论坛;系统管理者可以管理所有事务等,这些权限划分和管理是使用Proxy完成的.
Forum是Jive的核心接口,在Forum中陈列了有关论坛操作的主要行为,如论坛名称 论坛描述的获取和修改,帖子发表删除编辑等.
在ForumPermissions中定义了各种级别权限的用户:
public class ForumPermissions implements Cacheable { /** /** /** /** /** /** /** /** /** ..... public boolean isSystemOrForumAdmin() { ..... } |
因此,Forum中各种操作权限是和ForumPermissions定义的用户级别有关系的,作为接口Forum的实现:ForumProxy正是将这种对应关系联系起来.比如,修改Forum的名称,只有论坛管理者或系统管理者可以修改,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ForumProxy implements Forum { private ForumPermissions permissions;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throws UnauthorizedException, ... } |
而DbForum才是接口Forum的真正实现,以修改论坛名称为例:
public class DbForum implements Forum, Cacheabl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throws ForumAlreadyExistsException { ....
} |
凡是涉及到对论坛名称修改这一事件,其他程序都首先得和ForumProxy打交道,由ForumProxy决定是否有权限做某一样事情,ForumProxy是个名副其实的"网关","安全代理系统".
在平时应用中,无可避免总要涉及到系统的授权或安全体系,不管你有无意识的使用Proxy,实际你已经在使用Proxy了.
我们继续结合Jive谈入深一点,下面要涉及到工厂模式了,如果你不了解工厂模式,请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设计模式之Factory
我们已经知道,使用Forum需要通过ForumProxy,Jive中创建一个Forum是使用Factory模式,有一个总的抽象类ForumFactory,在这个抽象类中,调用ForumFactory是通过getInstance()方法实现,这里使用了Singleton(也是设计模式之一,由于介绍文章很多,我就不写了,看这里),getInstance()返回的是ForumFactoryProxy.
为什么不返回ForumFactory,而返回ForumFactory的实现ForumFactoryProxy?
原因是明显的,需要通过代理确定是否有权限创建forum.
在ForumFactoryProxy中我们看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ForumFactoryProxy extends ForumFactory { protected ForumFactory factory; public ForumFactoryProxy(Authorization authorization, ForumFactory factory, public Forum createForum(String name, String description) |
方法createForum返回的也是ForumProxy, Proxy就象一道墙,其他程序只能和Proxy交互操作.
注意到这里有两个Proxy:ForumProxy和ForumFactoryProxy. 代表两个不同的职责:使用Forum和创建Forum;
至于为什么将使用对象和创建对象分开,这也是为什么使用Factory模式的原因所在:是为了"封装" "分派";换句话说,尽可能功能单一化,方便维护修改.
Jive论坛系统中其他如帖子的创建和使用,都是按照Forum这个思路而来的.
以上我们讨论了如何使用Proxy进行授权机制的访问,Proxy还可以对用户隐藏另外一种称为copy-on-write的优化方式.拷贝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对象是一个开销很大的操作,如果拷贝过程中,没有对原来的对象有所修改,那么这样的拷贝开销就没有必要.用代理延迟这一拷贝过程.
比如:我们有一个很大的Collection,具体如hashtable,有很多客户端会并发同时访问它.其中一个特别的客户端要进行连续的数据获取,此时要求其他客户端不能再向hashtable中增加或删除 东东.
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使用collection的lock,让这特别的客户端获得这个lock,进行连续的数据获取,然后再释放lock.
public void foFetches(Hashtable ht){
synchronized(ht){
//具体的连续数据获取动作..
}
}
但是这一办法可能锁住Collection会很长时间,这段时间,其他客户端就不能访问该Collection了.
第二个解决方案是clone这个Collection,然后让连续的数据获取针对clone出来的那个Collection操作.这个方案前提是,这个Collection是可clone的,而且必须有提供深度clone的方法.Hashtable就提供了对自己的clone方法,但不是Key和value对象的clone,关于Clone含义可以参考专门文章.
public void foFetches(Hashtable ht){
Hashttable newht=(Hashtable)ht.clone();
}
问题又来了,由于是针对clone出来的对象操作,如果原来的母体被其他客户端操作修改了, 那么对clone出来的对象操作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等其他客户端修改完成后再进行clone,也就是说,这个特别的客户端先通过调用一个叫clone的方法来进行一系列数据获取操作.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进行对象拷贝,直至有其他客户端修改了这个对象Collection.
使用Proxy实现这个方案.这就是copy-on-write操作.
Proxy应用范围很广,现在流行的分布计算方式RMI和Corba等都是Proxy模式的应用.
更多Proxy应用,见http://www.research.umbc.edu/~tarr/cs491/lectures/Proxy.pdf
Sun公司的 Explore the Dynamic Proxy API Dynamic Proxy Classes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Facade(外观 总管 Manager)
Facade模式的定义: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
Facade一个典型应用就是数据库JDBC的应用,如下例对数据库的操作:
public class DBCompare { Connection conn = null; |
上例是Jsp中最通常的对数据库操作办法.
在应用中,经常需要对数据库操作,每次都写上述一段代码肯定比较麻烦,需要将其中不变的部分提炼出来,做成一个接口,这就引入了facade外观对象.如果以后我们更换Class.forName中的<driver>也非常方便,比如从Mysql数据库换到Oracle数据库,只要更换facade接口中的driver就可以.
我们做成了一个Facade接口,使用该接口,上例中的程序就可以更改如下:
public class DBCompare { |
可见非常简单,所有程序对数据库访问都是使用改接口,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灵活性.
如果我们要使用连接池,也只要针对facade接口修改就可以.
由上图可以看出, facade实际上是个理顺系统间关系,降低系统间耦合度的一个常用的办法,也许你已经不知不觉在使用,尽管不知道它就是facade.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Composite(组合)
Composite模式定义:
将对象以树形结构组织起来,以达成“部分-整体” 的层次结构,使得客户端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Composite比较容易理解,想到Composite就应该想到树形结构图。组合体内这些对象都有共同接口,当组合体一个对象的方法被调用执行时,Composite将遍历(Iterator)整个树形结构,寻找同样包含这个方法的对象并实现调用执行。可以用牵一动百来形容。
所以Composite模式使用到Iterator模式,和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类似。
Composite好处:
1.使客户端调用简单,客户端可以一致的使用组合结构或其中单个对象,用户就不必关系自己处理的是单个对象还是整个组合结构,这就简化了客户端代码。
2.更容易在组合体内加入对象部件. 客户端不必因为加入了新的对象部件而更改代码。
如何使用Composite?
首先定义一个接口或抽象类,这是设计模式通用方式了,其他设计模式对接口内部定义限制不多,Composite却有个规定,那就是要在接口内部定义一个用于访问和管理Composite组合体的对象们(或称部件Component).
下面的代码是以抽象类定义,一般尽量用接口interface,
public abstract class Equipm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实价 public abstract double netPrice(); //折扣价格 public abstract double discountPrice(); //增加部件方法 public boolean add(Equipment equipment) { return false; } //删除部件方法 public boolean remove(Equipment equipment) { return false; } //注意这里,这里就提供一种用于访问组合体类的部件方法。 public Iterator iter() { return null; } public Equipment(final String name) { this.name=name; } } |
抽象类Equipment就是Component定义,代表着组合体类的对象们,Equipment中定义几个共同的方法。
public class Disk extends Equipment { public Disk(String name) { super(name); } //定义Disk实价为1 public double netPrice() { return 1.; } //定义了disk折扣价格是0.5 对折。 public double discountPrice() { return .5; } } |
Disk是组合体内的一个对象,或称一个部件,这个部件是个单独元素( Primitive)。
还有一种可能是,一个部件也是一个组合体,就是说这个部件下面还有'儿子',这是树形结构中通常的情况,应该比较容易理解。现在我们先要定义这个组合体:
abstract class CompositeEquipment extends Equipment //注意这里,这里就提供用于访问自己组合体内的部件方法。 |
上面CompositeEquipment继承了Equipment,同时为自己里面的对象们提供了外部访问的方法,重载了Iterator,Iterator是Java的Collection的一个接口,是Iterator模式的实现.
我们再看看CompositeEquipment的两个具体类:盘盒Chassis和箱子Cabinet,箱子里面可以放很多东西,如底板,电源盒,硬盘盒等;盘盒里面可以放一些小设备,如硬盘 软驱等。无疑这两个都是属于组合体性质的。
public class Chassis extends CompositeEquipment { public Chassis(String name) { super(name); } public double netPrice() { return 1.+super.netPrice(); } public double discountPrice() { return .5+super.discountPrice(); } } public class Cabinet extends CompositeEquipment |
至此我们完成了整个Composite模式的架构。
我们可以看看客户端调用Composote代码:
Cabinet cabinet=new Cabinet("Tower");
Chassis chassis=new Chassis("PC Chassis");
//将PC Chassis装到Tower中 (将盘盒装到箱子里)
cabinet.add(chassis);
//将一个10GB的硬盘装到 PC Chassis (将硬盘装到盘盒里)
chassis.add(new Disk("10 GB"));
//调用 netPrice()方法;
System.out.println("netPrice="+cabinet.netPrice());
System.out.println("discountPrice="+cabinet.discountPrice());
上面调用的方法netPrice()或discountPrice(),实际上Composite使用Iterator遍历了整个树形结构,寻找同样包含这个方法的对象并实现调用执行.
Composite是个很巧妙体现智慧的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如果碰到树形结构,我们就可以尝试是否可以使用这个模式。
以论坛为例,一个版(forum)中有很多帖子(message),这些帖子有原始贴,有对原始贴的回应贴,是个典型的树形结构,那么当然可以使用Composite模式,那么我们进入Jive中看看,是如何实现的.
Jive解剖
在Jive中 ForumThread是ForumMessages的容器container(组合体).也就是说,ForumThread类似我们上例中的 CompositeEquipment.它和messages的关系如图:
[thread]
|- [message]
|- [message]
|- [message]
|- [message]
|- [message]
我们在ForumThread看到如下代码:
public interface ForumThread { .... public void addMessage(ForumMessage parentMessage, ForumMessage newMessage) throws UnauthorizedException; public void deleteMessage(ForumMessage message) } |
类似CompositeEquipment, 提供用于访问自己组合体内的部件方法: 增加 删除 遍历.
结合我的其他模式中对Jive的分析,我们已经基本大体理解了Jive论坛体系的框架,如果你之前不理解设计模式,而直接去看Jive源代码,你肯定无法看懂。
参考文章:
设计模式之Decorator(油漆工)
装饰模式:Decorator常被翻译成"装饰",我觉得翻译成"油漆工"更形象点,油漆工(decorator)是用来刷油漆的,那么被刷油漆的对象我们称decoratee.这两种实体在Decorator模式中是必须的.
Decorator定义:
动态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象在墙上刷油漆.使用Decorator模式相比用生成子类方式达到功能的扩充显得更为灵活.
为什么使用Decorator?
我们通常可以使用继承来实现功能的拓展,如果这些需要拓展的功能的种类很繁多,那么势必生成很多子类,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使用继承实现功能拓展,我们必须可预见这些拓展功能,这些功能是编译时就确定了,是静态的.
使用Decorator的理由是:这些功能需要由用户动态决定加入的方式和时机.Decorator提供了"即插即用"的方法,在运行期间决定何时增加何种功能.
如何使用?
举Adapter中的打桩示例,在Adapter中有两种类:方形桩 圆形桩,Adapter模式展示如何综合使用这两个类,在Decorator模式中,我们是要在打桩时增加一些额外功能,比如,挖坑 在桩上钉木板等,不关心如何使用两个不相关的类.
我们先建立一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Work } |
接口Work有一个具体实现:插入方形桩或圆形桩,这两个区别对Decorator是无所谓.我们以插入方形桩为例:
public class SquarePeg implements Work{ public void insert(){ System.out.println("方形桩插入"); } } |
现在有一个应用:需要在桩打入前,挖坑,在打入后,在桩上钉木板,这些额外的功能是动态,可能随意增加调整修改,比如,可能又需要在打桩之后钉架子(只是比喻).
那么我们使用Decorator模式,这里方形桩SquarePeg是decoratee(被刷油漆者),我们需要在decoratee上刷些"油漆",这些油漆就是那些额外的功能.
public class Decorator implements Work{ private Work work; //在构造器中使用组合new方式,引入Work对象; others.add("钉木板"); public void insert(){ newMethod();}
public void otherMethod() } |
在上例中,我们把挖坑和钉木板都排在了打桩insert前面,这里只是举例说明额外功能次序可以任意安排.
好了,Decorator模式出来了,我们看如何调用:
Work squarePeg = new SquarePeg();
Work decorator = new Decorator(squarePeg);
decorator.insert();
Decorator模式至此完成.
如果你细心,会发现,上面调用类似我们读取文件时的调用:
FileReader fr = new FileReader(filename);
BufferedReader br = new BufferedReader(fr);
实际上Java 的I/O API就是使用Decorator实现的,I/O变种很多,如果都采取继承方法,将会产生很多子类,显然相当繁琐.
Jive中的Decorator实现
在论坛系统中,有些特别的字是不能出现在论坛中如"打倒XXX",我们需要过滤这些"反动"的字体.不让他们出现或者高亮度显示.
在IBM Java专栏中专门谈Jive的文章中,有谈及Jive中ForumMessageFilter.java使用了Decorator模式,其实,该程序并没有真正使用Decorator,而是提示说:针对特别论坛可以设计额外增加的过滤功能,那么就可以重组ForumMessageFilter作为Decorator模式了.
所以,我们在分辨是否真正是Decorator模式,以及会真正使用Decorator模式,一定要把握好Decorator模式的定义,以及其中参与的角色(Decoratee 和Decorator).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Bridge
Bridge模式定义 :
将抽象和行为划分开来,各自独立,但能动态的结合。
任何事物对象都有抽象和行为之分,例如人,人是一种抽象,人分男人和女人等;人有行为,行为也有各种具体表现,所以,“人”与“人的行为”两个概念也反映了抽象和行为之分。
在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概念中,对象这个概念实际是由属性和行为两个部分组成的,属性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静止的,是一种抽象,一般情况下,行为是包含在一个对象中,但是,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将这些行为也进行归类,形成一个总的行为接口,这就是桥模式的用处。
为什么使用?
不希望抽象部分和行为有一种固定的绑定关系,而是应该可以动态联系的。
如果一个抽象类或接口有多个具体实现(子类、concrete subclass),这些子类之间关系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1. 这多个子类之间概念是并列的,如前面举例,打桩,有两个concrete class:方形桩和圆形桩;这两个形状上的桩是并列的,没有概念上的重复。
2.这多个子类之中有内容概念上重叠.那么需要我们把抽象共同部分和行为共同部分各自独立开来,原来是准备放在一个接口里,现在需要设计两个接口:抽象接口和行为接口,分别放置抽象和行为.
例如,一杯咖啡为例,子类实现类为四个:中杯加奶、大杯加奶、 中杯不加奶、大杯不加奶。
但是,我们注意到:上面四个子类中有概念重叠,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考虑,这四个类实际是两个角色的组合:抽象 和行为,其中抽象为:中杯和大杯;行为为:加奶 不加奶(如加橙汁 加苹果汁).
实现四个子类在抽象和行为之间发生了固定的绑定关系,如果以后动态增加加葡萄汁的行为,就必须再增加两个类:中杯加葡萄汁和大杯加葡萄汁。显然混乱,扩展性极差。
那我们从分离抽象和行为的角度,使用Bridge模式来实现。
如何实现?
以上面提到的咖啡 为例. 我们原来打算只设计一个接口(抽象类),使用Bridge模式后,我们需要将抽象和行为分开,加奶和不加奶属于行为,我们将它们抽象成一个专门的行为接口.
先看看抽象部分的接口代码: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ffee { CoffeeImp coffeeImp; public void setCoffeeImp() { this.CoffeeImp = CoffeeImpSingleton.getTheCoffeImp(); } public CoffeeImp getCoffeeImp() {return this.CoffeeImp;} public abstract void pourCoffee(); } |
其中CoffeeImp 是加不加奶的行为接口,看其代码如下: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ffeeImp { public abstract void pourCoffeeImp(); } |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抽象类,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继承,实现concrete class:
//中杯 //大杯 |
上面分别是中杯和大杯的具体实现.下面再对行为CoffeeImp进行继承:
//加奶 //不加奶 |
Bridge模式的基本框架我们已经搭好了,别忘记定义中还有一句:动态结合,我们现在可以喝到至少四种咖啡:
1.中杯加奶
2.中杯不加奶
3.大杯加奶
4.大杯不加奶
看看是如何动态结合的,在使用之前,我们做个准备工作,设计一个单态类(Singleton)用来hold当前的CoffeeImp:
public class CoffeeImp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CoffeeImp coffeeImp; public CoffeeImpSingleton(CoffeeImp coffeeImpIn) {this.coffeeImp = coffeeImpIn;} public static CoffeeImp getTheCoffeeImp() { return coffeeImp; } } |
看看中杯加奶 和大杯加奶 是怎么出来的:
//拿出牛奶
CoffeeImpSingleton coffeeImpSingleton = new CoffeeImpSingleton(new MilkCoffeeImp());
//中杯加奶
MediumCoffee mediumCoffee = new MediumCoffee();
mediumCoffee.pourCoffee();
//大杯加奶
SuperSizeCoffee superSizeCoffee = new SuperSizeCoffee();
superSizeCoffee.pourCoffee();
注意: Bridge模式的执行类如CoffeeImp和Coffee是一对一的关系, 正确创建CoffeeImp是该模式的关键,
Bridge模式在EJB中的应用
EJB中有一个Data Access Object (DAO)模式,这是将商业逻辑和具体数据资源分开的,因为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数据库操作.将操作不同数据库的行为独立抽象成一个行为接口DAO.如下:
1.Business Object (类似Coffee)
实现一些抽象的商业操作:如寻找一个用户下所有的订单
涉及数据库操作都使用DAOImplementor.
2.Data Access Object (类似CoffeeImp)
一些抽象的对数据库资源操作
3.DAOImplementor 如OrderDAOCS, OrderDAOOracle, OrderDAOSybase(类似MilkCoffeeImp FragrantCoffeeImp)
具体的数据库操作,如"INSERT INTO "等语句,OrderDAOOracle是Oracle OrderDAOSybase是Sybase数据库.
4.数据库 (Cloudscape, Oracle, or Sybase database via JDBC API)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Flyweight(享元) FlyWeight模式
Flyweight模式定义:
避免大量拥有相同内容的小类的开销(如耗费内存),使大家共享一个类(元类).
为什么使用?
面向对象语言的原则就是一切都是对象,但是如果真正使用起来,有时对象数可能显得很庞大,比如,字处理软件,如果以每个文字都作为一个对象,几千个字,对象数就是几千,无疑耗费内存,那么我们还是要"求同存异",找出这些对象群的共同点,设计一个元类,封装可以被共享的类,另外,还有一些特性是取决于应用(context),是不可共享的,这也Flyweight中两个重要概念内部状态intrinsic和外部状态extrinsic之分.
说白点,就是先捏一个的原始模型,然后随着不同场合和环境,再产生各具特征的具体模型,很显然,在这里需要产生不同的新对象,所以Flyweight模式中常出现Factory模式.Flyweight的内部状态是用来共享的,Flyweight factory负责维护一个Flyweight pool(模式池)来存放内部状态的对象.
Flyweight模式是一个提高程序效率和性能的模式,会大大加快程序的运行速度.应用场合很多:比如你要从一个数据库中读取一系列字符串,这些字符串中有许多是重复的,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字符串储存在Flyweight池(pool)中.
如何使用?
我们先从Flyweight抽象接口开始:
public interface Flyweight //用于本模式的抽象数据类型(自行设计) |
下面是接口的具体实现(ConcreteFlyweight) ,并为内部状态增加内存空间, ConcreteFlyweight必须是可共享的,它保存的任何状态都必须是内部(intrinsic),也就是说,ConcreteFlyweight必须和它的应用环境场合无关.
public class ConcreteFlyweight implements Flyweight { private IntrinsicState state; public void operation( ExtrinsicState state ) { //具体操作 } } |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Flyweight具体实现子类都需要被共享的,所以还有另外一种不共享的ConcreteFlyweight:
public class UnsharedConcreteFlyweight implements Flyweight { public void operation( ExtrinsicState state ) { } } |
Flyweight factory负责维护一个Flyweight池(存放内部状态),当客户端请求一个共享Flyweight时,这个factory首先搜索池中是否已经有可适用的,如果有,factory只是简单返回送出这个对象,否则,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加入到池中,再返回送出这个对象.池
public class FlyweightFactory { Flyweight flyweight = (Flyweight) flyweights.get(key); if( flyweight == null ) { return flyweight; |
至此,Flyweight模式的基本框架已经就绪,我们看看如何调用:
FlyweightFactory factory = new FlyweightFactory();
Flyweight fly1 = factory.getFlyweight( "Fred" );
Flyweight fly2 = factory.getFlyweight( "Wilma" );
......
从调用上看,好象是个纯粹的Factory使用,但奥妙就在于Factory的内部设计上.
Flyweight模式在XML等数据源中应用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当大量从数据源中读取字符串,其中肯定有重复的,那么我们使用Flyweight模式可以提高效率,以唱片CD为例,在一个XML文件中,存放了多个CD的资料.
每个CD有三个字段:
1.出片日期(year)
2.歌唱者姓名等信息(artist)
3.唱片曲目 (title)
其中,歌唱者姓名有可能重复,也就是说,可能有同一个演唱者的多个不同时期 不同曲目的CD.我们将"歌唱者姓名"作为可共享的ConcreteFlyweight.其他两个字段作为UnsharedConcreteFlyweight.
首先看看数据源XML文件的内容:
<cd> <cd> <cd> ....... </collection> |
虽然上面举例CD只有3张,CD可看成是大量重复的小类,因为其中成分只有三个字段,而且有重复的(歌唱者姓名).
CD就是类似上面接口 Flyweight:
private String title; |
将"歌唱者姓名"作为可共享的ConcreteFlyweight:
public class Artist { //内部状态 // note that Artist is immutable. Artist(String n){ |
再看看Flyweight factory,专门用来制造上面的可共享的ConcreteFlyweight:Artist
public class ArtistFactory { Hashtable pool = new Hashtable(); Artist result; |
当你有几千张甚至更多CD时,Flyweight模式将节省更多空间,共享的flyweight越多,空间节省也就越大.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Command
Command模式是最让我疑惑的一个模式,我在阅读了很多代码后,才感觉隐约掌握其大概原理,我认为理解设计模式最主要是掌握起原理构造,这样才对自己实际编程有指导作用.Command模式实际上不是个很具体,规定很多的模式,正是这个灵活性,让人有些confuse.
Command定义
n 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传入一个对象,无需了解这个请求激活的 动作或有关接受这个请求的处理细节。
这是一种两台机器之间通讯联系性质的模式,类似传统过程语 言的 CallBack功能。
优点:
解耦了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联系。 发送者调用一个操作,接受者接受请求执行相应的动作,因为使用Command模式解耦,发送者无需知道接受者任何接口。
不少Command模式的代码都是针对图形界面的,它实际就是菜单命令,我们在一个下拉菜单选择一个命令时,然后会执行一些动作.
将这些命令封装成在一个类中,然后用户(调用者)再对这个类进行操作,这就是Command模式,换句话说,本来用户(调用者)是直接调用这些命令的,如菜单上打开文档(调用者),就直接指向打开文档的代码,使用Command模式,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增加一个中间者,将这种直接关系拗断,同时两者之间都隔离,基本没有关系了.
显然这样做的好处是符合封装的特性,降低耦合度,Command是将对行为进行封装的典型模式,Factory是将创建进行封装的模式,
从Command模式,我也发现设计模式一个"通病":好象喜欢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喜欢在不同类中增加第三者,当然这样做有利于代码的健壮性 可维护性 还有复用性.
如何使用?
具体的Command模式代码各式各样,因为如何封装命令,不同系统,有不同的做法.下面事例是将命令封装在一个Collection的List中,任何对象一旦加入List中,实际上装入了一个封闭的黑盒中,对象的特性消失了,只有取出时,才有可能模糊的分辨出:
public interface Command { public abstract void execute ( ); } |
具体不同命令/请求代码是实现接口Command,下面有三个具体命令
public class Engineer implements Command { public void execute( ) { //do Engineer's command } } public class Programmer implements Command { public class Politician implements Command { |
按照通常做法,我们就可以直接调用这三个Command,但是使用Command模式,我们要将他们封装起来,扔到黑盒子List里去:
public class producer{ }
|
这三个命令进入List中后,已经失去了其外表特征,以后再取出,也可能无法分辨出谁是Engineer 谁是Programmer了,看下面客户端如何调用Command模式:
public class TestCommand { } |
由此可见,调用者基本只和接口打交道,不合具体实现交互,这也体现了一个原则,面向接口编程,这样,以后增加第四个具体命令时,就不必修改调用者TestCommand中的代码了.
理解了上面的代码的核心原理,在使用中,就应该各人有自己方法了,特别是在如何分离调用者和具体命令上,有很多实现方法,上面的代码是使用"从List过一遍"的做法.这种做法只是为了演示.
使用Command模式的一个好理由还因为它能实现Undo功能.每个具体命令都可以记住它刚刚执行的动作,并且在需要时恢复.
Command模式在界面设计中应用广泛.Java的Swing中菜单命令都是使用Command模式,由于Java在界面设计的性能上还有欠缺,因此界面设计具体代码我们就不讨论,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示例.
参考:
http://www.patterndepot.com/put/8/command.pdf
http://www.javaworld.com/javaworld/javatips/jw-javatip68.html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Observer
Java深入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碰到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这一概念,了解设计模式,将使自己对java中的接口或抽象类应用有更深的理解.设计模式在java的中型系统中应用广泛,遵循一定的编程模式,才能使自己的代码便于理解,易于交流,Observer(观察者)模式是比较常用的一个模式,尤其在界面设计中应用广泛,而本站所关注的是Java在电子商务系统中应用,因此想从电子商务实例中分析Observer的应用.
虽然网上商店形式多样,每个站点有自己的特色,但也有其一般的共性,单就"商品的变化,以便及时通知订户"这一点,是很多网上商店共有的模式,这一模式类似Observer patern观察者模式.
具体的说,如果网上商店中商品在名称 价格等方面有变化,如果系统能自动通知会员,将是网上商店区别传统商店的一大特色.这就需要在商品product中加入Observer这样角色,以便product细节发生变化时,Observer能自动观察到这种变化,并能进行及时的update或notify动作.
Java的API还为为我们提供现成的Observer接口Java.util.Observer.我们只要直接使用它就可以.
我们必须extends Java.util.Observer才能真正使用它:
1.提供Add/Delete observer的方法;
2.提供通知(notisfy) 所有observer的方法;
//产品类 可供Jsp直接使用UseBean调用 该类主要执行产品数据库插入 更新 public class product extends Observable{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name;} } public float getPrice(){ return price;} } } |
我们注意到,在product类中 的setXXX方法中,我们设置了 notify(通知)方法, 当Jsp表单调用setXXX(如何调用见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实际上就触发了notisfyObservers方法,这将通知相应观察者应该采取行动了.
下面看看这些观察者的代码,他们究竟采取了什么行动:
//观察者NameObserver主要用来对产品名称(name)进行观察的 private String name=null; public void update(Observable obj,Object arg){ name=(String)arg; } } } //观察者PriceObserver主要用来对产品价格(price)进行观察的 private float price=0; public void update(Observable obj,Object arg){ price=((Float)arg).floatValue(); } } } |
Jsp中我们可以来正式执行这段观察者程序:
<jsp:useBean id="product" scope="session" class="Product" /> <jsp:useBean id="nameobs" scope="session" class="NameObserver" /> <jsp:useBean id="priceobs" scope="session" class="PriceObserver" /> <% }else{ %> //request.getRequestURI()是产生本jsp的程序名,就是自己调用自己 <input type=hidden name="save" value="1"> </form> <% %>
|
执行改Jsp程序,会出现一个表单录入界面, 需要输入产品名称 产品价格, 点按Submit后,还是执行该jsp的
if (request.getParameter("save")!=null)之间的代码.
由于这里使用了数据javabeans的自动赋值概念,实际程序自动执行了setName setPrice语句.你会在服务器控制台中发现下面信息::
NameObserver :name changet to ?????(Jsp表单中输入的产品名称)
PriceObserver :price changet to ???(Jsp表单中输入的产品价格);
这说明观察者已经在行动了.!!
同时你会在执行jsp的浏览器端得到信息:
产品数据变动 保存! 并已经自动通知客户
上文由于使用jsp概念,隐含很多自动动作,现将调用观察者的Java代码写如下: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Product product=new Product(); //加入观察者 product.setName("橘子红了"); } }
|
你会在发现下面信息::
NameObserver :name changet to 橘子红了
PriceObserver :price changet to 9.22
这说明观察者在行动了.!!
设计模式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见《Java实用系统开发指南》
设计模式之Template
Template模板模式定义:
定义一个操作中算法的骨架,将一些步骤的执行延迟到其子类中.
使用Java的抽象类时,就经常会使用到Template模式,因此Template模式使用很普遍.而且很容易理解和使用。
public abstract class Benchmark { /** * 下面操作是我们希望在子类中完成 */ public abstract void benchmark(); /**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在上例中,我们希望重复执行benchmark()操作,但是对benchmark()的具体内容没有说明,而是延迟到其子类中描述:
public class MethodBenchmark extends Benchmark { /** * 真正定义benchmark内容 */ public void benchmark() { for (int i = 0; i < Integer.MAX_VALUE; i++){ System.out.printtln("i="+i); } } } |
至此,Template模式已经完成,是不是很简单?
我们称repeat方法为模板方法, 它其中的benchmark()实现被延迟到子类MethodBenchmark中实现了,
看看如何使用:
Benchmark operation = new MethodBenchmark();
long duration = operation.repeat(Integer.parseInt(args[0].trim()));
System.out.println("The operation took " + duration + " milliseconds");
也许你以前还疑惑抽象类有什么用,现在你应该彻底明白了吧? 至于这样做的好处,很显然啊,扩展性强,以后Benchmark内容变化,我只要再做一个继承子类就可以,不必修改其他应用代码.
设计模式之Strategy(策略)
Strategy策略模式是属于设计模式中 对象行为型模式,主要是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这些算法一个个封装成单独的类.
Stratrgy应用比较广泛,比如, 公司经营业务变化图, 可能有两种实现方式,一个是线条曲线,一个是框图(bar),这是两种算法,可以使用Strategy实现.
这里以字符串替代为例, 有一个文件,我们需要读取后,希望替代其中相应的变量,然后输出.关于替代其中变量的方法可能有多种方法,这取决于用户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准备几套变量字符替代方案.
首先,我们建立一个抽象类RepTempRule 定义一些公用变量和方法: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pTempRule{ protected String oldString=""; public void setOldString(String oldString){ this.oldString=oldString; } protected String newString=""; public String getNewString(){ return newString; } public abstract void replace() throws Exception; } |
在RepTempRule中 有一个抽象方法abstract需要继承明确,这个replace里其实是替代的具体方法.
我们现在有两个字符替代方案,
1.将文本中aaa替代成bbb;
2.将文本中aaa替代成ccc;
对应的类分别是RepTempRuleOne RepTempRuleTwo
public class RepTempRuleOne extends RepTempRule{ |
public class RepTempRuleTwo extends RepTempRule{ public void replace() throws Exception{ newString=oldString.replaceFirst("aaa", "ccc")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replace Two"); } } |
第二步:我们要建立一个算法解决类,用来提供客户端可以自由选择算法。
public class RepTempRuleSolve { private RepTempRule strategy; public RepTempRuleSolve(RepTempRule rule){ public String getNewContext(Site site,String oldString) { public void changeAlgorithm(RepTempRule newAlgorithm) { } |
调用如下: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void testReplace(){ //使用第一套替代方案 //使用第二套 solver=new RepTempRuleSolve(new RepTempRuleTwo());
} ..... } |
我们达到了在运行期间,可以自由切换算法的目的。
实际整个Strategy的核心部分就是抽象类的使用,使用Strategy模式可以在用户需要变化时,修改量很少,而且快速.
Strategy和Factory有一定的类似,Strategy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并且可以在运行时刻自由切换。Factory重点是用来创建对象。
Strategy适合下列场合:
1.以不同的格式保存文件;
2.以不同的算法压缩文件;
3.以不同的算法截获图象;
4.以不同的格式输出同样数据的图形,比如曲线 或框图ba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