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inux常用命令
Linux常用命令 | ||
1 |
startx |
启动图形桌面 |
2 |
shutdown -h now |
立刻进行关机 |
3 |
shutdown -r now |
现在重新启动计算机 |
4 |
reboot |
现在重新启动计算机 |
5 |
logout |
注销 |
6 |
pwd |
显示当前目录路径 |
7 |
useradd xx |
添加用户xx |
8 |
passwd xx |
给xx设置密码 |
9 |
userdel 用户名 |
删除用户 |
10 |
userdel -r 用户名 |
删除用户以及用户主目录 |
11 |
cd |
改变目录 |
12 |
ls |
列出文件或目录 |
13 |
ls -a |
显示隐藏文件 |
14 |
ls -l |
显示长列表格式 |
15 |
mkdir |
建立目录 |
16 |
rmdir |
删除空目录 |
17 |
touch |
建立空文件 |
18 |
cp |
复制命令 |
19 |
cp -r dir1 dir2 |
递归复制命令(复制子目录信息) |
20 |
mv |
移动文件或改文件名 |
21 |
rm |
删除文件或目录 |
22 |
rm -rf * |
删除所有内容(包括目录和文件)r递归,f强制 |
23 |
ln |
建立符号连接 |
24 |
ln -s |
源 目标 |
25 |
ln -s /etc/inittab inittab |
Inittab指向实际文件/etc/inittab |
26 |
more |
显示文件内容,带分页 |
27 |
less |
显示文件内容,带分页 |
28 |
grep |
在文本中查询内容 |
29 |
| |
管道命令,把上一命令结果交给|后的命令来处理 |
30 |
grep -n “xdy”x.txt |
在x.txt中查找含有xdy的记录并显示行号 |
31 |
man |
帮助 |
32 |
find / -name man |
从根目录开始搜索名称为man的文件或目录 |
33 |
find /home -amin -10 |
十分钟内存取的文件或目录 |
34 |
find /home -atime -10 |
十小时内存取的文件或目录 |
35 |
find /home -cmin -10 |
十分钟内更改过的文件或目录 |
36 |
find /home -ctime +10 |
十小时前更改过的文件或目录 |
37 |
find /home -size +10k |
查找/home目录下大小为10k的文件 |
38 |
ls -l > a.txt |
列表的内容写入文件a.txt中(覆盖写) |
39 |
ls -al >> aa.txt |
列表的内容追加到文件aa.txt的末尾 |
40 |
ls -ahl |
查看文件的所有组 |
41 |
chgrp 组名 文件名 |
修改文件所在的组 |
42 |
groupadd xx |
添加组xx |
43 |
vi /etc/group 或者cat /etc/group |
查看所有组 |
44 |
useradd -g 组名 用户名 |
创建用户并将用户添加到组 |
45 |
vi /etc/passwd 或者cat /etc/passwd |
查看所有用户信息 |
46 |
who am i |
查看当前用户信息 |
47 |
chmod 777 xdy |
修改文件的权限 |
48 |
usermod -g 组名 用户名 |
修改用户的组 |
49 |
usermod -d 目录名 用户名 |
改变用户登录的初始目录 |
50 |
chown 用户名 文件名 |
修改文件的所有者 |
51 |
mount /mnt/cdrom |
挂载光驱 |
|
mount /dev/sda1 /test/ |
挂载设备到目录下 |
52 |
umount |
卸载 |
53 |
df -l |
查看磁盘使用情况 |
54 |
df [目录全路径] |
查看某个目录是在哪个分区 |
55 |
fdisk -l |
查看linux系统分区具体情况 |
56 |
history 5 |
显示最近使用的5个命令 |
57 |
!5 |
执行历史编号为5的命令 |
58 |
!ls |
执行最后一次以ls开头的命令 |
Linux下忘记root密码时,可按以下方式修改密码:
在引导页面时按e,选中第2个按e,再输入1保存后,按b启动后,可修改密码。
2.linux下安装jdk及eclipse
安装JDK
*添加执行权限
chmod u+x jdk-6u45-linux-i586.bin
*解压
./jdk-6u45-linux-i586.bin
*在/usr目录下创建java目录
mkdir /usr/java
*将/soft目录下的解压的jdk1.6.0_45剪切到/usr/java目录下
mv jdk1.6.0_45/ /usr/java/
*添加环境变量
vim /etc/profile
*在/etc/profile文件最后添加
export JAVA_HOME=/usr/java/jdk1.6.0_45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
export PATH=$PATH:$JAVA_HOME/bin
*更新配置
source /etc/profile
安装eclipse
1)复制文件至home下 cp 文件 /home
2)切换目录 cd /home
3)安装 tar -zxvf eclipse.tar.gz
4)启动eclipse(进入图形界面)startx
3.Shell介绍
Shell分类:
/bin/sh
/bin/csh
/bin/bsh
修改shell:chsh -s 新的shell 如/bin/csh
Shell有三种if...else语句:
if ... fi语句;
if ... else ... fi语句;
if ... elif ...else ...fi语句;
Shell for 循环格式:
for 变量 in 列表
do
command1
command2
done
4.IP地址
追踪路由:tracert 目标IP/域名
Linux网络环境配置
第一种方法:
(1)用root身份登录,运行setup命令进入到text mode set up utiliy对网络进行配置。这里可以进行IP,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的设置。
(2)这时网卡的配置没有生效,运行/etc/rc.d/init.d/network restart命令我们刚才作的设置才生效。
第二种方法:
(1)ifconfig eth0 x.x.x.x 对网卡进行设置。
(2)ifconfig eth0 network x.x.x.x 对子网掩码设置。
对广播地址和dns使用默认的。
注意:这样配置网络将会立即生效。但是临时生效,重启电脑后将恢复到以前的IP地址。
第三种方法:
(1)修改/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这个文件里各个属性可以修改。包括IP,子网掩码,广播地址,默认网关。
(2)这时网卡的配置没有生效。运行/etc/rc.d/init.d/network restart命令才生效。
5.RPM管理
rpm -qa:查询所安装的所有rpm软件包
rpm -qa | more
rpm -qa | grep x
rpm -q 软件包名:查询软件包是否安装
rpm -qi 软件包名:查询软件包信息
rpm -ql 软件包名:查询软件包中的文件
rpm -qf 文件全路径名:查询文件所属的软件包
rpm -qp 包文件名:查询包的信息对这个软件包的介绍
安装RPM包
rpm -i RPM包全路径名称:安装包到当前系统
i=install
rpm -ivh RPM包全路径名称:安装包到当前系统有提示信息
参数说明:
i=install 安装
v=verbose 提示
h=hash 进度条
rpm -e RPM包的名称 :删除RPM包
rpm -U RPM包全路径名:升级RPM包
rpm -e --nodeps mysql:强制删除
6.Crontab详解
7.进程
ps -a:显示当前终端的所有进程信息。
ps -u:以用户的格式显示进程信息。
ps -x:显示后台进程运行的参数。
kill -9 pid:强制杀死进程。
killall是把这个进程及他的子进程都杀掉。
8.Top详解
top:查看执行的进程。
1.监视特定用户
top:输入此命令,回车,查看执行的进程。
u:然后输入u,回车,再输入用户名即可。
2.终止指定的进程。
top:输入此命令,回车,查看执行的进程。
k:然后输入k回车,再输入要结束的进程ID号。
3.指定系统状态更新的时间
top -d 10:指定系统更新进程的时间为10秒。
netstat -an:显示整个系统目前的网络情况。
traceroute:显示数据包经过历程。
9.Mysql安装配置及使用
如何进入mysql
cd bin
./mysql -u root -p 回车
如果希望在任何一个目录下都可以进入mysql,则需要在/root/.bash_profile中添加路径。
备份:mysqldump -u root -p密码 数据库名>data.bak
恢复:mysql -u root -p密码 数据库名 < data.bak
备份数据库shell脚本
/home/mysql/bin/mysqldump -u root -p spdb1 > /home.spdb1.bak
crontab定时为每天凌晨2点执行备份
0 2 * * * /root/my2.sh
10.压缩和解压
压缩:
zip aa.zip 文件名
zip aa.zip 文件名1 文件名2
zip -r aa.zip 文件夹路径
gzip 压缩(解压)文件或目录,压缩文件后缀为gz
将/it目录先打包,再用gzip压缩
分步完成:tar -cvf it.tar it gzip it.tar
一步完成:tar -zcvf it.tar.gz it
解压缩:
unzip file.zip
bzip2 压缩(解压)文件或目录,压缩文件后缀为bz2
将其解压缩,再取消打包
分步完成:gzip -d it.tar.gz 或 gunzip it.tar.gz
一步完成:tar -zxvf it.tar.gz
11.vim
vi / vim是Unix / Linux上最常用的文本编辑器而且功能非常强大。
只有命令,没有菜单。
vim words.txt:进入编辑状态,对文件进行编辑。进入插入模式,按i。退出保存,先按esc,再输入:wq,wq意为wirte quit。保存退出也可以先按esc,再按shift+ZZ。
在vim模式下,删除一行按dd,dd相当于剪切,按p就可以粘贴。删除后后悔可按u进行恢复。删除两行,按2dd。删除三行,按3dd。
在vim模式下,按小i,是在光标所在字的前面插入。按大i即shift+i,是在所在光标的行首插入。
在vim模式下,按小a是在光标所在字的后面插入。按大a即shift+a,是在所在光标的行尾插入。
在vim模式下,按小o是在光标所在行下另开一行并进入插入模式。按大o即shift+o,是在光标所在行上方另开一行并进入插入模式。
在vim模式下,删除字符按x,恢复按u。
set nu显示行号
shift+g:定位到最后一行。gg:定位到第一行。
v:进入可视字符模式,可以选取字符按d就可以删除。
shift+v:进入可视行模式。
ctrl+v:进入可视块模式。
12.用户和组
linux操作系统是一个多用户操作系统,它允许多用户同时登录到系统上并使用资源。系统会根据账户来区分每个用户的文件,进程,任务和工作环境,使得每个用户工作都不受干扰。
配置文件
保存用户信息的文件:/etc/passwd
保存密码的文件:/etc/shadow
保存用户组的文件:/etc/group
保存用户组密码的文件:/etc/gshadow
用户配置文件:/etc/default/useradd
useradd fly:创建用户,在home会新建一个目录fly。
userdel - r fly:删除用户的同时删除目录。
groupadd aaa:添加一个组。
groupdel aaa:删除一个组。
添加一个tom用户,设置它属于users组,并添加注释信息
分步完成:useradd tom
usermod -g users tom
usermod -c "hr tom" tom
一步完成:useradd -g users -c "hr tom" tom
设置tom用户的密码:passwd tom
修改tom用户的登陆名为tomcat:usermod -l tomcat tom
将tomcat添加到sys和root组中:usermod -G sys,root tomcat
查看tomcat的组信息:groups tomcat
添加一个jerry用户并设置密码
useradd jerry
passwd jerry
添加一个交america的组
groupadd america
将jerry添加到america组中
usermod -g america jerry
将tomcat用户从root组和sys组删除
gpasswd -d tomcat root
gpasswd -d tomcat sys
将america组名修改为am
groupmod -n am america
hostname:查看主机名
hostname aaa:修改主机名(只是临时修改,重启后失效)
vim /etc/sysconfig/network:进入vim模式里修改主机名。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修改IP地址
service network restart:重启网络
ifconfig:查看I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