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呈喷井式发展,一个区县就有10所以上的民办学校。作为后来者,这些“贵族”学校作为新起之秀,在这几年的中考榜、高考榜不断的刷新新高度。比如:潮阳实验学校,广东实验学校、廉江实验学校、普宁华美实验学校等等每年都有取得突破。相比公办学校的成绩并不再是那么让人满意了。由于笔者是初中教师,所以这次浅谈初中私立和公办的教育现象!
公办学校的“生”——九年义务教育
“全国普及义务教育”这明明是一件好事,为什么是公办学校的“痛”处呢!笔者接触过一位公办的老教师。她透露到:以前读书上初中都是需要进行“小考”的,但是普及教育后,附近大量的学生都可以轻易进入一些“名校”,导致学校的生源开始出现问题。有些“名校”的成绩已经没那么亮眼了,但是总体也不会很差。
公办学校的“师”——教师流失
据一位公办老教师透露,当时的公办学校是允许在寒暑假在学校进行有偿补课。这块也成了大部分教师的重要来源。但是,在10多年前,教育部禁止了有偿补课后,教师的这块经济来源没了。另外,老师的节假日福利(礼金)也受到了大量的消减。因此,有些老师要么办起了培训班,要么开始投向了民办学校。
公办学校的“管”——管理理念
一个学校的好坏,还有一块重要的因素在于“校长”的领导管理。前面提到的,生源的参差不齐、师资的大量流失。而这个时候管理者能不能站出来扭转这个局势就很重要。而公办学校的人员调动不会太大,校长不会轻易离职,而校长面对这种局面,他们会不作为嘛?不可能。他们也是在积极办好学校,但是情况骤变,领导们“老式”的管理模式就开始不奏效了,而管理学知识的缺乏,也困扰了大家,领导们大都是“尝试性”的改变管理方式,但很少能动到根本问题。
生源变差,师资流失,管理落后等问题困扰了大量的公办学校,进而慢慢拖垮了公办学校的发展。这是我觉得公办学校这几年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的原因吧。
民办学校的“生”——自主招生
民办学校要发展的好,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成绩。成绩由学生考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民办的招生模式——差生与优生。
初建的民办学校,怎么吸引优质学生,师资?环境?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钱”。通过全免+奖学金的鼓励机制,说服部分优生。然后招收部分差生,差生全费。但是从这里看出来,民办学校的生源其实开始并没有公办学校好。
民办学校的“师”——重金聘请
公办教师的福利大大压缩后,导致大部分教师的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名师”们开始往“高处”走,而民办学校也急需这种“名师”,因此,重金之下,部分的“名师”也就慢慢的转移到了各大民办学校,甚至出现校长跳槽到民办学校的现象。因此,民办学校的师资起点就相对较高。
民办学校的“管”——学校管理
老师想要有更好的明天,就要做好学校的今天。民办学校大都采用竞争模式,不仅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同时也对教师的成绩进行排名。老师根据成绩对学生做出奖惩,同样领导根据绩效对教师做出奖惩;学生成绩好,对应教师的绩效高,奖励就多。这种管理模式在如今一些民办学校也能见到,比如,大部分老师常年教初三,而初三有相应的中考奖。
民办学校的“新”——紧跟教育
民办学校,最终目的还是盈利。那么要盈利就要把教育办好,家长需要什么,学校就能提供什么。比如,家长最重视升学,学校重点抓成绩,家长重视才艺,学校就加强素质学科建设(比如,音乐,美术,信息,体育);从这点,我们看到,民办学校的教育更能解决大部分家长的“痛点”。
以上从生源、师资、管理上,我们可以初步看到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办学过程。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接下来中国的教育会不会出现,民办好于公办的现象?在笔者所在的广东汕头,初中前3的中学都是民办!但是,我仍然希望公办学校能重整旗鼓,因为民办独大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