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 读后总结

《张居正》—— 读后总结

断断续续,这本书看了将近一个月。但是心情也随着玉娘的自尽,而感慨万千。

  这本书的作者熊召政因为此书也荣获第六届的茅盾文学奖,可以看出此书的地位了。

  书中内容

  书共分四册,由于是下载的kindle的合订版,所以四本都放在一起了,看起来颇为费力。四册分别为:

  木兰歌

  主要讲述,隆庆年间高拱担任首辅,张居正与高拱之间的亦敌亦友。从最初的江西匪患,到最后的娈童事件都体现出了张居正的冷静果断。

  水龙吟

  这本讲述了张居正出当首辅时,遇到的一些难关——胡椒苏木折俸事件。而这本书主要就围绕胡椒苏木折俸一事,与高拱余党展开“较量”。

  金缕曲

  这本主要讲述了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子粒田征税、一条鞭法、棉衣事件、夺情风波等等

  火凤凰

  最后一本则讲述了万历十年,国泰民安。皇帝不安与受张居正的管制,在其病死后,做的一系列的举动。包括:清除张居正亲信、抄张居正的家等等。

 

  关于精于治国、疏于防身

  张居正主张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子粒田征税、丈量土地、京察、一条鞭法、考成法等等,对待国事也是亲力亲为。但是疏于防身,得罪的人太多了。以至于死后大家见风使舵,最后家门被抄,功名被夺。

  其中京察把一些贪官或者没有作为的官员肃清,能者居上。

  一条鞭法,是说各种赋税、徭役都可以改用银子来代替。

  考成法是记录官员所做所为,并在皇宫设立官位,哪个地方空缺,一目了然。

  丈量土地重新丈量土地,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件好事,对土豪劣绅则是噩梦。

  子粒田征税则是专门针对皇亲国戚的赏赐,让他们也交税。

  这样就免不了得罪了很多的大官,大家有苦不敢言。

  只可惜张居正到了后期,也许是因为亲力亲为太久了,内阁变成了他一个人掌权,其他的人皆是依附于他,不听话的全都撵走,最后也有点亲朋党羽的味道。

  到最后,由于日夜劳累,得了痔疮结果一病不起。

  由于生前对很多的大臣,还有皇帝管理都很严苛,以至于皇上对他爱恨交加,他死后做的所有事情、任用的贤人能者,都被撤换。

  万历新政就这样被终结了。

 

  关于凄美的爱情——玉娘

  玉娘是这本书中最有趣的一条线,最开始高拱专权的时候,玉娘是土豪邵大侠献给高拱的,可惜高拱为人比较古板,不太喜欢玉娘。最后,高拱被致仕回河南老家,玉娘想要自尽,还哭瞎了双眼,最后沦落到变成妓女,还好被张居正的手下救出来,放在了积香炉中。

  张居正在第一次见面,就爱上了她,于是两个人渐渐成为了神仙眷侣。后来张居正趁机铲除邵大侠,一方面是吃玉娘的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高拱东山再起。但是邵大侠是玉娘的救命恩人,因此玉娘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最后张居正被抄家一周年的忌日,玉娘赶到坟前,喝了毒酒。

  关于明朝的政治格局

  明朝初期,由于宰相胡惟庸密谋谋反,朱元璋便取消宰相一职,设立内阁。

  于是皇帝、太监组成司礼监、大臣组成的内阁铁三角因此形成,为什么说铁三角呢,因为这三部分互相牵制。

  比如说,奏折由大臣上交,先要经过内阁票拟,给出一定的处理意见,然后发往司礼监。如果皇上没有时间处理,就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披红作为代理处理。

  这样,可以看出整个朝廷的政治格局有三个顶峰人物——皇帝,司礼监掌印太监,内阁首辅。

  

  万历年间的万历新政,就是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与首辅张居正关系十分融洽,所以任何张居正的改革措施才能得以执行。

  而也是因为万历登基时,才10岁,不具有独立掌权的能力,由李太后和冯保还有张居正代理执政。才能使得,张居正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关于戚继光与王国光

  张居正任用的几个人,主要的得力助手就是文官王国光,武官戚继光。

  王国光是张居正的同年,当时任户部尚书,最后任吏部尚书。吏部是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就是所有官员里面最大的官了,当然除了内阁。所以这个官位也被叫做天官。

  而戚继光则是蓟州总兵,把手京师。

  北方因为蓟州总兵戚继光,辽东总兵李成梁才得以保卫京师,蒙古后金都不敢进犯。

  可惜后期万历因为记恨张居正的所作所为,他做的就要推翻,他用的人就要撤换,所以王国光被致仕回家,戚继光则被换到了广东打海盗。

  

  

posted @ 2015-03-17 14:50 xingoo 阅读( ...) 评论( ...) 编辑 收藏
<think>好的,用户之前已经询问了《大明王朝1566》的背景,现在他们想要更详细地了解各方势力的局面。我需要先回顾之前的回答,确保不重复信息,同时深入展开各势力之间的互动和矛盾。 首先,用户可能对剧中复杂的权力斗争感兴趣,特别是不同派系之间的动态。我需要明确区分主要的势力集团,比如皇权、严党、清流、宦官、地方势力以及海瑞这样的个体。要详细说明每个势力的代表人物、目标和手段,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合作。 要注意用户可能对历史背景不太熟悉,所以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每个势力的角色。比如严嵩父子掌控内阁,清流以徐阶为首试图推翻他们,宦官如吕芳在中间周旋,嘉靖帝如何通过制衡来维持权力。 另外,用户可能想了解这些势力如何影响剧情的发展,比如“改稻为桑”政策引发的冲突,以及海瑞上疏如何成为转折点。需要将这些具体事件与各势力的利益联系起来,说明背后的动机和结果。 还要考虑到用户可能对剧作的历史真实性有疑问,需要指出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加工。比如严嵩和徐阶的斗争是真实的,而“改稻为桑”是虚构的,但反映了真实的改革困境。 最后,总结各方势力的互动如何导致明朝的系统性衰败,呼应之前提到的主题。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详细,同时保持口语化,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的术语。</think>《大明王朝1566》以嘉靖帝晚年的权力斗争为核心,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形成复杂的政治生态。以下详细梳理剧中主要势力的格局与互动: --- ### **一、皇权(嘉靖帝)** - **核心特点**:名义上超然于朝堂,实际通过权术掌控全局。 - **代表人物**:嘉靖帝(隐居西苑修道,深谙“帝王心术”)。 - **目标**:维护皇权绝对权威,利用党争制衡朝局。 - **手段**: - **放任党争**:默许严党贪腐以换取忠诚,同时扶持清流(徐阶)牵制严嵩。 - **信息操控**:通过宦官(吕芳)和锦衣卫(朱七)监视朝臣,掌握关键决策。 - **道德绑架**:以“忠孝”名义压制群臣,将国家危机归咎于官员失职。 --- ### **二、严党(权臣集团)** - **核心特点**:把持内阁二十余年,权倾朝野但根基腐朽。 - **代表人物**:严嵩(首辅)、严世蕃(工部侍郎)、罗龙文等。 - **目标**:维持权力垄断,攫取财富。 - **势力范围**: - **朝堂**:控制六部中户部、工部等要害部门,主导“改稻为桑”国策。 - **地方**:勾结浙江巡抚郑泌昌、布政使何茂才等,压榨百姓。 - **危机**: - 国库亏空需推行“改稻为桑”,却因强征土地激化民变。 - 清流势力与裕王集团联合反扑,海瑞查案直指其腐败。 --- ### **三、清流(改革派)** - **核心特点**:以道德自居,试图扳倒严党但受制于皇权逻辑。 - **代表人物**:徐阶(次辅)、高拱、张居正(裕王讲师)。 - **目标**:终结严党专政,推行改革以挽救王朝危机。 - **策略**: - **依附裕王**:通过未来皇位继承人(裕王)争取政治合法性。 - **利用民变**:借浙江“毁堤淹田”事件揭露严党罪行(如派谭纶介入浙江局势)。 - **妥协性**:为倒严暂与宦官合作(如陈洪),但最终仍受皇权束缚。 --- ### **四、宦官集团** - **核心特点**:皇权延伸的工具,内部分裂且依附于皇权生存。 - **代表人物**: - **吕芳**(司礼监掌印太监):平衡各方势力,主张“思危、思退、思变”。 - **陈洪**(继任掌印太监):激进派,甘当嘉靖“白手套”打压异己。 - **作用**: - **执行皇权**:代皇帝批红,直接干预政务。 - **制衡文官**:嘉靖借宦官压制文官集团(如陈洪逼供清流官员)。 --- ### **五、地方势力与民众** - **浙江官场**: - 郑泌昌、何茂才等严党地方代理人,为完成“改稻为桑”不择手段(毁堤淹田、贱买土地)。 - 遭遇海瑞(淳安知县)、王用汲等正直官员的抵抗。 - **民众反抗**: - 农民因土地被毁发起暴动(如齐大柱起义)。 - 桑农、织户受官府与富商(沈一石)双重盘剥,民生濒临崩溃。 --- ### **六、海瑞:孤臣与制度挑战者** - **定位**:游离于各派之外的“道德利剑”,直指皇权根本矛盾。 - **行动逻辑**: - 拒绝依附任何势力,以《治安疏》批判嘉靖“家天下”之弊。 - 揭露“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虚伪,直指“天下是百姓的天下”。 - **象征意义**:打破权力游戏规则,暴露封建制度系统性腐朽。 --- ### **各方博弈焦点** 1. **“改稻为桑”政策**: - **严党**:企图通过政策填补国库亏空并中饱私囊。 - **清流**:借政策失败扳倒严党,但不愿彻底触动利益结构。 - **嘉靖**:默许政策推行,将失败责任推给严党以保全自身权威。 2. **浙江大案**: - 海瑞彻查毁堤淹田、贪腐案,牵出严党、宦官与皇权的共谋。 - 嘉靖最终处决郑泌昌、何茂才等“替罪羊”,却保全严嵩以维持平衡。 3. **《治安疏》事件**: - 海瑞上疏直斥嘉靖,迫使皇帝直面“君道”危机。 - 各方势力态度:清流沉默自保,宦官镇压,嘉靖陷入“杀与不杀”的权谋困境。 --- ### **结局与隐喻** - **严党倒台**:严世蕃被诛,严嵩罢官,但腐败土壤未变,徐阶上位后亦成新“权臣”。 - **皇权困局**:嘉靖临终前承认“长江黄河论”(清流、严党皆为皇权工具),揭示专制制度无法根除腐败。 - **海瑞幸存**:嘉靖不杀海瑞,因其象征“圣君纳谏”假象,凸显封建道德与权力的悖论。 --- 该剧通过多方势力的缠斗,展现了一个王朝如何在权谋算计中走向结构性崩溃——**无人无辜,却皆陷困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