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数据挖掘算法原理与实践:数据预处理
在数据挖掘领域,数据预处理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如同工匠雕琢璞玉,决定了后续算法能否精准提取有价值信息。据统计,数据科学家在一个完整的数据挖掘项目中,约 60% - 80% 的时间都花费在数据预处理上。这是因为原始数据往往存在缺失值、噪声、重复记录等问题,直接使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会导致算法性能下降,还可能得出错误结论。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数据预处理的原理与实践方法。
一、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旨在去除数据中的噪声、重复数据,填补缺失值,纠正错误数据,从而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一)缺失值处理
缺失值在原始数据中极为常见,可能由于数据录入错误、传感器故障、用户未填写等原因产生。处理缺失值的方法主要有删除法、填补法和模型预测法。
- 删除法:若缺失数据占比小且对整体数据影响不大,可直接删除包含缺失值的记录或属性列。例如,在一份用户问卷调查数据中,若某一问题仅有少量用户未回答,删除这些记录对整体分析影响较小。但删除法可能会导致数据量减少,丢失有价值信息,所以需谨慎使用。
- 填补法:
-
- 均值 / 中位数 / 众数填补:对于数值型数据,常用均值或中位数填补缺失值;对于分类型数据,采用众数填补。例如,在员工工资数据中,若部分工资记录缺失,可计算其他员工工资的均值或中位数来填补。
-
- 热卡填补:基于完整数据记录与缺失数据记录的相似性,用最相似记录的值填补缺失值。比如,在客户消费数据中,根据客户的年龄、性别、消费频率等属性,找到与缺失值客户最相似的客户,用其消费金额填补。
- 模型预测法: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等,利用其他属性值预测缺失值。例如,利用房屋面积、房龄、周边配套等属性,通过回归模型预测房屋价格的缺失值。
(二)重复数据处理
重复数据会干扰数据分析结果,降低算法效率。识别重复数据通常基于关键属性,如在客户信息表中,若客户的身份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