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库系统概论是什么?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每天都会与大量的数据打交道,从日常使用的社交软件、购物平台,到工作中处理的各类文档、报表,数据无处不在。而数据库系统,就像是一个强大的 “数据管家”,负责高效地管理和组织这些海量数据,让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和使用所需信息。数据库系统概论,作为一门研究数据库系统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的学科,正是打开这个数据管理世界大门的钥匙。
简单来说,数据库系统概论探讨的是如何科学地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以便为各种应用提供高效、可靠的数据支持。它涵盖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库的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数据库系统概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后续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前沿技术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开发一个小型的企业管理系统,还是构建一个大型的互联网应用,都离不开数据库系统的支持。
二、核心知识板块梳理
2.1 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结构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基石,它就像是建筑物的设计蓝图,决定了数据的组织和存储方式。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层次模型呈现出一种树形结构,每个节点都有且仅有一个父节点,就像公司的组织架构图,总经理下面有各个部门经理,部门经理下面又有普通员工,这种模型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在早期的数据库系统中应用广泛,比如在一些简单的文件管理系统中,文件和文件夹的层级关系就可以用层次模型来表示 。
网状模型则更加灵活,它允许节点有多个父节点,能够处理复杂的数据关系,如同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一个人可以有多个朋友,多个同事,多个同学等。不过,这种灵活性也带来了管理和维护的复杂性,操作相对繁琐。
而关系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模型,它以二维表格的形式组织数据,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每一列代表一个属性。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 Excel 表格,一个学生信息表中,每行记录了一个学生的姓名、年龄、成绩等信息,每列则对应着具体的属性。关系模型具有数据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和操作的优点,同时支持强大的查询功能,通过 SQL 语言可以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各种操作,这使得它在各种规模的应用中都能发挥出色的作用。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则是从不同角度对数据库进行抽象和描述。模式,也叫逻辑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不涉及数据的物理存储细节,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比如我们定义一个学生信息数据库,模式中会定义学生表包含哪些字段,如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等,以及这些字段的数据类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
外模式,又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它是模式的子集。不同的用户可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权限,看到不同的外模式,例如学生只能查看自己的成绩和个人信息,而老师可以查看所有学生的成绩和基本信息,这就通过外模式实现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个性化。
内模式,也叫存储模式,它描述了数据的物理存储和存储方式,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组织方式,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索引方式、数据的压缩和加密等细节,比如数据是按照顺序存储还是按照哈希表存储,索引是 B + 树索引还是哈希索引等,这些对于用户来说通常是透明的,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管理和维护。
2.2 关系数据库与 SQL 语言
关系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模型构建的数据库系统,它以其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和灵活的查询功能,在当今的信息技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关系数据库中,基本概念清晰明了。表是数据存储的基本单元,它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一个记录,每一列代表一个属性。例如,在一个员工信息数据库中,员工表就记录了每个员工的详细信息,每一行对应一个员工,而列则包含了员工的工号、姓名、职位、薪资等属性。
关系操作是关系数据库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包括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等操作。这些操作以集合为单位进行,体现了关系数据库的强大之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查询操作从员工表中筛选出所有薪资高于某个特定值的员工记录,或者通过插入操作向员工表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