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内部类一般定义在一个方法的内部,如果要访问该方法的参数或者方法中定义的变量,则这些参数或者变量必须使用final修饰。
虽然匿名内部类定义在方法的内部,但在编译时内部类与外部类中的方法属于同一个级别,外部类中方法的变量或参数只是方法的局部变量,这些变量或者参数的作用域只在当前方法内部有效。但是如果这些变量用final修饰,内部类就可以保存方法变量的备份,即使方法销毁也能保证内部类在访问时不会出现访问不到的错误。
匿名内部类要访问局部变量,但是函数的局部变量在执行完后会立即退出,销毁掉所有临时变量。而产生的匿名内部类可能会保留.
匿名内部类并不是直接调用方法传进来的参数,而是内部类将传进来的参数通过自己的构造器备份到了自己的内部,自己内部的方法调用的实际是自己的属性而不是外部类方法的参数。 这样理解就很容易得出为什么要用final了,因为两者从外表看起来是同一个东西,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如果内部类改掉了这些参数的值也不可能影响到原参数,然而这样却失去了参数的一致性,因为从编程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同一个东西,如果编程人员在程序设计的时候在内部类中改掉参数的值,但是外部调用的时候又发现值其实没有被改掉,这就让人非常的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问题存在,所以编译器设计人员把内部类能够使用的参数设定为必须是final来规避这种莫名其妙错误的存在。
public void showAlertDialog(String title,String msg,final int flag){
AlertDialog.Builder builder = new AlertDialog.Builder(this);
builder.setTitle(title);
builder.setMessage(msg);
builder.setPositiveButton("确定", new DialogInterface.OnClick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DialogInterface dialog, int which) {
switch (flag) {
case DIALOG_CHANGEOVERAGE:
break;
case DIALOG_SETINSERT:
break;
case DIALOG_SETOVERAGE:
break;
default:
break;
}
}
});
builder.setNegativeButton("取消", new DialogInterface.OnClick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DialogInterface dialog, int which) {
}
});
builder.sh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