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层架构的概念.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
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表示层(User Interface layer):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主要是进行交互)。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访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的处理(主要是实现功能)。
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该层所做事务是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针对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查找等(主要是和数据库打交道)。
三层架构这种分层模式,其实就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
2.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各层之间相互依赖.表示层依赖于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依赖于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根据用户的操作,将请求提交给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收到请求,首先对请求数据进行必要的审核和处理,
然后将请求通知数据访问层或直接将处理结果返回表示层;数据访问层收到业务逻辑层的请求后便开始访问数据库.
3.分层时遵循的原则.
上一层只依赖于其相邻的下一层(依赖关系不跨层),不依赖其它任何层;
下一层只可以调用其相邻下一层的服务,不可以调用其它任何层;
各层之间分工明确,在每一层中不能出现另一层的行为,各层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各司其职;
4.三层开发的利和弊.
利:分工明确;无损替换(变更数据库);复用代码;降低了系统内部的依赖程度.
弊:引发级联问题;性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