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协同过滤到认知推理个性化推荐的范式革新

当你使用ChatGPT时,有没有想过它是如何理解你模糊的需求并给出精准回应的?这种"理解-推理-生成"的能力,正在悄然改变我们构建推荐系统的方式。传统的推荐系统就像一个勤奋的图书管理员,根据你的历史借阅记录找出相似书籍;而新一代的生成式推荐系统,则更像一位博学多才的私人阅读顾问,不仅能理解你的深层兴趣,还能解释推荐逻辑,甚至预测你下一个未说出口的需求。

这种转变背后,是整个推荐范式从协同过滤认知推理的深刻革新。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正是这场变革的技术本质与实践路径。

传统推荐系统的三重困境

回溯到2015年深度学习在推荐领域蓬勃发展的时期,研究者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用户-物品交互矩阵变得极度稀疏时,即使是再复杂的神经网络也难以学到有效的表示。这个问题在业界尤为突出——想象一下,一个拥有千万级商品的电商平台,平均每个用户只与几百个商品产生过交互,这构成了数据稀疏性的根本挑战。

更麻烦的是冷启动问题。当新用户注册时,系统几乎没有任何行为数据,就像一位图书管理员面对初次到访的读者,完全不知道该推荐什么。传统解决方案如基于内容的推荐或流行度推荐,往往效果平平。

但最致命的,或许是可解释性的缺失。深度神经网络虽然提升了推荐精度,却像个黑箱——为什么给用户推荐这个商品?系统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在金融、医疗等高 stakes 场景中尤其成问题。

在工业界,亚马逊和Netflix的早期推荐系统研究表明,单纯追求准确率的模型往往导致用户视野狭窄,长期损害用户体验。这揭示了传统范式的根本局限:它们把推荐当作"打分排序"问题,而非"理解生成"问题。

生成式推荐:从打分到创造的范式跃迁

2023年,Google Research团队提出的TIGER模型标志着推荐系统进入新纪元。与传统模型为每个候选物品打分不同,TIGER将推荐任务转化为序列到序列的生成问题:输入用户行为序列,直接生成下一个物品的文本标识符。

这种范式的革命性在于,它把大语言模型(LLM)作为推荐系统的"认知核心"。就像ChatGPT理解语言一样,LLM通过自监督学习在海量行为数据上预训练,理解用户意图的深层模式。

我们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理解这种转变。假设一个用户的行为序列是:

[浏览iPhone 15, 查看手机壳, 加入AirPods到购物车, 搜索"无线充电"]

传统模型会为每个候选商品计算相关性分数,比如iPhone充电器0.85、安卓手机0.6、无线耳机0.7,然后排序。而生成式模型直接生成:“用户接下来会购买MagSafe充电器”,并解释:“因为用户刚买了iPhone 15,且表现出对无线充电的兴趣”。

这种从判别式生成式的转变,带来了三个根本性优势:

  1. 统一表示空间:用户行为和物品信息都在同一文本空间中表示,消除了传统ID嵌入的孤立性
  2. 知识迁移能力:LLM的通用知识可以迁移到推荐任务,缓解数据稀疏
  3. 原生可解释性:生成过程自然产生解释性文本

用户行为深度理解:从序列建模到认知画像

要构建这样的系统,第一步是如何让大模型"读懂"用户行为。这里的关键创新是行为序列的文本化表示

传统序列模型如SASRec(Self-Attention based Sequential Recommendation)和BERT4Rec虽然引入了Transformer架构,但它们仍然将物品视为孤立ID。2024年Meta团队的HSTU(Hierarchical Sequential Transduction Unit)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将用户行为转换为自然语言描述。

# 传统SASRec的输入表示
# 每个物品只是一个ID索引
user_sequence = [1205, 3847, 9123, 5678]  # 纯粹的ID序列

# 生成式推荐的文本化表示
user_behavior_text = """
用户于2024-01-15 20:30浏览了商品"Apple iPhone 15 Pro Max 256GB 深空黑色",
类别:智能手机,价格:9999元,停留时长:180秒;
随后查看了商品"官方MagSafe手机壳",类别:配件;
30分钟后将"AirPods Pro 2"加入购物车;
最后搜索关键词"无线充电 快充"。
"""

这种表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保留了原始行为的所有语义信息——时间、类别、价格、交互深度等。大模型通过阅读这样的"行为故事",能够捕捉到传统ID序列无法表达的细微模式。

对于长序列处理,我们面临新的挑战:用户可能有长达数年的行为历史,直接输入会超出模型上下文窗口。这里借鉴了LLM处理长文本的层次化注意力机制。Google的LLM2Rec框架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策略:

  1. 局部编码:将行为按会话或时间窗口切分,每个片段独立编码
  2. 全局聚合:用额外的注意力层融合各片段表示,捕捉长期兴趣漂移

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兴趣漂移问题——用户去年的兴趣可能已过时,但最近的行为更具参考价值。通过时间感知的位置编码,模型能自动学习不同时期行为的权重衰减。

商品知识图谱:从平铺直叙到推理网络

理解了用户,我们还需要理解商品。这里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扮演了关键角色。但与传统手工构建的KG不同,生成式推荐需要自动构建与动态补全的能力。

想象一个电商平台有数百万商品,手动标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的。2024年阿里巴巴团队的开源工作展示了如何从商品描述中抽取结构化知识

# 从商品描述自动构建知识图谱
product_description = """
Nike Air Max 2024运动鞋,采用React泡沫中底,提供卓越缓震。
适合马拉松训练和日常跑步。鞋面使用Flyknit编织技术,透气轻便。
"""

# 通过大模型抽取的三元组
knowledge_triples = [
    ("Nike Air Max 2024", "品牌", "Nike"),
    ("Nike Air Max 2024", "适用场景", "马拉松训练"),
    ("Nike Air Max 2024", "适用场景", "日常跑步"),
    ("Nike Air Max 2024", "中底材料", "React泡沫"),
    ("Nike Air Max 2024", "鞋面技术", "Flyknit"),
    ("React泡沫", "特性", "卓越缓震"),
    ("Flyknit", "特性", "透气轻便")
]

这些三元组构成一张庞大的商品知识网络。当用户表现出对"缓震跑鞋"的兴趣时,系统不仅推荐相似商品,还能通过推理路径给出解释:

推荐"Nike Air Max 2024"的理由:

  1. 您最近搜索了"缓震跑鞋"
  2. 该商品的中底材料React泡沫具有"卓越缓震"特性
  3. 同时它适用于马拉松训练,符合您的运动偏好

这种基于推理的解释比传统"买了X的用户也买了Y"更具说服力。实验表明,在亚马逊的A/B测试中,带推理解释的推荐将用户点击率提升了23%,转化率提升15%。

上下文感知:推荐也需要"看场合"

人的决策高度依赖上下文,推荐系统也应如此。上下文感知推荐(Context-Aware Recommendation)在生成式范式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时间上下文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戳。Meta的研究表明,用户的兴趣存在季节性周期生命周期模式。比如,一个用户每年11月都会购买户外装备,这可能是滑雪季的开始;一个准妈妈在孕期的不同阶段,对母婴商品的需求会快速演变。生成式模型可以通过时间嵌入周期性编码自动学习这些模式。

空间上下文在移动场景中尤为重要。当用户在商场附近打开购物App时,推荐应该偏向线下门店有货的商品;当用户在国外旅行时,推荐应转向当地特色商品或旅行用品。Google的Geohash编码结合LLM,能精确捕捉地理位置的语义信息。

场景上下文则更为微妙。区分用户是在浏览、搜索还是准备结账,对应的推荐策略应完全不同。浏览场景需要探索性推荐,增加多样性;搜索场景需要精准匹配;购物车场景则需要搭配推荐

这里的关键技术是多任务学习框架:LLM4Rec将不同上下文视为不同的"任务提示"(task prompt),通过前缀微调(prefix-tuning)让同一模型适应多种场景。

# 上下文感知的生成式推荐示例
context_prompts = {
    "浏览场景": "用户正在空闲浏览,请推荐一些新颖有趣的商品激发兴趣",
    "搜索场景": "用户明确搜索'无线耳机',请根据历史偏好精准推荐",
    "购物车": "用户已购iPhone,请推荐相关配件完成交叉销售"
}

# 模型根据prompt调整生成策略
recommendation = llm.generate(
    prompt=f"{context_prompts[scene]}\n用户行为:{user_behavior}",
    temperature=0.7 if scene == "浏览" else 0.3  # 浏览需要更多随机性
)

推理成本优化:让大模型跑得动

理论很美好,但工程实践面临巨大挑战。在在线推荐场景中,延迟要求通常在100毫秒以内,而大模型的推理成本可能是这个数值的10倍以上。如何优化?

模型量化是最直接的手段。将FP32模型压缩到INT8甚至INT4,可以带来4倍以上的速度提升。但简单量化会损害推荐精度。2024年,MIT提出的Q-LLMRec采用量化感知训练,在预训练阶段就模拟量化噪声,使模型对低精度计算更鲁棒。

知识蒸馏则是更优雅的方案。就像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可以训练一个小而精的学生模型来模仿大模型的行为。阿里巴巴的RecDistill框架发现,通过注意力迁移和logits对齐,一个1亿参数的学生模型可以达到10亿参数教师模型95%的效果,推理速度提升8倍。

缓存策略在推荐场景尤为有效。用户的兴趣向量在短时间内是稳定的,我们可以缓存用户表示,避免重复计算。TikTok的推荐系统就采用了分层缓存:最近活跃用户的高频兴趣存于GPU显存,中长期兴趣存于Redis,冷用户实时计算。

对于超大规模的候选集,异步生成与预计算是必备策略。系统会:

  1. 实时计算用户当前意图的向量表示
  2. 异步预计算全量商品的生成概率(每小时一次)
  3. 在线阶段只做轻量级重排序

这种离在线混合架构平衡了实时性与计算成本。

评估体系:超越准确率的全面衡量

最后,如何评估这种新范式的效果?传统指标如Hit RateNDCG仍然重要,但远远不够。

在业务层面,我们需要关注:

  • GMV提升:推荐带来的总成交额增长
  • 转化率:从推荐曝光到购买的比例
  • 客单价:推荐是否提升了单笔订单金额

但过度优化业务指标可能导致短期行为。京东2024年的研究发现,单纯追求GMV会让推荐系统倾向于推荐低价爆款,损害长尾商品和用户体验。因此必须引入用户指标:

指标类型定义重要性
多样性推荐列表中物品的差异度避免信息茧房
新颖性用户未曾接触过的物品比例激发探索兴趣
惊喜度用户喜欢但意料之外的推荐提升长期满意度

实验设计也需要革新。除了标准的A/B测试,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Reasoning)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推荐结果会影响用户行为,简单的随机分组可能无法消除偏差。Uber采用的交错实验(Interleaving)将不同策略的结果混合展示,可以更公平地比较用户偏好。

范式转变的深层思考

回顾这场变革,我们看到推荐系统从"模式匹配"走向了"认知推理"。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再把用户看作一系列点击的集合,而是一个有逻辑、有情感、有上下文的完整个体。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幻觉问题——模型可能生成不存在的物品或错误的推理——需要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来缓解。隐私保护在行为数据文本化后变得更加敏感,联邦学习与差分隐私的应用迫在眉睫。

从NeurIPS 2024的论文趋势看,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集中在多模态生成推荐(结合图像、视频)、因果推理(区分相关与因果)以及个性化生成策略(不同用户适配不同生成温度)。

这场从协同过滤到认知推理的旅程,最终指向一个更宏大的愿景:推荐系统不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真正理解你、陪伴你的智能伙伴。技术演进的路径已经清晰,接下来就看我们如何优雅地跨越从实验室到工业界的鸿沟了。当你使用ChatGPT时,有没有想过它是如何理解你模糊的需求并给出精准回应的?这种"理解-推理-生成"的能力,正在悄然改变我们构建推荐系统的方式。传统的推荐系统就像一个勤奋的图书管理员,根据你的历史借阅记录找出相似书籍;而新一代的生成式推荐系统,则更像一位博学多才的私人阅读顾问,不仅能理解你的深层兴趣,还能解释推荐逻辑,甚至预测你下一个未说出口的需求。

这种转变背后,是整个推荐范式从协同过滤认知推理的深刻革新。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正是这场变革的技术本质与实践路径。

传统推荐系统的三重困境

回溯到2015年深度学习在推荐领域蓬勃发展的时期,研究者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用户-物品交互矩阵变得极度稀疏时,即使是再复杂的神经网络也难以学到有效的表示。这个问题在业界尤为突出——想象一下,一个拥有千万级商品的电商平台,平均每个用户只与几百个商品产生过交互,这构成了数据稀疏性的根本挑战。

更麻烦的是冷启动问题。当新用户注册时,系统几乎没有任何行为数据,就像一位图书管理员面对初次到访的读者,完全不知道该推荐什么。传统解决方案如基于内容的推荐或流行度推荐,往往效果平平。

但最致命的,或许是可解释性的缺失。深度神经网络虽然提升了推荐精度,却像个黑箱——为什么给用户推荐这个商品?系统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在金融、医疗等高 stakes 场景中尤其成问题。

在工业界,亚马逊和Netflix的早期推荐系统研究表明,单纯追求准确率的模型往往导致用户视野狭窄,长期损害用户体验。这揭示了传统范式的根本局限:它们把推荐当作"打分排序"问题,而非"理解生成"问题。

生成式推荐:从打分到创造的范式跃迁

2023年,Google Research团队提出的TIGER模型标志着推荐系统进入新纪元。与传统模型为每个候选物品打分不同,TIGER将推荐任务转化为序列到序列的生成问题:输入用户行为序列,直接生成下一个物品的文本标识符。

这种范式的革命性在于,它把大语言模型(LLM)作为推荐系统的"认知核心"。就像ChatGPT理解语言一样,LLM通过自监督学习在海量行为数据上预训练,理解用户意图的深层模式。

我们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理解这种转变。假设一个用户的行为序列是:

[浏览iPhone 15, 查看手机壳, 加入AirPods到购物车, 搜索"无线充电"]

传统模型会为每个候选商品计算相关性分数,比如iPhone充电器0.85、安卓手机0.6、无线耳机0.7,然后排序。而生成式模型直接生成:“用户接下来会购买MagSafe充电器”,并解释:“因为用户刚买了iPhone 15,且表现出对无线充电的兴趣”。

这种从判别式生成式的转变,带来了三个根本性优势:

  1. 统一表示空间:用户行为和物品信息都在同一文本空间中表示,消除了传统ID嵌入的孤立性
  2. 知识迁移能力:LLM的通用知识可以迁移到推荐任务,缓解数据稀疏
  3. 原生可解释性:生成过程自然产生解释性文本

用户行为深度理解:从序列建模到认知画像

要构建这样的系统,第一步是如何让大模型"读懂"用户行为。这里的关键创新是行为序列的文本化表示

传统序列模型如SASRec(Self-Attention based Sequential Recommendation)和BERT4Rec虽然引入了Transformer架构,但它们仍然将物品视为孤立ID。2024年Meta团队的HSTU(Hierarchical Sequential Transduction Unit)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将用户行为转换为自然语言描述。

# 传统SASRec的输入表示
# 每个物品只是一个ID索引
user_sequence = [1205, 3847, 9123, 5678]  # 纯粹的ID序列

# 生成式推荐的文本化表示
user_behavior_text = """
用户于2024-01-15 20:30浏览了商品"Apple iPhone 15 Pro Max 256GB 深空黑色",
类别:智能手机,价格:9999元,停留时长:180秒;
随后查看了商品"官方MagSafe手机壳",类别:配件;
30分钟后将"AirPods Pro 2"加入购物车;
最后搜索关键词"无线充电 快充"。
"""

这种表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保留了原始行为的所有语义信息——时间、类别、价格、交互深度等。大模型通过阅读这样的"行为故事",能够捕捉到传统ID序列无法表达的细微模式。

对于长序列处理,我们面临新的挑战:用户可能有长达数年的行为历史,直接输入会超出模型上下文窗口。这里借鉴了LLM处理长文本的层次化注意力机制。Google的LLM2Rec框架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策略:

  1. 局部编码:将行为按会话或时间窗口切分,每个片段独立编码
  2. 全局聚合:用额外的注意力层融合各片段表示,捕捉长期兴趣漂移

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兴趣漂移问题——用户去年的兴趣可能已过时,但最近的行为更具参考价值。通过时间感知的位置编码,模型能自动学习不同时期行为的权重衰减。

商品知识图谱:从平铺直叙到推理网络

理解了用户,我们还需要理解商品。这里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扮演了关键角色。但与传统手工构建的KG不同,生成式推荐需要自动构建与动态补全的能力。

想象一个电商平台有数百万商品,手动标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的。2024年阿里巴巴团队的开源工作展示了如何从商品描述中抽取结构化知识

# 从商品描述自动构建知识图谱
product_description = """
Nike Air Max 2024运动鞋,采用React泡沫中底,提供卓越缓震。
适合马拉松训练和日常跑步。鞋面使用Flyknit编织技术,透气轻便。
"""

# 通过大模型抽取的三元组
knowledge_triples = [
    ("Nike Air Max 2024", "品牌", "Nike"),
    ("Nike Air Max 2024", "适用场景", "马拉松训练"),
    ("Nike Air Max 2024", "适用场景", "日常跑步"),
    ("Nike Air Max 2024", "中底材料", "React泡沫"),
    ("Nike Air Max 2024", "鞋面技术", "Flyknit"),
    ("React泡沫", "特性", "卓越缓震"),
    ("Flyknit", "特性", "透气轻便")
]

这些三元组构成一张庞大的商品知识网络。当用户表现出对"缓震跑鞋"的兴趣时,系统不仅推荐相似商品,还能通过推理路径给出解释:

推荐"Nike Air Max 2024"的理由:

  1. 您最近搜索了"缓震跑鞋"
  2. 该商品的中底材料React泡沫具有"卓越缓震"特性
  3. 同时它适用于马拉松训练,符合您的运动偏好

这种基于推理的解释比传统"买了X的用户也买了Y"更具说服力。实验表明,在亚马逊的A/B测试中,带推理解释的推荐将用户点击率提升了23%,转化率提升15%。

上下文感知:推荐也需要"看场合"

人的决策高度依赖上下文,推荐系统也应如此。上下文感知推荐(Context-Aware Recommendation)在生成式范式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时间上下文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戳。Meta的研究表明,用户的兴趣存在季节性周期生命周期模式。比如,一个用户每年11月都会购买户外装备,这可能是滑雪季的开始;一个准妈妈在孕期的不同阶段,对母婴商品的需求会快速演变。生成式模型可以通过时间嵌入周期性编码自动学习这些模式。

空间上下文在移动场景中尤为重要。当用户在商场附近打开购物App时,推荐应该偏向线下门店有货的商品;当用户在国外旅行时,推荐应转向当地特色商品或旅行用品。Google的Geohash编码结合LLM,能精确捕捉地理位置的语义信息。

场景上下文则更为微妙。区分用户是在浏览、搜索还是准备结账,对应的推荐策略应完全不同。浏览场景需要探索性推荐,增加多样性;搜索场景需要精准匹配;购物车场景则需要搭配推荐

这里的关键技术是多任务学习框架:LLM4Rec将不同上下文视为不同的"任务提示"(task prompt),通过前缀微调(prefix-tuning)让同一模型适应多种场景。

# 上下文感知的生成式推荐示例
context_prompts = {
    "浏览场景": "用户正在空闲浏览,请推荐一些新颖有趣的商品激发兴趣",
    "搜索场景": "用户明确搜索'无线耳机',请根据历史偏好精准推荐",
    "购物车": "用户已购iPhone,请推荐相关配件完成交叉销售"
}

# 模型根据prompt调整生成策略
recommendation = llm.generate(
    prompt=f"{context_prompts[scene]}\n用户行为:{user_behavior}",
    temperature=0.7 if scene == "浏览" else 0.3  # 浏览需要更多随机性
)

推理成本优化:让大模型跑得动

理论很美好,但工程实践面临巨大挑战。在在线推荐场景中,延迟要求通常在100毫秒以内,而大模型的推理成本可能是这个数值的10倍以上。如何优化?

模型量化是最直接的手段。将FP32模型压缩到INT8甚至INT4,可以带来4倍以上的速度提升。但简单量化会损害推荐精度。2024年,MIT提出的Q-LLMRec采用量化感知训练,在预训练阶段就模拟量化噪声,使模型对低精度计算更鲁棒。

知识蒸馏则是更优雅的方案。就像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可以训练一个小而精的学生模型来模仿大模型的行为。阿里巴巴的RecDistill框架发现,通过注意力迁移和logits对齐,一个1亿参数的学生模型可以达到10亿参数教师模型95%的效果,推理速度提升8倍。

缓存策略在推荐场景尤为有效。用户的兴趣向量在短时间内是稳定的,我们可以缓存用户表示,避免重复计算。TikTok的推荐系统就采用了分层缓存:最近活跃用户的高频兴趣存于GPU显存,中长期兴趣存于Redis,冷用户实时计算。

对于超大规模的候选集,异步生成与预计算是必备策略。系统会:

  1. 实时计算用户当前意图的向量表示
  2. 异步预计算全量商品的生成概率(每小时一次)
  3. 在线阶段只做轻量级重排序

这种离在线混合架构平衡了实时性与计算成本。

评估体系:超越准确率的全面衡量

最后,如何评估这种新范式的效果?传统指标如Hit RateNDCG仍然重要,但远远不够。

在业务层面,我们需要关注:

  • GMV提升:推荐带来的总成交额增长
  • 转化率:从推荐曝光到购买的比例
  • 客单价:推荐是否提升了单笔订单金额

但过度优化业务指标可能导致短期行为。京东2024年的研究发现,单纯追求GMV会让推荐系统倾向于推荐低价爆款,损害长尾商品和用户体验。因此必须引入用户指标:

指标类型定义重要性
多样性推荐列表中物品的差异度避免信息茧房
新颖性用户未曾接触过的物品比例激发探索兴趣
惊喜度用户喜欢但意料之外的推荐提升长期满意度

实验设计也需要革新。除了标准的A/B测试,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Reasoning)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推荐结果会影响用户行为,简单的随机分组可能无法消除偏差。Uber采用的交错实验(Interleaving)将不同策略的结果混合展示,可以更公平地比较用户偏好。

范式转变的深层思考

回顾这场变革,我们看到推荐系统从"模式匹配"走向了"认知推理"。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再把用户看作一系列点击的集合,而是一个有逻辑、有情感、有上下文的完整个体。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幻觉问题——模型可能生成不存在的物品或错误的推理——需要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来缓解。隐私保护在行为数据文本化后变得更加敏感,联邦学习与差分隐私的应用迫在眉睫。

从NeurIPS 2024的论文趋势看,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集中在多模态生成推荐(结合图像、视频)、因果推理(区分相关与因果)以及个性化生成策略(不同用户适配不同生成温度)。

这场从协同过滤到认知推理的旅程,最终指向一个更宏大的愿景:推荐系统不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真正理解你、陪伴你的智能伙伴。技术演进的路径已经清晰,接下来就看我们如何优雅地跨越从实验室到工业界的鸿沟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芝士AI吃鱼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