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n的生命周期实际指的是Bean从创建到销毁的过程。大体分为六个阶段:Bean定义,实例化,属性填充,初始化,生存期(业务处理),销毁
首先要知道,普通Java对象实例化和Spring管理的Bean对象实例化是有区别的:
普通java对象是JVM加载.class类文件,经过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实现对象实例化。
首先通过编译器把java文件转换为.class字节码文件,再通过类加载器把.class字节码文件加载到内存,放在运行时数据区的方法区内,由于字节码文件只是JVM的一套指令集规范,并不能直接提交给底层操作系统去执行,所以需要特定的命令解析器-执行引擎,将字节码翻译成系统指令,再交由CPU去执行,这个过程中,会调用其他语言的本地接口来实现整个程序的功能。
而Spring管理的Bean不同的是,除了Class对象之外,还会使用BeanDefinition的实例来描述对象信息,BeanDefinition存储了我们日常给Bean定义的元数据信息
- Spring启动的时候,会扫描所有元数据信息,并封装成BeanDefinition对象,保存在一个Map中(BeanDefinitionMap)
扫描的是所有非懒加载的单例BeanDefinition对Bean进行创建,多例的是在获取的时候由BeanDefinition进行创建的
- 遍历BeanDefinitionMap,执行BeanFactoryPostProcessor这个Bean工厂后置处理器的逻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定义好的Bean进行修改和元数据获取等)
- 实例化对象(只是把对象创建了出来,但是对象具体的属性还没有注入)
比如我的对象是UserService,对象依赖于UserMapper对象,此时UserMapper仍为null
- 属性注入(也叫属性填充)
上例中的UserMapper在此时进行依赖注入,此处引入一个循环依赖的问题,Spring具体怎么解决的?具体见 Spring怎么解决的循环依赖问题
- Aware接口的相关判断
判断是否实现了Aware相关的接口,如果存在则填充对应的资源
比如我想要通过代码程序的方式获取指定的Spring Bean,可以抽取一个工具类,实现ApplicationContextAware接口,来获取ApplicationContext对象进而获取Spring Bean
Aware接口处理完之后,就到了BeanPostProcessor后置处理器了
- 初始化前
执行BeanPostProcessor的相关子类的before方法,实际全名为 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 方法
- 初始化
执行init相关的方法,比如 @PostConstruct、实现了InitializingBean接口、定义的init-method方法,具体执行顺序为:@PostConstruct > InitializingBean > init-method
- 初始化后
执行BeanPostProcessor的after方法,实际全名为 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 方法
AOP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
- Bean的销毁
执行destory相关的方法,比如 @PreDestory、实现DisposableBean接口、定义的destory-method方法,@PreDestory 在容器销毁bean之前通过我们进行清理工作
具体执行顺序为:@PreDestory > DisposableBean > destory-method
以上就是个人理解的 Spring Bean 的生命周期了
我是【辛勤de小蜜蜂】关注我,我们下期见
-
由于博主才疏学浅,难免会有纰漏,假如您发现了错误或遗漏的地方,还望留言斧正,我会尽快对其加以修正。
-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您的转发、分享、点赞、留言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感谢您的阅读,十分欢迎并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