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的一些数据库操作
-
MongoDB的逻辑结构
文档(document) –> 关系型数据库 —> 行(row) 集合(collection) –> 关系型数据库 —> 表(table) 数据库(database) –> 关系型数据库 —> 数据库(database)
-
数据存储结构
1.在MongoDB内部,每个数据库都包含一个.ns文件和一些数据文件,而且这些数据文件会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多。 如果系统中有一个叫做foo的数据库,那么构成foo这个数据库的文件就会由:foo.ns,foo.0,foo.1,foo.2 等组成。 *.0 数据文件 --> 相应盘区对应的不同名字空间 *.1 数据文件 *.2 预分配的空文件 2.MongoDB内部有预分配空间的机制,每个预分配的文件都用0进行填充,由于有了这个机制, MongoDB始终保持额外的空间和空余的数据文件, 从而有效避免了由于数据暴增而带来的磁盘压力过大的问题。 由于表中数据量的增加,数据文件每新分配一次,它的大小都会是上一个数据文件大小的2倍,每个数据文件最大2G。 这样的机制有利于防止较小的数据库浪费过多的磁盘空间,同时又能保证较大的数据库有相应的预留空间使用。 3.数据库的每张表都对应一个命名空间,每个索引也有对应的命名空间。这些命名空间的元数据都集中在*.ns文件中。 *.ns 表或索引对应的命名空间 4. $freelist命名空间:这个命名空间用于记录不再使用的盘区(被删除的Collection或索引)。 每当命名空间需要分配新的盘区的时候,都会先查看$freelist是否有大小合适的盘区可以使用,这样就回收空闲的磁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