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个基于请求与响应模式的、无状态的、应用层的协议,常基于TCP的连接方式
http请求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请求行、消息报头、请求正文
常用的HTTP方法
GET: 用于请求访问已经被URI(统一资源标识符)识别的资源,可以通过URL传参给服务器。
POST:用于传输信息给服务器,主要功能与GET方法类似,但一般推荐使用POST方式。
PUT: 传输文件,报文主体中包含文件内容,保存到对应URI位置。
DELETE:删除文件,与PUT方法相反,删除对应URI位置的文件。
OPTIONS:查询相应URI支持的HTTP方法。
HTTP请求报文与响应报文格式
请求报文包含三部分:
- 请求行:包含请求方法、URI、HTTP版本信息
- 请求首部字段
- 请求内容实体
响应报文包含三部分:
- 状态行:包含HTTP版本、状态码、状态码的原因短语
- 响应首部字段
- 响应内容实体
常见的HTTP相应状态码
返回的状态
1xx:指示信息–表示请求已接收,继续处理
2xx:成功–表示请求已被成功接收、理解、接受
3xx:重定向–要完成请求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
4xx:客户端错误–请求有语法错误或请求无法实现
5xx:服务器端错误–服务器未能实现合法的请求
200:请求被正常处理
204:请求被受理但没有资源可以返回
206:客户端只是请求资源的一部分,服务器只对请求的部分资源执行GET方法,相应报文中通过Content-Range指定范围的资源。
301:永久性重定向
302:临时重定向
303:与302状态码有相似功能,只是它希望客户端在请求一个URI的时候,能通过GET方法重定向到另一个URI上
304:发送附带条件的请求时,条件不满足时返回,与重定向无关
307:临时重定向,与302类似,只是强制要求使用POST方法
400:请求报文语法有误,服务器无法识别
401:请求需要认证
403:请求的对应资源禁止被访问
404:服务器无法找到对应资源
500:服务器内部错误
503:服务器正忙
常见HTTP首部字段
- 通用首部字段(请求报文与响应报文都会使用的首部字段)
Date:创建报文时间
Connection:连接的管理
Cache-Control:缓存的控制
Transfer-Encoding:报文主体的传输编码方式 - 请求首部字段(请求报文会使用的首部字段)
Host:请求资源所在服务器
Accept:可处理的媒体类型
Accept-Charset:可接收的字符集
Accept-Encoding:可接受的内容编码
Accept-Language:可接受的自然语言 - 响应首部字段(响应报文会使用的首部字段)
Accept-Ranges:可接受的字节范围
Location:令客户端重新定向到的URI
Server:HTTP服务器的安装信息 - 实体首部字段(请求报文与响应报文的的实体部分使用的首部字段)
Allow:资源可支持的HTTP方法
Content-Type:实体主类的类型
Content-Encoding:实体主体适用的编码方式
Content-Language:实体主体的自然语言
Content-Length:实体主体的的字节数
Content-Range:实体主体的位置范围,一般用于发出部分请求时使用
GET方法与POST方法的区别
- get重点在从服务器上获取资源,post重点在向服务器发送数据;
- get传输数据是通过URL请求,以field(字段)= value的形式,置于URL后,并用"?“连接,多个请求数据间用”&"连接,如http://127.0.0.1/login?name=admin&password=admin,这个过程用户是可见的;
post传输数据通过Http的post机制,将字段与对应值封存在请求实体中发送给服务器,这个过程对用户是不可见的; - Get传输的数据量小,因为受URL长度限制,但效率较高;
Post可以传输大量数据,所以上传文件时只能用Post方式; - get是不安全的,因为URL是可见的,可能会泄露私密信息,如密码等;post较get安全性较高;
- get方式只能支持ASCII字符,向服务器传的中文字符可能会乱码。
post支持标准字符集,可以正确传递中文字符。
HTTP的缺点与HTTPS
- 通信使用明文不加密,内容可能被窃听
- 不验证通信方身份,可能遭到伪装
- 无法验证报文完整性,可能被篡改
HTTPS就是HTTP加上加密处理(一般是SSL安全通信线路)+认证+完整性保护
HTTP优化
利用负载均衡优化和加速HTTP应用
利用HTTP Cache来优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