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开设了一门《大数据原理与实践》的课程,当时是作为一门全校通识课进行申报的,因为这样可以最快地将这门课开设起来。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考这门课程的定位,即什么是通识课?
通识课是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一词是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译名而来,顾名思义,通识教育”即为“一般教育”或“基础教育”,故“通识教育”是所有专业教育的共同基础,是用人类最基本的知识来训练人类最基本的思考能力,是以培养高尚合格的人为基础的教育,所以“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不同学者就对“通识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先看看美国的情况。美国很多大学的课程分成三个部分:专业课程(Major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和自由选课(Free Elective),分别服务于专业、常识和其他兴趣。
通识教育,既是为常识服务的教育。
通识教育与所谓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是不同的(博雅教育也是个有趣的主题,文理学院作为通识教育的范本,以后专门写文章讨论)。两者的目的不同、受众也不同。通识教育的受众是全体大学生;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教授所有大学生(不论文科、理科、社科还是工科生)基本且全面的社会常识。这种社会常识不仅仅基于知识上、也基于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更确切地说,是帮助大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也就是常识),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更好地认知世界,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常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进行独立的思考。
通识教育提供的知识框架对现代社会尤其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信息的碎片化使很多人无所适从(特别是移动互联万时代,时间的碎片化已经无以复加)。通识教育通过教授每个大学生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地将一些常识级别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形成体系,帮助大学生们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接受新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要知道,知识的体系对学习新知和系统思考都特别重要。
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更成熟、很有智慧,不会轻易被很多网上的言论忽悠。我们有很多学生都对通识教育的力量深有感触,国内外的一流大学也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与独立思考。
通识教育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性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预备性教育,是思考人格发展的整合性教育,是开发与挖掘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的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
而在国内,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一般不为学生、甚至教育专家所理解。在他们眼中,通识就是选修课、补学分的课程,随便上上就可以了。再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家往往比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去学习短期内对个人职业和成绩上没有太多帮助的课程。所幸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通识教育,亦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高质量的通识课程。
《大数据原理与实践》这门课程即是这样的一个尝试,事实上,大数据是非常适合进行通识教育实践的。
大数据作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颠覆性的技术,备受关注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它好比是21世纪的石油和金矿,是一个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又一关键资源。大数据既是一类数据,也是一项技术,还是一种理念。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的原理、大数据的技术、大数据理念,每个人都应或多或少地掌握。特别是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我们认为:
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
拥有大数据的理念,能够掌握数据和运用数据的人,才能在“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分析”的数据化时代生存和发展。无论你今天从事什么行业,金融、医疗、教育、科研,甚至一个普通工人或一线服务人员,你所在的行业将来都很可能被颠覆,你现在的职业将来都可能变成一种自动化、智能化的服务。即便不能掌握一项特定的数据技术,了解大数据的理念、培养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会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的结果来证明“哪个更好,哪个更坏”、并指导我们作出正确决策,是每个自然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
这恰是本课程的定位:将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基本常识教授给学生,并辅以相关的技术、方法论与实践。
大学从源头上说其实都是通识教育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大学、中国孔子开设的学校、欧洲中世纪的经院、伊斯兰世界的学院,乃至近代早期的大学,无一例外地都是要学生讲求多学科全面发展的。
所以,让我们试着回归教育的本源。
请关注专栏和课程同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