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这个系列叫作“坑”,不仅仅是为了发泄这些年所见的各种奇葩功能,而是真打心底觉得已经在电动化方向上实现弯道超车的中国汽车行业中,智能化方向上的乱点科技树也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由于“新势力”的资本介入,顺其自然地将互联网科技带入汽车领域。大量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转入智能汽车应用的设计与落地工作中,在带来全新价值视角与汽车应用场景巨大延展的同时,也因为对汽车本身的认知不足,导致了各种“坑”的出现。
经过约10年的发展,从车联网,到智能座舱,再到智能化场景应用,汽车智能化的价值逐渐清晰。大概五年前吧,我做过一页PPT,想说传统的用户驾驶场景需求本质一直没有变化,但技术对需求却是进行了反复迭代以达到更深层次的体验提升。
这些需求肯定是没错,但技术不是万能的。新技术未必能带来更优体验,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更先进,投入成本也可能和实际价值不匹配,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今天再回头看,这页PPT应该说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因认知的限制没有说出来,那另一半是什么呢?是由于技术发展极大地简化了驾驶操作难度,使得用户有了更多精力产生了全新的需求!
但这些全新需求依然受到驾驶环境的限制,这一点就是互联网产品经理们挖出坑的根本原因,今天我们就聊聊有哪些有价值却没填平的坑。
首当其冲的是微信上车。社交(聊天)工具上车是手机诞生后就产生的车载需求,很多年前的高端车型中就已经配置了车载电话。千呼万唤中,2019年末微信官方推出车载微信,方向盘上印有微信logo的专属按键成为新车发布的最大噱头。但在后来的实际应用中,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了。现在回头看,似乎这个需求没啥人提了……
车载社交(聊天)的需求肯定是存在的,但车不是手机,有其特殊性,最关键的需求特征应该有两点:
一是“纯说话”,这个聊天工具必须保持每一端都只是以“说话”为主的交互方式。声音本身的隐私属性比文字要弱得多,说话者说出的内容自然会考虑自己及听者周边的环境,隐私问题相对要小得多。微信这种以文字为主的聊天工具,读出来还是有很大的隐私风险;
二是“抢占式”,“群聊”的最大问题在于大家一起说,不仅乱,且信息过密,过于消耗驾驶者的脑力。所以不要同时有多个人在说话,一个一个说,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人在说,接收者在同时也实时听,让驾驶者不会产生信息延迟而导致混乱。微信恰恰与之相悖,同一时间可以产生很多信息出来,且非实时,一个一个听完会让驾驶者产生混乱。
基于上面两点,这个形态的最佳应用就是对讲机,对讲机具有“纯说话”&“抢占式”特征。组队出行的车队“群”中,通常也以对讲机作为主要通信工具,在出租车这个天然的“群”中也有着广泛应用;
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讲机应用已经取代了传统对讲机需要专用设备和无线电执照两个门槛,对于车载社交(聊天)需求绝对是要比微信更适合的应用,且基于运营角度考虑,互联网对讲机也更符合车企的品牌化运营战略,提供营销、售后等增值服务。
接下来说最火的短视频上车,刷短视频基本已是全民习惯了。以安全角度来说,在车上刷视频绝对是不可取的,但随着自动(辅助)驾驶技术的提高,以解放驾驶员为目标的智能汽车里,这个需求却是合理的(在之前的文章中已聊过的乘客区长视频需求看起来就更合理了)。短视频上车目前就属于需求性与安全性都非常突出的矛盾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场景限制”,这个很好理解,最简单粗暴的规则就是行车禁播。即只要车在动,就停止播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看视频等红灯,绿灯亮起还在看视频,会影响交通。可以用智驾技术去细化规则,比如前车移动提醒,绿灯亮起提醒等去配合视频停止动作;支持NOP的车型中,放开行驶播放限制,但退出NOP时停止播放,可能比现有的退出提醒更有效果。
二是“时长限制”,长时间看视频不仅会产生眼部疲劳,同时也会产生注意力下降等影响,手机端APP都有休息提醒功能,但却不强制,在车载环境中,这个提醒功能应该升级为强制退出;
最后还要补充一下技术实现方案的事儿,就是短视频上车到底是以CP采购的方式,还是手机投影(手机车机互联)的方式,既是成本问题,也是法务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这个玩意儿最好别花钱买,因为用户肯定不会为这个功能付费!
再说说游戏上车,车载环境中,天然具备驾驶类游戏的所有外设,模拟驾驶爱好者花大价钱买的装备也都比不上一辆真车的体验,特斯拉的驾驶游戏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车载游戏绝对是有应用场景的,但也仅限于驾驶类游戏,其它类游戏即使在停车环境中,体验感也无法与客厅电视或手中的手机相比,之前文章也说过这一点。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驾驶部件都是线控的(比如方向盘,油门,刹车等),那么开放出相应的SOA服务,限制在停车状态下给驾驶类游戏使用,绝对能让汽车变模拟驾驶舱,是一个非常好的扩展价值!
而其他类游戏,不说体验,仅从成本与回报上来看,不值得!至于所谓的儿童互动游戏什么的,车机并没比手机强,还是交给手机去搞吧,把成本花在车的专长上,更符合用户需要!
最后聊聊虚拟伙伴,这个需求其实相当有历史,电脑时代的时候,杀毒软件瑞星的“小狮子”,OFFICE的“曲别针”,这种以“形象”出现帮助工具形态都早已消失在历史之中;手机时代的siri、小爱同学等都弱化了“形象”属性,变成了纯语音形态出现,时至今日,应用率也并不理想(你可以想想自己用吗?);然后到了车载时代,就变成了形象+语音形态,甚至蔚来汽车上出现了实体形象,不得不说,这种形态很吸引人,但以实用效果来说,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生成式AI的快速崛起,内容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虚拟伙伴作为载体的内容输出,不仅在内容上提供了信息价值,同时也在形式上获得了更好的体验。但是AI不是万能的,至少目前还不是,所以“助手”应该还是未来很长时间段内的价值重点,至于什么时候能发展到“伙伴”,这不是车厂的技术范畴,完全没必要在这个方向上浪费成本!拿来主义才是这个方向上最好的解决方案!
本想用四期文章来完成“坑”系列,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坑”没说,就是关于汽车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话题,下次聊这个。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昊叔说车
原创不易,转载请告知原作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