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背景与定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社会各领域,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创新路径。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构建多层次AI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特色类型,肩负着培养兼具技术应用能力与行业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使命。相较于普通本科侧重理论深度、职业专科聚焦单一技能,职业本科通识教育需构建"技术赋能+跨域融合"的独特模式,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既能掌握AI基础技术框架,又能在本专业领域实现智能化创新应用。
二、职业本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生知识基础薄弱
人工智能课程高度依赖数学和编程基础,但职业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前期学习的课程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主,数学基础较为薄弱。例如,线性代数虽在同步学习中,但概率论尚未开设,导致学生难以支撑复杂的人工智能原理的学习。对于遗传算法、群智能算法等核心内容,学生往往因缺乏数学和编程基础而难以真正理解与掌握。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涵盖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子领域广泛且内容复杂。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与自身专业关联度较低,面对复杂的理论知识和算法原理,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深入探索各子领域的兴趣。
3.实践环节不足
现有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然而,人工智能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并提升实际应用能力。目前课程设计未能充分满足这一需求,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4.考核方式单一
现有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学生成绩由平时表现(30%)和期末笔试(70%)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依据签到、课堂提问参与度及回答正确率,期末考试则以死记硬背为主,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完成学习任务,未能真正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与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存在偏差。
三、职业本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体系
1.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内容
该课程旨在为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整体了解,并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加以应用。鉴于职业本科学生普遍缺乏深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课程设计上要避免过于抽象的传统人工智能内容(如符号主义、因果推理等),需增加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面的内容。
针对学生背景各异且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课程减少了算法细节和编程实现的讲解,避免复杂的公式推导。同时,在课程结束时安排了4个学时的实践环节,通过Excel实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我们的课程内容被划分为四个模块:导论、基础、应用及实践,具体如下:
导论模块:以贴近生活的人工智能实例引入,介绍基本概念,结合图片与视频资料,力求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
基础模块(共16课时):涵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简化版的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特别地,对于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我们选择了易于理解的决策树、K-近邻和k-means算法进行讲解,并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算法的应用。
应用模块(8课时):探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伦理与前沿发展等领域。
实践模块:为了克服学生缺乏编程经验及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我们采用了基于Excel的简单实践项目,例如使用Excel完成K-近邻算法实战和构建简易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水果种类,以此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
2.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了帮助学生不仅理解机器学习算法的概念,还能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采取先传授核心概念和方法,随后提供针对性案例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授决策树、K-近邻算法及k-means算法时,提供文本聚类、电影推荐等实际案例;而在介绍感知机时,则会引入尾花识别的案例,以增强学生对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解。此外,还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深化理解。教师首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和冲击”,然后组织学生围绕个人隐私泄露、数据欺骗等议题进行讨论。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考核方式
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平时成绩(30%)、实践成绩(20%)、课程学习报告(10%)以及期末考试(40%)。平时成绩部分结合了课堂测试的成绩,以便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实践成绩则通过两次上机实践活动来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结束时,每位学生需提交一份课程学习报告,该报告需结合自身专业背景,详细分析至少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前景进行展望。期末考试题目设计更加灵活,旨在考察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的记忆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职业本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思考
1. 探索与专业需求相衔接的深度融合路径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不应孤立存在,而应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主动与机械、物流、汽车等各专业需求实现无缝衔接,积极探索并实践“人工智能 + X”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汽车系的学生而言,课程应着重加入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相关知识与应用案例。例如,详细讲解无人驾驶汽车如何利用传感器收集环境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实时决策,实现车辆的自主导航、避障和路径规划等功能。可以引入特斯拉、谷歌旗下 Waymo 等公司的无人驾驶技术实例,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实际应用场景。
面向智能制造系的学生,课程应增加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的讲解。涵盖机器人的感知系统、运动控制系统、人机协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介绍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生产线上的装配、焊接、检测等环节的具体应用,以及机器人在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应加深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物流分货和送货过程中应用的讲解。阐述机器人如何通过视觉识别、路径规划等技术实现货物的快速分拣和精准配送,分析智能物流系统如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并探讨未来物流行业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2. 紧跟科技前沿动态,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其影响力广泛而深远,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本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教师积极更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并及时跟进新兴技术的发展动态。
教师应密切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如大模型的训练方法、优化算法、应用场景等方面的进展。将这些前沿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前瞻性思维。例如,在讲解机器学习算法时,可以引入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和应用新兴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人工智能竞赛、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3. 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职业本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元素生硬地融入知识点中容易出现牵强附会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信息,聚焦创新素养、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养成,推动“思政育人”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深度融合。
在创新素养培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案例,如阿尔法狗战胜人类围棋冠军、智能语音助手的广泛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讲解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时,强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例如,介绍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复杂的算法和长时间的训练,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模型的性能下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家国情怀的融入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来实现。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我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例如,在讨论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如何避免算法歧视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