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合理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和资源”“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要求,这为人工智能教学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开展提供了坚实依据。初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培育的关键黄金期,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一、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的多维价值
(一)拓宽信息科技视野,开启科技探索之旅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尖端领域,蕴含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复杂而精妙的技术奥秘。在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将人工智能知识巧妙融入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科技世界的大门。学生借此接触前沿技术,不仅能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脉搏,还能深入理解技术背后的底层逻辑与架构体系,从而在科技的浩瀚星空中找准自己的未来坐标。不断拓宽的人工智能视野,如同在学生心中种下探索未知与追求高科技的种子,为他们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深耕细作筑牢根基。
(二)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人工智能的引入,为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传统信息科技教学侧重于基础编程、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人工智能则带来了算法设计、模型训练、智能应用开发等高级话题。这些新颖的教学内容,不仅使信息科技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多元,还促进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的深度融合。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元化的技能与方法,构建起更加全面、立体的信息科技知识体系,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三)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锻造应对挑战的利器
人工智能教学倡导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复杂情境时,能够主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在反馈中不断优化方案。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还提高了他们面对未知挑战时的灵活应变与创新能力。因此,人工智能教学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学生未来应对多变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保障。
(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适应能力。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他们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学生在设计智能系统、优化算法等过程中,需要不断尝试新思路、新方案,这种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通过人工智能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二、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融合生活化场景,深化人工智能概念认知
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实现人工智能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是助力学生深刻理解人工智能概念的关键路径。教师将智能家居、自动驾驶、语音识别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巧妙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能够为学生搭建起一座直观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实际应用场景的桥梁,有效消除学生对这一高科技领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生活化活动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渗透,犹如在学生熟悉的日常图景中点亮一盏明灯,引导学生捕捉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学生从实际生活需求出发,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与影响,这种基于生活实际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在主动探索与亲身体验中,逐步构建起对人工智能概念的深刻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筑牢认知根基。
真实案例:自动售卖机背后的AI算法
老师不再用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把学生带到自动售卖机前,开启一场"AI探秘之旅":
1)情境导入:从"买瓶水"的日常操作切入,拆解售卖机"识别→支付→出货"的算法逻辑;
2)技术升级: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展示如何通过AI实现"刷脸买水";
3)创意实践:学生分组设计"未来售卖机",用编程模拟AI优化库存的深度学习过程。
生活化活动三连击:
✅ 智能家居体验站:用语音控制教室灯光,感受自然语言处理的魔力;
✅ AI绘画大赛:输入关键词生成艺术作品,直观理解生成式AI原理;
✅ 垃圾分类机器人挑战:用乐高机器人模拟AI识别垃圾,把环保与科技玩出新高度!
教师将人工智能概念巧妙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在扎实掌握算法与计算机语言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敏锐感知与形象认知。这种基于生活化场景的人工智能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深入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二)借力项目式学习,赋能学生运用人工智能破解难题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运用人工智能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方面成效斐然。教师精心设计诸如智能机器人编程、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等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紧密相连的项目任务,为学生搭建起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原理与应用方法的实践平台。
在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进程中,学生需自主规划项目推进流程、合理分配任务角色、实时监控项目进度并灵活调整方案。这一过程,不仅锤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技能,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真实课堂:从"认识机器人"到"实战机器人"
在"认识智能机器人"的课堂上,老师直接把实验室搬进了教室:
1)任务驱动:学生分组领取"机器人循迹竞赛"任务卡,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从设计到调试的全流程;
2)技术拆解:通过拆解机器人,学生直观理解传感器、电机与编程代码的协同关系;
3)AI赋能:引入Python库实现"避障算法优化",让学生看到机器学习如何让机器人"更聪明"。
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需深入钻研智能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总结不同难度级别的编程技巧,精心调试机器人性能,并不断优化解决方案,以应对各种复杂挑战。此外,在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选择项目主题,精心设计项目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调整。这一过程,不仅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更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素养。
最终,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机器人工具,精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推行探索性教学,培育学生人工智能应用思维
探索性教学聚焦于未知领域的深度探索与发现,在塑造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意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系列开放性问题与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寻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趋势,以此点燃学生对技术创新的炽热激情与强烈好奇心。
在探索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提出假设、精心设计实验、严谨收集数据、深入分析结果,引导学生逐步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这一过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并非仅仅是高科技的象征,更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有效增强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认识人工智能”课程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还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价值。教师开展探索性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应用与未来走向,进而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设计并实施一个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紧密相关的方案。例如,学生可以选用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学习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明确问题定义、精心设计方案、认真收集数据、构建合理模型、进行测试与优化,最终展示探索成果。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编程与数据分析等多方面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四)搭建多元化平台,适配学生人工智能学习需求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教师需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整合在线课程、编程工具、开源项目、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平台与资源,丰富信息科技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学习路径与深度,灵活调整学习计划,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
“让机器懂得学习”课程通过介绍机器学习的基础概念、算法原理及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成功激发了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深化对机器学习原理的理解。
首先,教师应充分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构建一个涵盖多种学习工具、丰富资源和活跃社区的多元化平台体系。在线上平台,教师可以推荐优质的在线课程、教育视频和互动论坛,这些资源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代码示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机器学习的核心概念,并通过动手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技能。
其次,教师可以设立人工智能实验区,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如 PyTorch 深度学习框架、Python 数据处理软件等,为学生提供项目开发和实验验证的环境与条件。
最后,教师要定期组织研讨会、工作坊、编程沙龙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分享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经验与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信息科技学习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语
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和信息科技教育创新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人工智能教育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师应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解决方案,助力学生深入学习人工智能知识,逐步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能并实现灵活迁移运用,为培养具备卓越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