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定义了算法(我的理解是行为)族,分别封装起来(针对某一类行为定义一接口,然后定义类实现行为的各种表现形式),让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设计原则
(1)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把它们独立处理,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在一起。
结果:代码变化引起的不经意后果变少,系统变得更有弹性
(2)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这个还不太理解,我的初步理解是针对行为编程,将鸭子的行为放在分开的类中,此类专门提供某行为接口的实现,这样, 鸭子类就不需要知道行为的现实细节。
(3)多用组合,少用继承。
策略模式的优点:
(1)策略模式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策略类的等级结构定义了一个算法或行为族。恰当使用继承可以把公共的代码移到父类里面,从而避免代码重复。
(2)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if-else)语句。多重条件语句不易维护,它把采取哪一种算法或采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与算法或行为的逻辑混合在一起,统统列在一个多重条件语句里面,比使用继承的办法还要原始和落后。
策略模式的缺点:
(1)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这就意味着客户端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换言之,策略模式只适用于客户端知道算法或行为的情况。
(2)由于策略模式把每个具体的策略实现都单独封装成为类,如果备选的策略很多的话,那么对象的数目就会很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