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朋友吃饭,他吐槽自家公司的 “IT 困境”:做外贸的小团队,想搞个客户管理系统,要么花 10 万找外包开发(周期 3 个月),要么买套现成软件(每年续费 8000),但又担心数据存在别人那不安全;更头疼的是,之前买的服务器才用 1 年,业务一涨就不够用了,再买新的又得花几万 ——“感觉钱全砸在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上,还总跟不上需求”。
其实他遇到的问题,本质是 “企业该如何获取 IT 资源” 的选择困境。放在 10 年前,企业要做个系统,得自己买服务器、装系统、搭环境,像 “盖房子先买砖买水泥”;但现在,云服务把 IT 资源变成了 “水电煤”—— 你不用管水管电线怎么铺,打开开关就能用,按用量付费。
而 IaaS、PaaS、SaaS,就是云服务的三种主要 “套餐”。很多人听这三个词就头大,觉得是 “技术黑话”,其实用生活里的 “租房 / 做饭” 类比,3 分钟就能懂。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从 “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企业怎么用” 三个维度,把这三者讲透,最后再给大家一份 “选型避坑指南”。
第一章:先搞懂一个核心问题 —— 云服务到底帮企业省了什么?
在讲 IaaS/PaaS/SaaS 之前,我们得先明白:企业为什么要放弃 “自己买设备、自己搭系统” 的老路,转用云服务?答案很简单 ——省成本、省时间、省人力。
我给大家算笔 “传统 IT 模式” 的账:假设一家 20 人的小企业,要做一个简单的客户管理系统(CRM):
- 硬件成本:买 2 台服务器(一台跑应用,一台存数据),至少 1.5 万;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5000 元;机房租金(哪怕只是个小机柜),每月 1000 元,一年 1.2 万;
- 人力成本:雇一个 IT 运维,负责装系统、维护服务器,月薪至少 8000,一年 9.6 万;
- 时间成本:从买设备到装系统、搭环境、上线 CRM,至少 1 个月;
- 隐性成本:服务器坏了要修,数据丢了要恢复,业务增长了要扩容(再买服务器)—— 这些都要花钱花时间。
算下来,一年至少要花 13 万以上,而且一旦业务变动,之前的投入可能就 “打水漂”。
而用云服务呢?以 SaaS 型 CRM 为例(比如钉钉的客户管理模块):
- 成本:按用户数付费,20 人团队每月 300 元,一年才 3600 元;
- 人力:不用雇运维,服务商负责维护;
- 时间:注册账号、导入数据,1 天就能用;
- 隐性成本:服务商负责备份数据、扩容,不用自己操心。
两者对比,云服务的优势一目了然 —— 它把企业从 “自己造工具” 的麻烦里解放出来,专注于 “用工具做事”。而 IaaS、PaaS、SaaS,就是根据企业 “需要多少 IT 资源”,提供的三种不同服务模式:
- 如果你只需要 “硬件”(服务器、存储),就用IaaS;
- 如果你需要 “硬件 + 开发环境”(比如搭个 APP 的后台),就用PaaS;
- 如果你直接需要 “现成的软件”(比如 CRM、办公软件),就用SaaS。
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拆解开讲,每个都用 “生活类比 + 企业案例”,保证你能懂。
第二章:IaaS:租 “IT 基建”,像租房子一样灵活 —— 企业不用再买服务器
2.1 什么是 IaaS?用 “租房” 类比讲透
IaaS 的全称是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它提供的是 “最底层的 IT 基础设施”,包括:
- 计算资源:相当于 “远程服务器的 CPU 和内存”,你可以选 “1 核 2G”“4 核 8G” 等配置,就像租电脑的性能;
- 存储资源:相当于 “远程硬盘”,用来存数据(比如用户信息、图片视频),不用自己买物理硬盘;
- 网络资源:相当于 “远程路由器和带宽”,保证你的服务器能联网,用户能访问到你的系统。
最形象的类比是 **“租毛坯房”**:
- 你不用自己买地、盖房子(对应 “买服务器、建机房”);
- 房东给你提供 “能住的毛坯房”(对应 “计算、存储、网络资源”);
- 你可以自己装修(对应 “装操作系统、搭应用环境”),想装成办公室还是卧室都行;
- 按面积和租期付费(对应 “按配置和使用时间付费”),住不下了可以换大的(对应 “扩容”)。
比如阿里云的 “ECS”(弹性计算服务)、腾讯云的 “CVM”(云服务器)、亚马逊 AWS 的 “EC2”,都是典型的 IaaS 产品。
2.2 企业为什么要选 IaaS?解决 3 个核心痛点
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 IaaS,但如果你遇到这 3 个问题,IaaS 就是 “救星”:
痛点 1:“买服务器怕浪费,不买怕不够用”—— 弹性扩容,按需付费
很多企业的业务有 “高峰期”,比如电商的双 11、教育机构的招生季、外卖平台的午餐时段。如果按高峰期的需求买服务器,平时大部分时间服务器都在 “闲置”,浪费钱;如果按平时需求买,高峰期一到就 “卡崩”,丢客户。
IaaS 的 “弹性扩容” 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 你可以随时增加或减少服务器配置,按实际使用时间付费。比如某电商平时用 2 台 “4 核 8G” 的 ECS,双 11 前临时扩容到 10 台,用完再缩回去,只付扩容期间的费用。
我之前接触过一家做生鲜配送的公司,疫情期间订单突然涨了 3 倍,原来的 2 台服务器直接崩了。他们紧急用阿里云扩容到 8 台 ECS,1 小时内就恢复了服务,没丢一个订单。如果当时买物理服务器,至少要等 3 天到货,早就错失机会了。
痛点 2:“养运维太贵,不养又没人修服务器”—— 服务商负责硬件维护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雇一个专业的 IT 运维,月薪至少 8000-10000 元,而且很多时候运维没事干(服务器没坏、不用扩容),相当于 “花钱养闲人”;但如果不雇运维,服务器坏了、数据丢了,没人处理,损失更大。
用 IaaS 的话,硬件维护的责任全在服务商身上 —— 服务器坏了,阿里云 / 腾讯云会免费修或换;机房断电断网,服务商有备用电源和多线路;你不用雇运维,只需要一个懂基础操作的人,就能管理云服务器。
比如我朋友的外贸公司,之前雇了个运维,每月 8000 元,后来转用 IaaS,把运维辞了,让行政兼管云服务器(只需要会开关机、看监控),一年省了 9.6 万。
痛点 3:“想在多个城市部署服务,却没能力建机房”—— 全球节点,就近访问
如果企业的客户分布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比如做全国业务的 APP,只在上海部署服务器,北京的用户访问会很慢(延迟高)。要解决这个问题,传统模式需要在多个城市建机房,成本高到离谱。
而 IaaS 服务商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有 “节点”(比如阿里云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都有机房),你可以把服务器部署在多个节点,用户会自动连接到最近的节点,访问速度更快。比如某 APP 在阿里云的上海、北京、广州节点都部署了服务器,上海用户连上海节点,北京用户连北京节点,延迟从 100ms 降到 20ms 以内。
2.3 企业用 IaaS 的实操步骤:以 “搭建官网” 为例
很多企业用 IaaS 的第一个场景,就是 “搭建官网”。我以阿里云 ECS 为例,讲一下具体怎么操作,新手也能看懂:
步骤 1:选配置 —— 根据需求 “点菜”,别盲目选贵的
首先登录阿里云官网,进入 “ECS” 页面,选配置。核心看 3 个参数:
- CPU 和内存:官网流量小(每天几百访问),选 “1 核 2G” 足够;流量中等(每天几千访问),选 “2 核 4G”;流量大(每天几万访问),选 “4 核 8G” 以上;
- 操作系统:如果官网是静态页面(只有 HTML/CSS/JS),选 Linux(比如 CentOS 7);如果是动态页面(比如用ASP.NET写的),选 Windows Server;
- 存储:官网文件不大,选 “40G SSD” 就行(SSD 比机械硬盘快,适合存经常访问的文件);
- 带宽:流量小选 “1M”,流量中等选 “2M-5M”,按实际使用付费(超出部分另算)。
新手建议选 “入门配置”(1 核 2G,40G SSD,1M 带宽),每月才几十元,不够再扩容。
步骤 2:买服务器 —— 付款后,就能拿到 “远程电脑”
选好配置后,付款(可以按月付,也可以按年付,年付更便宜)。付款后,你会在阿里云的控制台看到你的云服务器,包括 “公网 IP”(相当于这台远程服务器的地址)、“用户名” 和 “密码”(用来登录)。
这时候,这台云服务器就相当于你的 “远程电脑”,你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通过 “远程连接工具”(比如 Windows 的 “远程桌面”、Linux 的 “PuTTY”)登录它。
步骤 3:装软件 —— 搭建官网需要的 “环境”
登录云服务器后,需要装搭建官网的软件:
- 如果是 Linux 系统,装 Nginx(Web 服务器,负责接收用户请求,返回官网页面);
- 如果是 Windows Server,装 IIS(Web 服务器);
- 装完后,把官网的文件(HTML/CSS/JS/ 图片)上传到云服务器的指定目录(比如 Linux 的 “/usr/share/nginx/html”)。
步骤 4:备案 —— 国内服务器必须做,不然用不了
如果你的服务器在中国大陆(比如阿里云上海节点),必须做 “ICP 备案”(免费,由阿里云协助办理),不然官网无法访问。备案需要提供企业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等资料,大概 1-2 周能下来。
如果服务器在香港或国外(比如阿里云香港节点),不用备案,买完就能用,但访问速度比国内节点慢(适合面向海外用户的官网)。
步骤 5:监控和扩容 —— 实时看状态,不够再加配置
官网上线后,在阿里云控制台能看到服务器的状态: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带宽使用情况。如果发现 CPU 经常超 80%,或者带宽不够用,直接在控制台点 “扩容”,选更高的配置,几分钟就能生效,不用停机。
比如某公司的官网,双 11 期间访问量涨了 5 倍,CPU 使用率超 90%,他们在控制台把 “1 核 2G” 扩容到 “2 核 4G”,带宽从 1M 涨到 5M,10 分钟就搞定,官网没断过。
2.4 用 IaaS 的避坑指南:这 3 个错别犯
坑 1:盲目选高配置,花冤枉钱
很多企业觉得 “配置越高越好”,比如官网每天才几百访问,却选 “4 核 8G” 的服务器,每月多花几百元,完全没必要。正确的做法是 “从低配置开始,不够再扩容”——IaaS 的优势就是弹性,不用一步到位。
坑 2:不做数据备份,丢了就傻眼
虽然 IaaS 服务商有备份,但自己也要做 —— 比如每天把官网的文件和数据,备份到阿里云的 “OSS”(对象存储服务),或者下载到本地。我之前有个客户,云服务器被黑客攻击,文件全删了,幸好他每天备份,1 小时就恢复了;如果没备份,官网就得重新做。
坑 3:忽略安全设置,被黑客攻击
默认的云服务器,很多端口是开放的(比如远程登录端口 22),容易被黑客暴力破解。正确的做法是:
- 改远程登录密码,用复杂密码(字母 + 数字 + 符号);
- 关闭无用端口(比如只开放 80 端口(官网访问)和 22 端口(远程登录),其他端口全关);
- 装防火墙(比如 Linux 的 iptables),限制只有自己公司的 IP 能远程登录。
第三章:PaaS:搭 “开发舞台”,让程序员少踩 “环境坑”—— 不用再自己搭框架
3.1 什么是 PaaS?用 “共享厨房” 类比讲透
PaaS 的全称是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它是在 IaaS 的基础上,多提供了 “开发和运行应用的平台”,包括:
- 开发工具:比如代码编辑器、调试工具;
- 中间件:比如数据库(MySQL、MongoDB)、缓存(Redis)、消息队列(RabbitMQ);
- 运行环境:比如 Java 的 Tomcat、Python 的 Django、Node.js 的环境;
- 运维工具:比如监控、日志分析、自动部署。
最形象的类比是 **“共享厨房”**:
- 你不用自己买地盖房(IaaS 的功能),也不用自己买厨具(开发工具、中间件);
- 共享厨房给你提供 “全套厨具 + 操作台”(对应 PaaS 的开发环境和中间件);
- 你只需要带食材(代码),就能做饭(开发应用);
- 厨房还帮你洗碗、打扫卫生(对应运维工具,自动监控、日志分析);
- 按使用时间和厨具数量付费(对应按资源用量付费)。
比如阿里云的 “EDAS”(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服务)、腾讯云的 “TSF”(腾讯云微服务平台)、Heroku(国外的 PaaS 平台),都是典型的 PaaS 产品。
3.2 企业为什么要选 PaaS?解决程序员的 “3 大痛点”
PaaS 主要针对 “有开发团队的企业”—— 比如要做自己的 APP、后台系统的公司。程序员用传统模式开发,会遇到 3 个大麻烦,而 PaaS 能完美解决:
痛点 1:“本地能跑,线上跑不了”—— 环境一致,告别 “玄学 bug”
程序员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 “环境不一致”:在自己的电脑上(本地环境)写的代码能跑通,部署到公司的服务器(线上环境)就报错,查了半天发现是 “本地用的是 Java 8,线上用的是 Java 7”“本地用的是 MySQL 5.7,线上用的是 MySQL 5.6”。
而 PaaS 提供的是 “统一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程序员在 PaaS 平台上写代码(用平台提供的 Java 8、MySQL 5.7),部署时直接用同一个环境,不会出现 “本地能跑线上不能跑” 的问题。比如某团队用阿里云 EDAS 开发 APP,本地用 EDAS 的开发环境,线上用 EDAS 的运行环境,环境完全一致,之前每周至少 2 个 “环境 bug”,现在一个都没有。
痛点 2:“搭个中间件要半天,还总出问题”—— 开箱即用,不用自己搭框架
开发一个 APP,需要很多中间件:比如用 MySQL 存数据、Redis 做缓存、RabbitMQ 发消息。传统模式下,程序员要自己在服务器上装这些中间件,配置参数,测试连通性,至少要花 1-2 天;而且中间件出问题(比如 Redis 崩了),还要自己排查修复。
而 PaaS 平台上的中间件都是 “开箱即用” 的 —— 你在控制台点一下,就能创建一个 MySQL 实例(不用装)、一个 Redis 实例(不用配),而且中间件的维护(备份、扩容、修复)全由服务商负责。比如某团队用 Heroku 开发 APP,创建 MySQL 实例只用了 5 分钟,之前自己搭要 1 天,效率提升了 28 倍。
痛点 3:“每次部署都要手动操作,容易出错”—— 自动部署,一键上线
传统模式下,程序员写完代码,要手动把代码传到服务器,停止旧服务,启动新服务,这个过程容易出错(比如传错文件、忘记停止旧服务),而且如果要部署到多台服务器,要重复操作多次,耗时又费力。
PaaS 平台有 “CI/CD 工具”(持续集成 / 持续部署),能实现 “自动部署”—— 程序员把代码提交到 GitHub/GitLab,PaaS 平台会自动拉取代码、编译、测试、部署到服务器,全程不用手动操作,一键就能上线。比如某团队用腾讯云 TSF,每次提交代码后,TSF 会自动部署到 3 台服务器,之前手动部署要 30 分钟,现在只要 5 分钟,还没出过错。
3.3 企业用 PaaS 的实操步骤:以 “开发 APP 后台” 为例
很多企业用 PaaS 的场景是 “开发 APP 后台”。我以阿里云 EDAS 为例,讲一下具体怎么操作:
步骤 1:创建开发环境 —— 选语言,搭框架
首先登录阿里云 EDAS 控制台,创建 “开发环境”:
- 选开发语言:比如 APP 后台用 Java 写,就选 “Java 8”;
- 选框架:比如用 Spring Boot 框架,EDAS 会自动帮你初始化 Spring Boot 项目(不用自己下载依赖);
- 选中间件:需要存数据,就创建一个 “MySQL 实例”(EDAS 会自动生成数据库地址、用户名、密码);需要缓存,就创建一个 “Redis 实例”。
步骤 2:写代码 —— 在统一环境里开发,不用操心配置
程序员可以在本地用 EDAS 的 “开发工具”(比如 EDAS Studio,和 Eclipse 类似)写代码,也可以直接在 EDAS 的在线编辑器里写代码。写代码时,连接 MySQL 和 Redis,直接用 EDAS 提供的地址和账号,不用自己配连接参数。
比如写一个 “用户注册” 的接口,代码里连接 MySQL 的地址是 EDAS 生成的 “rm-xxxx.mysql.rds.aliyuncs.com”,用户名是 “edas_user”,密码是 EDAS 自动生成的,不用自己在服务器上配 MySQL 的权限。
步骤 3:测试 —— 自动测试,提前发现 bug
代码写完后,EDAS 会自动做 “单元测试”(测试单个接口是否正常)和 “集成测试”(测试多个接口一起调用是否正常)。如果测试不通过,EDAS 会提示哪里错了(比如参数格式不对、数据库连接失败),程序员可以及时修改。
比如某团队的代码里,有个接口忘记判断 “用户手机号是否重复”,EDAS 的集成测试发现了这个问题,提示 “注册接口允许重复手机号”,程序员及时修复,避免了上线后出 bug。
步骤 4:部署上线 —— 一键部署,不用手动操作
测试通过后,点击 “部署上线”,EDAS 会做这些操作:
- 自动拉取代码,编译成 Java 的 jar 包;
- 自动把 jar 包传到你选的云服务器(可以选多台);
- 自动停止旧的后台服务,启动新的后台服务;
- 自动监控服务状态,如果启动失败,会回滚到旧版本。
部署完成后,EDAS 会生成一个 “访问地址”(比如http://xxx.edas.aliyuncs.com),APP 可以通过这个地址调用后台接口。
步骤 5:运维监控 —— 看日志、调参数,全在控制台
上线后,在 EDAS 控制台能做 3 件事:
- 看监控:看后台服务的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接口调用量、错误率;
- 看日志:查看接口的访问日志(比如谁调用了接口、返回了什么数据)和错误日志(比如哪里报错了);
- 调参数:如果接口响应慢,能在控制台调 Redis 的缓存时间、MySQL 的连接数,不用改代码重新部署。
比如某团队发现 “用户查询订单” 的接口响应慢(500ms),在 EDAS 控制台把 Redis 的缓存时间从 5 分钟改成 10 分钟,接口响应时间降到了 50ms,不用重新部署服务。
3.4 用 PaaS 的避坑指南:这 2 个错别犯
坑 1:过度依赖 PaaS,导致 “迁移难”
有些 PaaS 平台有 “专有功能”(比如 Heroku 的某些中间件只能在 Heroku 上用),如果企业的代码深度依赖这些功能,以后想从 Heroku 迁移到阿里云 EDAS,会很麻烦(需要改大量代码)。
正确的做法是:尽量用 “标准功能”,避免依赖专有功能。比如用 MySQL,就用标准的 SQL 语句,不用 PaaS 平台自定义的 SQL 扩展;用 Redis,就用标准的 Redis 命令,不用平台自定义的命令。
坑 2:忽视 “资源配额”,导致服务被停
PaaS 平台会给每个用户设置 “资源配额”(比如最多创建 5 个 MySQL 实例、每个实例最多用 2G 内存),如果企业超过配额,服务会被临时停止。比如某团队在 EDAS 上创建了 6 个 MySQL 实例(配额是 5 个),结果第 6 个实例被自动停了,影响了 APP 的正常运行。
正确的做法是:提前了解 PaaS 平台的配额,如果不够,提前申请扩容(比如向阿里云申请把 MySQL 实例配额从 5 个涨到 10 个)。
第四章:SaaS:用 “现成工具”,像用微信一样简单 —— 企业不用自己开发
4.1 什么是 SaaS?用 “外卖” 类比讲透
SaaS 的全称是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它是最 “贴近用户” 的云服务模式 —— 服务商已经把软件开发好,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企业直接用(不用买、不用装、不用维护),按用户数或时长付费。
最形象的类比是 **“点外卖”**:
- 你不用自己买食材(不用开发软件),不用自己做饭(不用部署维护);
- 外卖平台给你提供 “现成的饭菜”(对应 SaaS 软件,比如 CRM、OA);
- 你只需要打开 APP,选想吃的菜(选功能模块),付款就能吃(登录就能用);
- 按份付费(对应按用户数付费,比如 1 个用户每月 50 元),不想吃了就不订(不续费就行)。
比如钉钉、企业微信(OA 办公软件)、Salesforce(CRM 客户管理软件)、用友畅捷通(财务软件)、Zoom(视频会议软件),都是典型的 SaaS 产品。
4.2 企业为什么要选 SaaS?解决 “3 个不用” 的核心需求
SaaS 适合所有企业,尤其是 “没有开发团队、想快速用上软件” 的企业。它的核心优势可以总结为 “3 个不用”:
不用开发:直接用现成的,1 天就能上线
很多企业需要的软件(比如 CRM、OA、财务软件),市面上已经有成熟的 SaaS 产品,不用自己开发。比如某外贸公司想做客户管理,不用花 10 万找外包开发,直接用钉钉的 “客户管理” 模块,注册账号、导入客户数据,1 天就能用,成本只有每年几千元。
我之前接触过一家做装修的公司,之前想自己开发 OA 系统(用来管理项目进度、员工考勤),找了外包,花了 8 万,开发了 3 个月,还一堆 bug;后来转用钉钉 OA,1 天就上线,功能比自己开发的还全(有审批、考勤、项目管理),每年才 3600 元。
不用维护:服务商负责更新、备份、修 bug
传统软件(比如装在自己电脑上的 Office),需要自己更新版本、备份数据、修 bug;而 SaaS 软件的维护全由服务商负责:
- 更新:服务商定期更新功能(比如钉钉每月会加新的审批模板),用户不用手动升级;
- 备份:服务商每天自动备份数据(比如 Salesforce 每天备份客户数据),丢了能恢复;
- 修 bug:软件出 bug(比如审批流程卡住),服务商负责修复,用户不用自己找技术人员。
比如某公司用 Zoom 开视频会议,有一次会议突然卡了,他们联系 Zoom 客服,10 分钟就修复了;如果是自己开发的视频会议软件,找技术人员修至少要 1 天。
不用担责:合规性、安全性,服务商帮你搞定
很多行业的软件需要符合 “合规要求”,比如财务软件要符合税务局的规定,医疗软件要符合《医疗数据安全指南》。自己开发软件,要花很多时间做合规改造;而 SaaS 服务商已经做好了合规性 —— 比如用友畅捷通的财务软件,已经通过税务局的备案,企业直接用,不用自己做合规。
安全性也是一样 —— 企业的数据存在 SaaS 平台上,担心被泄露?服务商有专业的安全措施:比如数据加密(用户数据存在服务器上是加密的,只有企业自己能解密)、权限控制(不同员工有不同的权限,比如普通员工看不到客户的联系方式)、登录验证(支持短信验证码、人脸识别登录)。
比如某医疗公司用 SaaS 型电子病历软件,服务商的软件符合《医疗数据安全指南》,数据加密存储,而且只有医生能看自己患者的病历,护士只能看基础信息,安全性比自己开发的软件还高。
4.3 企业用 SaaS 的实操步骤:以 “用 SaaS 做 CRM” 为例
很多企业用 SaaS 的第一个场景,就是 “客户管理(CRM)”。我以钉钉的 “客户管理” 模块为例,讲一下具体怎么操作:
步骤 1:注册账号 —— 用企业资质开通,不用填复杂信息
首先登录钉钉官网,点击 “开通客户管理”,需要提供:
- 企业名称、营业执照照片(个体工商户提供身份证照片);
- 管理员手机号(用来接收验证码);
- 选套餐:按用户数付费,比如 “5 用户版” 每月 200 元,“10 用户版” 每月 350 元,新手可以先试用 15 天(免费)。
提交后,10 分钟内就能开通,钉钉会发短信通知管理员。
步骤 2:建组织架构 —— 把员工加进来,分权限
开通后,首先建组织架构:
- 添加部门:比如 “销售部”“市场部”“客服部”;
- 添加员工:输入员工的手机号,发送邀请链接,员工点击链接加入;
- 分权限:给销售部员工 “客户编辑权限”(能新增、修改客户),给客服部员工 “客户查看权限”(只能看客户,不能改),给管理员 “全权限”(能看所有数据,能改权限)。
比如某公司的销售小王,只能看自己的客户,不能看其他销售的客户;销售经理能看所有销售的客户,还能把客户分配给不同的销售。
步骤 3:导入客户数据 —— 从 Excel 导,不用手动输
如果企业之前有客户数据(存在 Excel 里),可以直接导入:
- 下载钉钉提供的 “客户数据模板”(Excel 格式,包含 “客户名称、联系人、手机号、地址、备注” 等字段);
- 把自己的客户数据复制到模板里,注意格式要一致(比如手机号不能有空格);
- 在钉钉 CRM 里点击 “导入客户”,上传模板,系统会自动校验数据(比如手机号格式不对会提示),校验通过后,数据就导入成功了。
如果没有历史数据,销售可以手动新增客户:点击 “新增客户”,填客户信息,保存就行,1 分钟能填完一个。
步骤 4:用功能 —— 管理客户全流程,不用记笔记
导入数据后,就能用 CRM 的核心功能了:
- 客户跟进:销售每次和客户沟通后,记录 “跟进日志”(比如 “2024 年 5 月 10 日,和客户沟通产品报价,客户说再考虑”),下次跟进时能看到历史记录,不用记笔记;
- 商机管理:把有购买意向的客户标为 “商机”,记录商机阶段(比如 “初步沟通”“报价”“成交”),管理员能看到所有商机的进度;
- 报表分析:自动生成 “销售业绩报表”(比如每个销售本月新增多少客户、成交多少单)、“客户活跃度报表”(比如哪些客户 30 天没跟进),管理员不用自己做 Excel 表。
比如某公司的销售小李,之前用笔记本记客户跟进记录,经常忘记上次和客户聊了什么;用了 CRM 后,每次跟进都记日志,现在再也没忘过,成交率提高了 20%。
步骤 5:续费或升级 —— 按需调整,不用重新部署
如果企业员工增加,需要升级套餐(比如从 5 用户版升到 10 用户版),在钉钉控制台点击 “升级套餐”,选新套餐,付款就行,几分钟生效;如果不想用了,到期不续费,数据会保存 3 个月(方便导出),之后自动删除。
比如某公司从 5 人团队涨到 10 人,在钉钉上把 CRM 套餐从 5 用户版升到 10 用户版,每月多付 150 元,当天就生效,新员工能立刻用。
4.4 用 SaaS 的避坑指南:这 3 个错别犯
坑 1:“觉得 SaaS 不安全,不敢用”—— 选有资质的服务商,比自己存更安全
很多企业担心 “数据存在 SaaS 平台上,会被泄露”,其实正规的 SaaS 服务商比企业自己更懂安全。比如钉钉的客户数据,存储在阿里云的机房,有加密、备份、权限控制,而且通过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简称 “等保三级”),安全性比企业自己存电脑里(容易被偷、被病毒攻击)高得多。
正确的做法是:选有合规资质的服务商(比如有等保三级、ISO27001 认证),而且签服务协议时,明确 “数据归属权”(数据是企业的,服务商不能滥用)。
坑 2:“选功能多的,用不上也没关系”—— 按需选功能,别为没用的付费
很多 SaaS 产品有 “豪华版”“旗舰版”,功能很多,但企业用不上。比如某公司选了 Salesforce 的旗舰版(每年 10 万),但只用到了 “客户管理” 和 “跟进日志” 两个功能,其他功能(比如 “全球客户分析”“多语言支持”)完全没用,白花了钱。
正确的做法是:先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功能(比如 CRM 只需要 “客户管理、跟进日志、报表”),选包含这些功能的基础版,够用就行,以后需要再升级。
坑 3:“不做数据备份,丢了怪服务商”—— 自己也要导出备份,双重保险
虽然 SaaS 服务商会备份数据,但企业自己也要定期导出数据(比如每月导出一次 Excel),做双重保险。比如某公司用 SaaS CRM,服务商的服务器出故障,数据恢复需要 1 天,幸好他们自己导出了备份,当天用备份数据继续工作,没影响业务。
第五章:一张表分清 IaaS/PaaS/SaaS,企业该怎么选?
讲完了三者的概念和实操,很多人还是会问:“我的企业该选哪个?” 其实没有 “最好”,只有 “最适合”。我用一张表,把三者的核心区别列出来,再给不同企业的选型建议:
5.1 IaaS/PaaS/SaaS 核心区别对比表
| 对比维度 |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 PaaS(平台即服务) | SaaS(软件即服务) |
|---|---|---|---|
| 核心提供物 | 计算、存储、网络(硬件基础设施) | 开发环境、中间件、运维工具(开发平台) | 现成软件(比如 CRM、OA、视频会议) |
| 用户需要做的 | 装操作系统、搭应用环境、部署软件 | 写代码、测试、部署应用(不用搭环境) | 注册账号、导入数据、直接用软件 |
| 维护责任 | 服务商:维护硬件、机房;用户:维护系统和软件 | 服务商:维护硬件、环境、中间件;用户:维护代码 | 服务商:全维护(硬件、软件、数据);用户:只用 |
| 操作难度 | 中等(需要懂服务器操作) | 较高(需要懂开发) | 极低(像用微信一样简单) |
| 成本 | 中等(按配置付费,每月几十到几千元) | 较高(按资源和用户数付费,每月几百到几万元) | 低(按用户数付费,每月几十到几千元) |
| 典型产品 | 阿里云 ECS、腾讯云 CVM、AWS EC2 | 阿里云 EDAS、腾讯云 TSF、Heroku | 钉钉、企业微信、Salesforce、Zoom |
| 适合场景 | 搭建官网、部署自定义软件 | 开发 APP 后台、定制化系统 | 办公协作、客户管理、财务记账 |
5.2 不同企业的选型建议:按 “规模 + 需求” 分
1. 初创企业(5-20 人,无开发团队):优先选 SaaS,少花钱多办事
初创企业的核心需求是 “快速启动业务,控制成本”,而且大多没有开发团队,SaaS 是最佳选择:
- 用钉钉 / 企业微信做 OA(考勤、审批、沟通),每月几百元;
- 用 SaaS 型 CRM 做客户管理(比如钉钉客户管理),每月几百元;
- 用 Zoom 做视频会议,每月几十元;
- 不用买服务器,不用雇运维,一年下来,IT 成本只有几千元。
比如某初创的外贸公司,20 人团队,用钉钉(OA)+ 钉钉客户管理(CRM)+ Zoom(视频会议),一年 IT 成本才 5000 元,比传统模式省了 12 万以上。
2. 中小企业(20-100 人,有 1-3 人开发团队):SaaS+PaaS 结合,灵活又高效
中小企业有一定的开发需求(比如要做自己的 APP 或后台系统),但开发团队不大,适合 “SaaS+PaaS” 结合:
- 通用软件用 SaaS:OA 用钉钉,财务用用友畅捷通;
- 定制化需求用 PaaS:开发 APP 后台,用阿里云 EDAS(不用自己搭环境,节省开发时间);
- 不用自己买 IaaS 服务器(PaaS 已经包含 IaaS 的功能),开发团队专注写代码。
比如某中型电商公司,50 人团队,有 2 个开发,用钉钉(OA)+ 用友畅捷通(财务)+ 阿里云 EDAS(开发电商 APP 后台),一年 IT 成本 5 万元,比传统模式省了 20 万。
3. 大型企业(100 人以上,有专业开发和运维团队):IaaS+PaaS+SaaS 混合,兼顾定制和效率
大型企业有复杂的需求(比如要做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安全要求高),而且有专业的技术团队,适合 “混合模式”:
- 核心系统用 IaaS:比如金融企业的交易系统,需要高度定制,用阿里云 ECS 部署,自己控制系统和数据;
- 开发需求用 PaaS:开发非核心系统(比如员工培训系统),用腾讯云 TSF,节省开发时间;
- 通用软件用 SaaS:OA 用企业微信,视频会议用 Zoom,不用自己开发。
比如某大型银行,1000 人团队,有 50 人技术团队,用阿里云 ECS 部署交易系统(IaaS)+ 腾讯云 TSF 开发员工培训系统(PaaS)+ 企业微信(OA,SaaS),兼顾了核心系统的安全性和非核心系统的效率。
4. 传统企业(无开发团队,有定制化需求):先 SaaS 试用,再考虑 PaaS/IaaS
传统企业(比如制造业、零售业)大多没有开发团队,但可能有定制化需求(比如要对接自己的 ERP 系统),可以按 “三步走”:
- 第一步:先用 SaaS 试用,比如用钉钉客户管理做客户管理,看是否满足需求;
- 第二步:如果 SaaS 的功能不够(比如不能对接 ERP),找 SaaS 服务商定制(很多 SaaS 支持定制开发,比如钉钉可以对接企业的 ERP 系统);
- 第三步:如果定制也满足不了(比如需要做非常复杂的系统),再考虑 PaaS(找外包团队在 PaaS 上开发),不用直接上 IaaS(成本太高)。
比如某制造企业,100 人团队,先用钉钉客户管理,发现不能对接自己的 ERP,找钉钉服务商做了定制对接(花了 2 万元),满足了需求,不用自己开发。
5.3 企业选型的 3 个核心原则:别跟风,看自己
原则 1:“需求第一,技术第二”—— 先想清楚要做什么,再选服务
很多企业选型时,先看 “别人用什么”(比如看到同行用 IaaS,自己也用),却没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正确的做法是:先列清楚 “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 “要搭建官网”“要开发 APP”“要做客户管理”),再根据需求选服务 —— 搭建官网用 IaaS,开发 APP 用 PaaS,客户管理用 SaaS。
原则 2:“从小处着手,逐步升级”—— 别一步到位,先试用再付费
很多企业担心 “选小了不够用”,一开始就选高配置的 IaaS、豪华版的 PaaS/SaaS,结果浪费钱。正确的做法是:先选基础版试用(比如 IaaS 选 1 核 2G,SaaS 选 5 用户版),用 1-2 个月,看是否满足需求,不够再升级 —— 云服务的弹性优势,就是让你不用一步到位。
原则 3:“成本可控,风险最低”—— 别为了 “先进” 而付出高代价
有些企业觉得 “PaaS/IaaS 更先进”,明明用 SaaS 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用 PaaS 开发,结果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比如某公司想做一个简单的员工打卡系统,不用钉钉(SaaS,每月几百元),非要用 PaaS 开发,花了 5 万元,开发了 2 个月,还不如钉钉好用。正确的做法是:能用水解决的,别用酒 —— 优先选成本低、风险小的方案。
第六章:企业用云服务的常见误区和避坑指南
很多企业在使用 IaaS/PaaS/SaaS 时,会踩一些 “低级坑”,导致成本超支、服务中断、数据丢失。我总结了 5 个最常见的误区,以及对应的避坑指南,帮你少走弯路:
6.1 误区 1:“云服务越贵越好,贵的就是安全的”—— 安全看资质,不是看价格
很多企业觉得 “贵的云服务更安全”,比如选 IaaS 时,盲目选 “企业级高防服务器”(每月几千元),其实如果企业的业务没那么多攻击(比如官网每天只有几百访问),选普通的云服务器(每月几十元)+ 基础安全防护(比如阿里云的 “安全组”),就足够安全。
避坑指南:
- 选云服务时,先看 “安全资质”(比如等保三级、ISO27001),不是看价格;
- 普通企业用基础安全功能就行(比如 IaaS 的安全组、SaaS 的权限控制),不用选高价的 “高级安全服务”;
- 定期做安全检查(比如 IaaS 看端口是否开放过多,SaaS 看员工权限是否合理)。
6.2 误区 2:“用了云服务,就不用管数据了”—— 自己也要备份,双重保险
很多企业觉得 “服务商负责备份数据,自己不用管”,结果服务商的服务器出故障,数据恢复需要时间,影响业务。比如某公司用 SaaS CRM,服务商的服务器崩了,数据恢复需要 1 天,而公司自己没备份,当天没法跟进客户,丢了 2 个订单。
避坑指南:
- IaaS:每周手动备份一次数据(比如把官网文件下载到本地),用阿里云的 “OSS” 存备份;
- PaaS:每天自动备份代码和数据库(用 PaaS 的备份功能),同时下载一份到本地;
- SaaS:每月导出一次数据(比如 Excel 格式),存在公司的电脑或移动硬盘里;
- 备份后,定期测试恢复(比如把备份数据导入测试环境,看是否能用)。
6.3 误区 3:“云服务的资源用多少算多少,不用规划”—— 提前规划,避免超支
很多企业用 IaaS/PaaS 时,不规划资源用量,结果月底账单超支。比如某公司用阿里云 ECS,选了 “4 核 8G” 的配置,结果每月只用了 10% 的资源,却付了全价;还有的公司用 PaaS 时,创建了很多中间件实例(比如 MySQL、Redis),却长期不用,白白花钱。
避坑指南:
- 用 IaaS 前,估算资源需求(比如官网每天几百访问,选 1 核 2G 足够),先用 1 个月,看实际用量,再调整配置;
- 用 PaaS 时,定期清理无用的中间件实例(比如 3 个月没用到的 MySQL 实例,删掉);
- 开启 “资源监控”(比如阿里云的 “云监控”),设置用量告警(比如 CPU 使用率超 80% 时提醒),避免资源浪费或不足。
6.4 误区 4:“把所有数据都放云服务上,不考虑合规”—— 敏感数据要本地化,符合行业规定
有些行业的敏感数据(比如医疗行业的患者病历、金融行业的交易数据),不能全部放在云服务上,需要本地化存储(存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比如某医院把患者的病历全存在 SaaS 平台上,被监管部门处罚,因为不符合《医疗数据安全指南》(要求敏感医疗数据必须本地化存储)。
避坑指南:
- 先了解行业的合规要求(比如医疗看《医疗数据安全指南》,金融看《金融数据安全标准》);
- 敏感数据(比如病历、交易记录)存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可以用 IaaS 部署本地服务器),非敏感数据(比如员工考勤)存在 SaaS 上;
- 选云服务商时,确认服务商的合规性(比如医疗行业选通过 “医疗行业合规认证” 的服务商)。
6.5 误区 5:“用了 SaaS,就不用培训员工了”—— 简单也要教,避免操作失误
很多企业觉得 SaaS 很简单,不用培训员工,结果员工操作失误,导致数据丢失或流程混乱。比如某公司用 SaaS CRM,员工不知道 “删除客户后不能恢复”,误删了 100 个客户数据,而且没备份,只能重新录入,浪费了 1 周时间。
避坑指南:
- 上线 SaaS 后,组织 1 次简单的培训(1 小时足够),讲核心操作(比如怎么新增客户、怎么备份数据、怎么恢复删除的数据);
- 写一份 “操作手册”(比如 Word 文档,带截图),发给员工,方便随时查看;
- 设一个 “管理员”(比如行政或部门经理),员工有操作问题,随时咨询管理员。
第七章:结语:云服务不是 “选择题”,而是 “适配题”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IaaS、PaaS、SaaS 不是 “非此即彼” 的选择题,而是 “根据企业需求适配” 的工具。就像你不会用 “手术刀” 切菜,也不会用 “菜刀” 做手术 —— 不同的工具,适合不同的场景。
对于初创企业,SaaS 是 “雪中送炭”,帮你用最少的钱,快速用上需要的软件;对于有开发团队的企业,PaaS 是 “如虎添翼”,帮你节省开发时间,少踩环境坑;对于大型企业,IaaS 是 “定海神针”,帮你实现核心系统的高度定制,控制数据安全。
最后给大家一个建议:不要盲目跟风 “先进技术”,也不要害怕 “云服务不安全”。先从一个小场景开始(比如用 SaaS 做 OA,用 IaaS 搭官网),尝试 1-2 个月,感受云服务的便利和成本优势。当你发现 “不用自己买服务器、不用雇运维、不用开发软件,也能把事做好” 时,你就懂了云服务的真正价值 —— 它不是让企业 “拥有 IT 资源”,而是让企业 “用好 IT 资源”,把更多的时间和钱,花在核心业务上。
毕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有多少服务器”,而是 “用这些服务器,能做多少事”。
113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