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ID主从
GTID概念介绍
GTID即全局事务ID (global transaction identifier), 其保证为每一个在主上提交的事务在复制集群中可以生成一个唯一的ID。GTID最初由google实现,官方MySQL在5.6才加入该功能。mysql主从结构在一主一从情况下对于GTID来说就没有优势了,而对于2台主以上的结构优势异常明显,可以在数据不丢失的情况下切换新主。使用GTID需要注意: 在构建主从复制之前,在一台将成为主的实例上进行一些操作(如数据清理等),通过GTID复制,这些在主从成立之前的操作也会被复制到从服务器上,引起复制失败。也就是说通过GTID复制都是从最先开始的事务日志开始,即使这些操作在复制之前执行。比如在server1上执行一些drop、delete的清理操作,接着在server2上执行change的操作,会使得server2也进行server1的清理操作。
GTID实际上是由UUID+TID (即transactionId)组成的。其中UUID(即server_uuid) 产生于auto.conf文件(cat /data/mysql/data/auto.cnf),是一个MySQL实例的唯一标识。TID代表了该实例上已经提交的事务数量,并且随着事务提交单调递增,所以GTID能够保证每个MySQL实例事务的执行(不会重复执行同一个事务,并且会补全没有执行的事务)。GTID在一组复制中,全局唯一。 下面是一个GTID的具体形式 :
查看uuid
mysql> show master status;
+-----------+----------+--------------+------------------+-------------------------------------------+
| File | Position | Binlog_Do_DB | Binlog_Ignore_DB | Executed_Gtid_Set |
+-----------+----------+--------------+------------------+-------------------------------------------+
| on.000003 | 187 | | | 7286f791-125d-11e9-9a9c-0050568843f8:1-362|
+-----------+----------+--------------+------------------+-------------------------------------------+
1 row in set (0.00 sec)
GTID:7286f791-125d-11e9-9a9c-0050568843f8:1-362
UUID:7286f791-125d-11e9-9a9c-0050568843f8
transactionId:1-362
在整个复制架构中GTID 是不变化的,即使在多个连环主从中也不会变。
例如:ServerA --->ServerB ---->ServerC
GTID从在ServerA ,ServerB,ServerC 中都是一样的。
了解了GTID的格式,通过UUID可以知道这个事务在哪个实例上提交的。通过GTID可以极方便的进行复制结构上的故障转移,新主设置,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下面这个图所展现出来的问题。
如图, Server1(Master)崩溃,根据从上show slave status获得Master_log_File/Read_Master_Log_Pos的值,Server2(Slave)已经跟上了主,Server3(Slave)没有跟上主。这时要是把Server2提升为主,Server3变成Server2的从。这时在Server3上执行change的时候需要做一些计算。
这个问题在5.6的GTID出现后,就显得非常的简单。由于同一事务的GTID在所有节点上的值一致,那么根据Server3当前停止点的GTID就能定位到Server2上的GTID。甚至由于MASTER_AUTO_POSITION功能的出现,我们都不需要知道GTID的具体值,直接使用CHANGE MASTER TO MASTER_HOST=’xxx’, MASTER_AUTO_POSITION命令就可以直接完成failover的工作。
== GTID和Binlog的关系 ==
-
GTID在binlog中的结构
GTID event 结构
-
Previous_gtid_log_event
Previous_gtid_log_event 在每个binlog 头部都会有每次binlog rotate的时候存储在binlog头部Previous-GTIDs在binlog中只会存储在这台机器上执行过的所有binlog,不包括手动设置gtid_purged值。换句话说,如果你手动set global gtid_purged=xx; 那么xx是不会记录在Previous_gtid_log_event中的。 -
GTID和Binlog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对应的呢? 如何才能找到GTID=? 对应的binlog文件呢?
假设有4个binlog: bin.001,bin.002,bin.003,bin.004
bin.001 : Previous-GTIDs=empty; binlog_event有: 1-40
bin.002 : Previous-GTIDs=1-40; binlog_event有: 41-80
bin.003 : Previous-GTIDs=1-80; binlog_event有: 81-120
bin.004 : Previous-GTIDs=1-120; binlog_event有: 121-160
假设现在我们要找GTID=$A,那么MySQL的扫描顺序为: -
从最后一个binlog开始扫描(即: bin.004)
-
bin.004的Previous-GTIDs=1-120,如果$A=140 > Previous-GTIDs,那么肯定在bin.004中
-
bin.004的Previous-GTIDs=1-120,如果$A=88 包含在Previous-GTIDs中,那么继续对比上一个binlog文件 bin.003,然后再循环前面2个步骤,直到找到为止.
== GTID 重要参数的持久化 ===
-
GTID相关参数
== 开启GTID的必备条件 ==
gtid_mode=on (必选)
enforce-gtid-consistency=1 (必选)
log_bin=mysql-bin (可选) #高可用切换,最好开启该功能
log-slave-updates=1 (可选) #高可用切换,最好打开该功能
4.2 GTID工作原理
从服务器连接到主服务器之后,把自己执行过的GTID (Executed_Gtid_Set: 即已经执行的事务编码) 、获取到的GTID (Retrieved_Gtid_Set: 即从库已经接收到主库的事务编号) 发给主服务器,主服务器把从服务器缺少的GTID及对应的transactions发过去补全即可。当主服务器挂掉的时候,找出同步最成功的那台从服务器,直接把它提升为主即可。如果硬要指定某一台不是最新的从服务器提升为主, 先change到同步最成功的那台从服务器, 等把GTID全部补全了,就可以把它提升为主了。
GTID是MySQL 5.6的新特性,可简化MySQL的主从切换以及Failover。GTID用于在binlog中唯一标识一个事务。当事务提交时,MySQL Server在写binlog的时候,会先写一个特殊的Binlog Event,类型为GTID_Event,指定下一个事务的GTID,然后再写事务的Binlog。主从同步时GTID_Event和事务的Binlog都会传递到从库,从库在执行的时候也是用同样的GTID写binlog,这样主从同步以后,就可通过GTID确定从库同步到的位置了。也就是说,无论是级联情况,还是一主多从情况,都可以通过GTID自动找点儿,而无需像之前那样通过File_name和File_position找点儿了。
简而言之,GTID的工作流程为:
-
master更新数据时,会在事务前产生GTID,一同记录到binlog日志中。
-
slave端的i/o 线程将变更的binlog,写入到本地的relay log中。
-
sql线程从relay log中获取GTID,然后对比slave端的binlog是否有记录。
-
如果有记录,说明该GTID的事务已经执行,slave会忽略。
-
如果没有记录,slave就会从relay log中执行该GTID的事务,并记录到binlog。
-
在解析过程中会判断是否有主键,如果没有就用二级索引,如果没有就用全部扫描。
4.3 GTID主从配置
环境说明:
主库配置。vi /etc/my.cnf,添加以下配置,重启mysql。
log-bin=mysql_bin
server-id=10
gtid_mode=on
enforce-gtid-consistency=true
log-slave-updates=on
从库配置。vi /etc/my.cnf, 添加以下配置,重启mysql。
server-id=20
relay-log=myrelay
gtid_mode=on
enforce-gtid-consistency=true
log-slave-updates=on
read_only=on
master-info-repository=TABLE
relay-log-info-repository=TABLE
主库授权复制用户。
set global validate_password_policy=0;
set global validate_password_length=1;
grant replication slave on *.* to 'repl'@'%' identified by 'repl123!';
从库设置要同步的主库信息,并开启同步。
change master to master_host='主库IP', \
master_port=3306,master_user='repl',master_password='repl123!', \
master_auto_position=1;
start slave;
show slave status\G;
配置完之后,通过查看slave的状态,可以看是否配置成功。同时可以在主库进行一些操作,提交一些事务(insert,update),之后数据就会自动同步到从库。
1. lamp简介
linux+Apache+Mysql/MariaDB+Php/
lamp
lnpm
lamt
lnmt
lanpm
lanmt
有了前面学习的知识的铺垫,今天可以来学习下第一个常用的web架构了。
所谓lamp,其实就是由Linux+Apache+Mysql/MariaDB+Php/Perl/Python的一组动态网站或者服务器的开源软件,除Linux外其它各部件本身都是各自独立的程序,但是因为经常被放在一起使用,拥有了越来越高的兼容度,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平台。
LAMP指的是Linux(操作系统)、Apache(HTTP服务器)、MySQL(也指MariaDB,数据库软件)和PHP(有时也是指Perl或Python)的第一个字母,一般用来建立web应用平台。
2. web服务器工作流程
在说lamp架构平台的搭建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CGI,什么是FastCGI,什么是……
web服务器的资源分为两种,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
-
静态资源就是指静态内容,客户端从服务器获得的资源的表现形式与原文件相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就是直接存储于文件系统中的资源
-
动态资源则通常是程序文件,需要在服务器执行之后,将执行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那么web服务器如何执行程序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呢?下面通过一张图来说明一下web服务器如何处理客户端的请求
如上图所示
阶段①显示的是httpd服务器(即apache)和php服务器通过FastCGI协议进行通信,且php作为独立的服务进程运行
阶段②显示的是php程序和mysql数据库间通过mysql协议进行通信。php与mysql本没有什么联系,但是由Php语言写成的程序可以与mysql进行数据交互。同理perl和python写的程序也可以与mysql数据库进行交互
2.1 cgi与fastcgi
上图阶段①中提到了FastCGI,下面我们来了解下CGI与FastCGI。
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CGI是外部应用程序(CGI程序)与WEB服务器之间的接口标准,是在CGI程序和Web服务器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CGI规范允许Web服务器执行外部程序,并将它们的输出发送给Web浏览器,CGI将web的一组简单的静态超媒体文档变成一个完整的新的交互式媒体。
FastCGI(Fast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是CGI的改良版,CGI是通过启用一个解释器进程来处理每个请求,耗时且耗资源,而FastCGI则是通过master-worker形式来处理每个请求,即启动一个master主进程,然后根据配置启动几个worker进程,当请求进来时,master会从worker进程中选择一个去处理请求,这样就避免了重复的生成和杀死进程带来的频繁cpu上下文切换而导致耗时
什么是HTTP协议
一.http协议的定义: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通过浏览器和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进行超文本(文本、图片、视频等)传输的规定。也就是说,http协议规定了超文本传输所要遵守的规则。
二.HTTP协议的特点:
1.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
就是说每次HTTP请求都是独立的,任何两个请求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并不是完全这样的,引入了Cookie和Session机制来关联请求。
2.多次HTTP请求
在客户端请求网页时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一次请求就能成功的,服务端首先是响应HTML页面,然后浏览器收到响应之后发现HTML页面还引用了其他的资源,例如,CSS,JS文件,图片等等,还会自动发送HTTP请求这些需要的资源。现在的HTTP版本支持管道机制,可以同时请求和响应多个请求,大大提高了效率。
3.基于TCP协议
HTTP协议目的是规定客户端和服务端数据传输的格式和数据交互行为,并不负责数据传输的细节。底层是基于TCP实现的。现在使用的版本当中是默认持久连接的,也就是多次HTTP请求使用一个TCP连接。
三、HTTP报文
1.请求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