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分区
-
磁盘分区
-
分区表:MBR、GPT
-
-
格式化:与Windows大差不差
-
CentOS6之前:EXT4
-
CentOS7之后:XFS
-
-
分区设备文件名
PS:Linux一切皆文件,严格区分大小写
-
/dev/hda1 (hd:IDE接口)(a:第一块硬盘)(1:第一个分区)
-
/dev/sda1 (sd:SATA接口、SCSI、USB)
-
/dev/nvme0n1p1 (nvme:接口)(0:第一个模块)(n1:第一块硬盘)(p1:第一个分区)
-
PS:/dev/sdb7:第二块SATA接口硬盘的第3个逻辑分区
-
主分区:1~3
-
扩展分区:4
-
逻辑分区:5开始(无论主分区是否有3个)
-
-
-
分配挂载点 (已建立的空目录作为挂载点)
-
挂载(mount):把分区设备文件名和空目录(挂载点)连接起来的过程
-
挂载点:
-
必建分区:
-
/(根目录):最高一级目录,必备系统目录
推荐:预留足够大小,单独建立数据分区
-
swap(交换分区):虚拟内存 推荐:内存2倍
-
/boot/(启动分区):系统启动相关文件 推荐512MB
-
-
推荐分区:(数据分区:视具体情况而定)
-
/www/
-
/mysql/
-
/home/
-
……
-
-
-
PS:分了磁盘空间的目录在系统中隶属"/"目录之下,存数据时与"/"分区无关
-
二、Linux系统安装
-
新建CentOS虚拟机,选择CentOS7.6镜像,开启虚拟机
-
选择第一项Install CentOS 7,回车
-
选择安装语言
-
“软件选择”中选GNOME桌面(推荐最小安装)
-
“安装位置”中设置分区,选择 “我要配置分区”——“完成”
-
下拉栏中选择“标准分区”,点击+,选择挂载点及分配空间,完成
-
/boot为启动分区,须设置为sda1
-
swap实际上是文件系统而非挂载点,不可写成/swap
-
第4个建立的分区为逻辑分区,必须设置为sda5(sda4为扩展分区)
-
-
关闭Kdump:给红帽发报错信息,占资源且未必安全
-
关闭SELinux:增强安全组件,牛逼,但很难,开着会使后续实验失效
-
开始安装
-
设置root密码(简单密码点完成两次),安好后重启,安装完成
三、远程登录工具
-
PS:相关命令
-
快捷键:Ctrl+Alt+F1进图形界面,Ctrl+Alt+F2~F6进命令行界面
-
网卡配置文件:/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ns33
-
进入vim后退出: :q 若已进行编辑且不想保存:Esc + :q!
-
退出当前登录状态:exit
-
删除根目录:rm -rf / (Linux提示)
-
-
虚拟机网络配置
-
Linux网络配置
PS:vim网卡配置文件(暂时不用)
-
nmtui:图形化网络配置命令
-
网卡配置文件名:
-
CentOS 6.x之前:eth0
-
CentOS 7.x之后:ens33
-
-
Ethernet:以太网,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络
-
配置网卡
-
选择编辑网络设置
-
选择ens33
-
仅修改IPv4内容(ens33禁止修改)
-
IP地址须写/24掩码形式
-
-
-
-
重启网络服务(只要修改配置文件,均需重启才能生效)
-
systemctl start|stop|restart network(RPM包安装服务,以此命令管理)
-
查询ip:
-
ifconfig(最小化安装无此命令,须单独安装)
-
ip address show
-
-
-
关闭防火墙
-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关闭)
-
systemctl enable|disable firewalld(关闭自启动)
-
PS:开机自启动目录:/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
-
-
-
远程连接(Xshell)
新建连接——起名称——主机处输入ip——用户身份验证中输入账户和密码
文件传输(Xshell自带):
-
rz:上传到当前目录(仅适合小文件)
-
sz + 文件:下载
远程连接速度过慢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8f8f8"><span style="color:#3300aa">vim</span> /etc/ssh/sshd_config UseDNS no <span style="color:#aa5500">#取消注释,将yes改为no,之后重启sshd服务</span></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