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必知:提示词、MoE、RLHF… 这些核心概念你吃透了吗?

在大模型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一系列专业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是理解和运用大模型的关键。提示词、MoE(混合专家模型)、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等核心概念,如同大模型世界的 “密码”,掌握它们才能真正驾驭大模型的强大能力。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核心概念,带你吃透其内涵与应用。

请添加图片描述

一、 预训练:从“婴儿”到“语言学徒”

大模型的训练就像教一个婴儿从零开始学习语言。预训练(Pre-training) 是第一步,先让模型掌握语言的“基本功”。通过阅读海量文本语料,模型逐渐从只会咿呀学语的“婴儿”,成长为懂语言规律的“语言学徒”。

1、海量数据收集

模型需要“吞下万卷书”。训练语料来自互联网网页、学术论文、代码库、书籍、对话记录等多种公开文本。这些原始数据在使用前都会经过严格的清洗过滤,剔除广告垃圾、乱码噪音以及不适合训练的低质内容,并进行去重和脱敏处理。确保喂给模型的是高质量、多样性且安全的语料,对大模型的性能至关重要。

2、分词(Tokenization)

模型无法直接“阅读”人类文字,而是先将句子拆解成最小单元 Token(令牌)。例如“今天很热”可能被拆成 “今”“天”“很”“热”,每个字或常见组合就是一个 Token。相比单纯的字符或单词划分,Token 更贴近模型对语言片段的理解粒度。通过分词,文本被转换成 Token 序列供模型处理。

3、Transformer 架构

预训练模型的核心是一种称为 Transformer 的神经网络,它基于自注意力机制来高效建模语言。自注意力允许模型在处理一句话时,同时关注句子中任意两个词之间的关系。举个例子,“苹果”这个词在“吃苹果”和“苹果手机”两种语境下意思截然不同,Transformer 可以通过动态分配注意力权重,自动学习不同上下文中词语的含义。在大量语料上训练时,模型通过预测下一个词的任务反复练习,逐步摸索出语言结构与语法规律,最终形成一个基座模型(Base Model)。这个基座模型就像是“半成品”的语言大脑——掌握了语言的基本理解和生成能力,但还没有学会如何针对具体任务给出最佳回答。

换句话说,预训练让模型从语言零基础成长为“懂词汇语法、知晓常识”的学徒,但此时的模型离真正好用还相差甚远,需要进一步打磨。

二、后训练:从“半成品”到“智能助手”

基座模型虽然懂语言,却并不会自动成为合格的“答题能手”。后训练(Post-Training) 就像给模型进行“职业培训”,通过人类提供的示范和反馈,教会模型如何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用户需求。经过这一步,大模型才从通用的语言模型进化为贴心的智能助手。

1、监督微调(SFT)

首先是监督微调(Supervised Fine-Tuning,SFT),这一步相当于给模型布置“家庭作业”。通过精心数据标注,研究者准备了一批高质量的问答对或对话示例,供模型反复学习。例如问:“什么是黑洞?” 人类标注者提供参考答案。再如让模型模仿多轮对话、人机问答的格式等。有了这些“标准答案”示范,模型便可以在基座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调整内部参数来更准确地输出期望结果。简单说,SFT 让模型学会“照葫芦画瓢”——看到某类提问该如何作答。这一步过后,模型已经能够在多数场景下给出合乎要求的回应了。

2、强化学习人类反馈(RLHF)

有了监督微调,模型基本上能模仿标准答案回答问题,但离真正令人大呼惊艳还有距离。接下来登场的是 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Human Feedback,强化学习人类反馈),它让模型通过试错和奖励机制变得更“讨人喜欢”。这个过程类似反复修改作文直到拿到高分:

首先,引入一个奖励模型(RM)。研究者让模型针对同一问题生成多种不同回答,然后由人类评审对这些回答质量打分,比如“这回答很幽默”或“这个答案不够准确”。这样收集到大量带有优劣评价的回答数据。

奖励模型被训练成可以根据回答给出一个评分,模拟人类偏好。接下来使用强化学习(RL)算法(如 OpenAI 用的 PPO 策略优化),让模型反复尝试改进自己的回答以获得更高的“人类偏好”评分。简而言之,RLHF通过引入人类偏好反馈的奖励信号,直接优化语言模型的行为,使其输出逐步对齐人类期望的复杂价值观。举例来说,幽默这种概念很难用明确规则定义,但人类知道什么是好笑。通过 RLHF,模型可以根据人类反馈学会讲笑话时什么更好玩、回答问题时怎样措辞更恰当。

经过 RLHF 训练,大模型慢慢明白了回答不仅要正确,还要有用、谦逊且无害——既不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也尽量避免生硬无趣。这就像指导学生从会做题到会“妙答”,最大程度发挥语言艺术和知识储备,输出让用户满意的答案。

3、混合专家模型(MoE)与稀疏化加速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升模型能力的同时,模型规模和计算成本也在飞速攀升。为了解决大参数量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效率问题,研究者提出了混合专家(Mixture of Experts,MoE) 等架构。可以把 MoE 想象成由多位“智囊专家”组成的团队:每个专家网络擅长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或任务,一个路由器模块根据输入内容选择少数几个相关专家参与计算。这样一来,每次仅激活部分专家而非整个网络,即实现了稀疏计算。MoE 模型的总参数量可以非常庞大,但由于单次仅用到一部分参数,计算开销并不会随参数量线性增长。实践表明,在相同算力下,使用稀疏 MoE 层的模型往往比传统“密集”模型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某研究中,一个含 8 个专家、总参数约470亿的 MoE 语言模型,其推理速度远超同等规模的密集模型,却在基准测试上表现优于参数多出三分之一的对手。

通过 MoE 架构,大模型实现了某种“分工协作”:专家一专多能,需要时各司其职,没用到的知识则让对应参数“休息”,从而节省大量计算资源。这样的稀疏模型在保持甚至提升模型容量的同时,大大降低预训练计算成本并加快了推理速度。

经过监督微调、RLHF,再结合先进架构的优化,我们终于炼成了一款强大且高效的大模型。它不仅掌握了人类语言的精妙之处,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让训练完成的模型真正学以致用。

三、提示词与外部记忆:让模型“学以致用”

大模型训练完成后,如何投入实际应用并与用户互动?这里有几个关键技术让模型能够更精准地发挥所学,它们相当于模型的大脑接口或外挂工具,帮助模型更聪明地回答 实时 的问题。

1、提示词(Prompt):对话的开关

Prompt(提示词)就是人与模型对话的指令或问题,是唤起模型生成内容的“开关”。当你输入一句提示,比如“讲一个冷笑话”,模型会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和语言能力来生成回应。经过微调的模型已经学会对不同提示给出合适风格的回答。但如何提示,对结果质量有显著影响。这衍生出一门技巧叫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即通过精心设计和优化输入提示来引导模型输出更准确、有用、符合需求的内容。好的提示词就像一把钥匙,能精确激发模型相关的知识和推理,让它给出切中要害的答案。相反,如果提示不清或歧义,模型可能会误解你的意图。

提示工程实际上是利用大模型“懂语言”的特性:通过措辞、语气、上下文的巧妙设置,引导模型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挥。随着实践,人们发现一些简单策略往往有效,比如在复杂问题前附加一句“让我们一步步思考”,模型就倾向于输出详细的推理过程,从而得到更可靠的结论。未来,我们与 AI 打交道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如何提问上。

2、检索增强生成(RAG):现查现用

再强大的模型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它所掌握的知识止步于训练数据,而且可能随着时间失效。当我们问一些超出模型知识范围的问题时,就需要给模型补充“外部记忆”。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就是为此设计的技术。RAG 在模型回答前,先从外部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然后把检索结果和提示一起喂给模型参考。这样模型等于有了一个连通外界的“查询库”,可以引用其中的权威知识来作答。

举个例子,如果你问“202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谁?”,单靠模型自身可能回答不准或编造一个。但 RAG 会让模型去查询最新的得奖名单,再据此生成答案。这保证了回答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又比如,在企业应用中,可以让模型连接公司的知识库或数据库,当被问到具体业务数据时现查现答。通过 RAG,我们可以既享受大模型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避免了它知识截止和张冠李戴的问题——因为模型会优先依据真实资料来回答,而不是凭记忆“胡诌”。

3、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逐步推理

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大模型还可以模拟人类一步步思考的过程来提高可靠性。这被称为思维链(Chain-of-Thought, CoT)技术。本质上,思维链是鼓励模型在给出最终答案前,先生成一系列中间推理步骤,就像人在草稿纸上演算再得出结论一样。【提示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在提示中明确要求模型“逐条列出思考过程”,或提供示范让模型学会这种回答风格。

例如,用户问:“如何规划一次欧洲自助旅行?” 如果直接回答,模型可能顾此失彼、遗漏要点。而采用思维链提示后,模型可能会先输出:1)确定预算,2)选择目的地国家,3)查询签证要求,4)制定路线行程,5)预订机票和住宿……如此逐步分解问题。在列出步骤的过程中,模型相当于对问题作了结构化分析,最后再综合这些步骤给出完整方案。研究表明,让模型显式写出这些中间推理过程,能够显著提升其解决复杂推理任务的能力。思维链的优势在于:过程透明——我们可以看到模型是如何推理的;同时模型自己也不易遗漏或跳过关键步骤,从而减少荒谬错误的发生。

结合提示工程、RAG、思维链等方法,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大模型的潜能,让它在不同场景下都给出精准、连贯且有依据的回答。“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技术就是让大模型把学到的本领切实用在解决问题上的利器。

四、评估与优化:让模型更稳、更靠谱”

训练好的模型并非立即完美无缺。在部署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试”和“体检”,评估性能并持续优化,确保模型稳定可靠。

“1、学问”和“智商”

评估指标方面,大模型常用以下几类指标来测试其“学问”和“智商”:

困惑度(Perplexity):衡量模型对语言的预测能力。通俗理解,困惑度表示模型有多“迷惑”,数值越低表示模型对文本的预测越准确zhuanlan.zhihu.com。预训练时会跟踪困惑度下降情况,以判断模型对语料掌握程度。

基准测试(Benchmarks):就像参加标准化考试一样,用一系列公开基准数据集来检验模型在各类任务上的表现ibm.com。这些基准涵盖了从阅读理解、常识问答、数学推理到代码生成等各方面。例如英文领域有 MMLU、大型真理问答(TruthfulQA)、GSM8K 数学等,中文有 C-EVAL 等。模型在这些权威测评上的成绩直观反映出其能力水平github.com。例如某开源中文13B参数模型就在中文 C-EVAL 和英文 MMLU 基准上取得了同等规模模型中的最佳成绩github.com。

鲁棒性(Robustness):考察模型对输入干扰的耐受性,即在拼写错误、语法不规范或恶意输入等情况下,模型是否仍能给出合理回答。这很重要,因为真实用户的提问可能五花八门,模型需要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而不至于“慌乱”。

2、伦理与安全评估

除了性能指标外,对大模型的伦理与安全评估同样是重中之重。一款模型再聪明,如果经常在内容上“翻车”,也无法放心投入使用。常见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

幻觉(Hallucination):指模型有时会无中生有,生成看似合理其实虚假的信息,就像“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例如它可能非常自信地给出不存在的历史事件细节或编造引文。这显然会误导用户,需要尽量避免。幻觉产生的原因一部分是模型为了看起来有回答而“硬编”,另一部分可能是训练数据中掺杂了错误信息。

偏见(Bias):模型可能继承训练语料中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如果大部分训练文本暗含性别、种族歧视倾向,模型回答也会不自觉地带上这些偏见。例如早期一些模型回答职业相关问题时,会倾向于把程序员描述为男性。这需要通过增加多样化、公平性的训练数据以及后期算法纠偏来缓解。

对齐(Alignment):这是指模型的行为与人类的价值观和意图保持一致。具体包括让模型的回答有用(真正解决用户问题)、诚实(不胡编乱造)、无害(不产生有攻击性或危险性的内容)。对齐是 AI 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实现对齐的方法除了在训练中融入价值观引导(如 RLHF 强调有益无害),还有设置内容过滤、强化人工审核等机制。目的就是确保模型输出符合伦理规范,不跑偏酿成“大祸”。

通过一系列评估,我们可以发现模型的短板并针对性改进。例如,发现模型在某知识领域表现不佳,可以追加该领域数据继续微调;若发现模型有某些有害言论倾向,就调整数据或算法加强约束。评估-优化是模型迭代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经过持续打磨,大模型才能变得又聪明又守规矩。

总结:大模型的成长路径

上面这些内容展示了一个大模型从训练到应用的完整成长路径。从底层技术到上层应用,可以分为“三步走”:

预训练:海量无标签文本喂养 → 分词编码 → Transformer 等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 得到一个掌握语言规律的基座模型(Base Model)。这一阶段相当于让模型读遍古今中外的书,学会语言的结构和含义,是大模型智能的基础。

后训练:基座模型加上一系列有监督的微调与强化学习 → 模型能够按照指令完成各种任务 → 产出对话模型 / 职能模型。这一阶段包括监督微调(SFT)让模型学会按标准回答,RLHF 让模型贴近人类偏好,模型从“半成品”打造成一个智能助手,可以聊天问答、代码创作等。

应用优化:结合提示工程、RAG 检索和思维链推理等技术 → 部署模型用于实际场景 → 持续评估优化。通过精心设计提示词引导模型、让模型联网查询新知识,以及在复杂任务中一步步推理,模型在应用中表现得更加精准自然。后续的指标评测和安全对齐措施,则确保模型输出可靠可信。

那么,如何系统的去学习大模型LLM?

作为一名从业五年的资深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我经常会收到一些评论和私信,我是小白,学习大模型该从哪里入手呢?我自学没有方向怎么办?这个地方我不会啊。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一定要继续看下去!这些问题啊,也不是三言两语啊就能讲明白的。

所以我综合了大模型的所有知识点,给大家带来一套全网最全最细的大模型零基础教程。在做这套教程之前呢,我就曾放空大脑,以一个大模型小白的角度去重新解析它,采用基础知识和实战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历时3个月,终于完成了这样的课程,让你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每一秒都在疯狂输出知识点。

由于篇幅有限,⚡️ 朋友们如果有需要全套 《2025全新制作的大模型全套资料》,扫码获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模型学习指南+路线汇总👈

我们这套大模型资料呢,会从基础篇、进阶篇和项目实战篇等三大方面来讲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①.基础篇👈

基础篇里面包括了Python快速入门、AI开发环境搭建及提示词工程,带你学习大模型核心原理、prompt使用技巧、Transformer架构和预训练、SFT、RLHF等一些基础概念,用最易懂的方式带你入门大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②.进阶篇👈

接下来是进阶篇,你将掌握RAG、Agent、Langchain、大模型微调和私有化部署,学习如何构建外挂知识库并和自己的企业相结合,学习如何使用langchain框架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基座模型并进行数据集的收集预处理以及具体的模型微调等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③.实战篇👈

实战篇会手把手带着大家练习企业级的落地项目(已脱敏),比如RAG医疗问答系统、Agent智能电商客服系统、数字人项目实战、教育行业智能助教等等,从而帮助大家更好的应对大模型时代的挑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④.福利篇👈

最后呢,会给大家一个小福利,课程视频中的所有素材,有搭建AI开发环境资料包,还有学习计划表,几十上百G素材、电子书和课件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素材,我这里几乎都有。我已经全部上传到优快云,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优快云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信我,这套大模型系统教程将会是全网最齐全 最易懂的小白专用课!!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