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内存模型(Java Memory Model, JMM)是 Java 程序执行过程中内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定义了 Java 程序中变量的访问规则和内存的分配方式。理解内存模型对于编写高效且安全的多线程程序至关重要。
1. 内存区域的分类
Java 内存可分为共享和不共享两种区域:
1.1 线程共享区域
- 堆:存放对象实例,几乎所有的对象和数组都在这里分配内存。
- 方法区:存储类信息、字段信息、方法信息、常量、静态变量等数据。JDK 7 之前称为永久代(PermGen),JDK 8 之后改为元空间(Metaspace)。
- 堆外内存:包括直接内存等。
1.2 线程不共享区域
- 程序计数器:记录当前线程的执行位置,类似于书签。程序计数器是唯一一个不会出现
OutOfMemoryError
的内存区域。 - 虚拟机栈:由栈帧组成,每个栈帧包含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和方法返回地址。
- 本地方法栈:与虚拟机栈相似,但用于支持 Native 方法。
2. 内存区域详细解析
2.1 程序计数器
- 作用:控制程序的执行顺序,记录当前线程的执行位置。
- 特点:生命周期与线程相同,线程结束后计数器也随之消亡。
2.2 虚拟机栈
- 组成:
- 局部变量表:存放基本数据类型和对象引用。
- 操作数栈:存放方法执行过程中的中间结果。
- 动态链接:将符号引用转换为直接引用,支持方法调用。
- 错误:
- StackOverFlowError:栈深度超过最大深度。
- OutOfMemoryError:动态扩展栈时无法申请到足够内存。
2.3 堆
- 作用:存放对象实例,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主要区域。
- 结构:
- 新生代:存放新创建的对象。
- 老生代:存放长时间存活的对象。
- 元空间:替代永久代,使用本地内存。
2.4 方法区
- 内容:存储已加载类的信息、常量、静态变量等。
- 运行时常量池:存放编译期生成的字面量和符号引用,是方法区的一部分。
2.5 字符串常量池
- 目的:提高性能和减少内存消耗,避免字符串重复创建。
- 位置变更:JDK 8 将字符串常量池移到堆中,以提高 GC 效率。
3. Java 对象创建过程
创建 Java 对象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1 类加载检查
检查常量池中是否存在类的符号引用,并确认该类是否已被加载。
3.2 分配内存
为新对象分配内存,分配方式有两种:
- 指针碰撞:适用于内存规整,通过指针移动分配内存。
- 空闲列表:适用于内存不规整,维护可用内存块列表。
3.3 初始化零值
新分配的内存空间会被初始化为零值,保证对象字段可直接使用。
3.4 init() 操作
调用对象的初始化方法,完成对象的创建。
4. 对象的内存布局
Java 对象的内存布局分为三部分:
- 对象头:包含标记字段和类型指针。
- 实例数据:存储对象的实际数据。
- 对齐填充:用于内存对齐,占位作用。
总结
Java 内存模型是理解 Java 程序如何在内存中运行的基础。通过掌握内存区域的分类、对象创建过程以及内存布局,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内存管理和优化,提升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