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Java后端程序员,接到一个需求时是怎么去实现它的?以下是我的处理流程:
1.需求:首先是需求的梳理,明确需求
2. 代码熟悉:
需求可能是新增的也可能是修改的,但是需求写入到代码都是基于已有的代码。这时候需要熟悉项目的编码规范、需求相关的表结构设计、项目结构。这些都是必须步骤,也是需要时间的。
3. 代码开发
4. 本地测试:这时候需要根据需求、代码开发,自己给出测试方案,然后制造数据,然后进行测试。
--------------------------------------------------
以上是单个接口的处理,但是当开发任务是一版一版进行的时候,每个接口都需要进行上述步骤,当这一part接口完成时,再一起进入下面的一系列工作。
--------------------------------------------------
5.接口联调:在本地测试通过之后,需要与前端同学进行联调
6.测试环境自测:在联调通过之后,需要将开发环境的代码推送到测试环境,然后在测试环境提测,但是在提测之前,需要自己在测试一遍,确认联调无误之后再进行提测。
7.向测试同学提测
8.测试通过之后合并到生产环境。
当然,我们必须知道每个阶段花费的时候大概是多少是科学的,这样在开发过程中才能稳健输出,以我今天早上修改一个接口的实测数据如下:
首先是需求和代码熟悉:这个由于是昨天就已经确定的,并没有留意时间开销,因此没有记录。但是这个接口的工作量个人认为是可以通过开发代码的时间消耗大概推算出来的。
开发代码消耗时间:30mins(过程很流畅,没有卡顿)
本地测试消耗时间:
15mins梳理测试方案与情况:
再通过测试方案去进行本地测试、修复bug。
这一过程有消耗了38mins。
本地测试一共花费53分钟,当然其中被打断了挺多次的,但是中间干其他事情的时间我并没有算到这53mins中去。
这样一个上去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