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建数据库表结构
在数据库中创建符合树表结构的表,包含必要的字段,如节点ID、父节点ID、节点名称、排序字段等。例如:
CREATE TABLE sys_tree (
dept_id BIGINT(20)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OMMENT '部门ID',
parent_id BIGINT(20) DEFAULT 0 COMMENT '父部门ID(0表示根节点)',
dept_name VARCHAR(30) NOT NULL COMMENT '部门名称',
test VARCHAR(255) COMMENT '显示内容',
PRIMARY KEY (dept_id)
)
2. 修改代码生成配置
在若依框架的代码生成模块中,根据实际需求修改生成配置,如表名、字段名等。若依的代码生成器支持树表结构的配置,需要指定树表的父节点字段等信息。
3. 导入数据表并生成代码
在代码生成模块中选择刚刚创建的树表,点击生成代码按钮。若依会根据表结构自动生成对应的后端代码(如Controller、Service、Mapper层)和前端代码(如页面、表单等)。
4. 配置树形数据处理
在生成的代码基础上,可能需要进一步配置树形数据的处理逻辑。例如,在后端的Service层,编写递归方法来构建树形结构数据,将平级的数据列表转换为具有父子关系的树形结构。
5. 前端页面调整
在前端页面中,根据需求调整树形数据的展示方式。若依生成的前端代码可能使用Element UI的Tree组件来展示树形数据,需要确保数据格式与组件要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