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线
计算机总线设计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中连接各功能部件(如CPU、内存、I/O设备等)的公共通信机制,核心目标是实现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其设计需综合考虑分类架构、性能指标、仲裁机制和传输方式等关键要素。
由以下总线的架构设计可以窥探出计算机整体架构的冰山一角,即以核心计算为基础构建出了基本计算单元,然后不断堆积木似的将其完善,同时不断引入其他不同类型的积木(如实现记忆功能的存储单元),相互组合,如果两者之间组合有摩擦,就加中间件(弥补两者交流冲突类型的积木),没有什么问题是中间件无法解决的。
总线分类架构
总线设计的核心是通过分类优化传输效率,常见分类方式如下:
- 按功能与信息类型:
- 数据总线(DB):双向传输数据,宽度(位数)决定单次传输量(如32位/64位),直接影响传输效率。
- 地址总线(AB):单向传输内存或I/O设备地址,位数决定寻址范围(如n位地址总线支持2ⁿ字节空间)。
- 控制总线(CB):传输控制信号(如读写命令、中断请求),协调设备间时序与状态交互。
- 按连接范围:
- 片内总线:芯片内部(如CPU内寄存器与运算器间)的高速传输线,注重低延迟。
- 系统总线:连接主机核心部件(CPU、内存、主板扩展槽),如PCI、PCIe总线,需平衡速度与兼容性。
- 外部总线:连接计算机与外设(如USB、SATA),强调通用性和热插拔支持。
- 按拓扑结构:
- 单总线结构:所有设备共享一条总线,结构简单但存在总线竞争问题。
- 多总线结构:将高速设备(如内存)和低速设备(如键盘)分离到不同总线(如存储总线、I/O总线),减少冲突,提升系统吞吐量。
核心性能指标
总线设计需通过以下指标量化传输能力(也要保证电路的可靠性和高可用性):
-
总线宽度:数据总线的位数(bit),决定单次传输数据量(如64位总线一次传输8字节)。
-
传输率(带宽):每秒最大传输字节数(MB/s),计算公式为:传输率 = 总线频率(MHz) × (总线宽度/8)。
-
同步方式
:
- 同步总线:数据传输与时钟信号严格同步,效率高但灵活性低。
- 异步总线:通过握手信号(如就绪/应答)协调传输,适应不同速度设备,但延迟较高。
-
信号线复用:地址总线与数据总线共用物理线路(如多路复用),减少信号线数量,降低硬件复杂度。
注意事项
系统同一时刻只能一个部件访问总线(即通过总线传输信息),防止互相干扰导致数据错乱或短路。
因此也有控制访问的电路设计,负责控制设备是否连接总线
寄存器信号线狂魔
之前我们设计的是8位寄存器,还是最简单的结构,大概18条信号线,如果是64位呢,大概需要上百条信号线了
我们使用的CPU中其实ALU空间占比是非常小的,其余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存储元件。
厂家小知识
做到这里我们理解了cpu中最基础的电路元件,有个生活中的小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就是我们买电脑时,营销人员会给你介绍,这个cpu是什么型号,如果电脑的cpu是英特尔的最常听到的是I9、I7、或i5的,价格相差很多的,其实这一批芯片的工艺和设计都是相同的,只不过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些电路未生成好导致无法导通(cpu内的电路是庞大的不影响整体使用,但会导致运算能力下降),所以将其分成了不同型号,即良品,中品,合格品。
因此一般来说看cpu要看最高代产品最高信号是最好的,如英特尔的话一般是最新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