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HCIA:
一、TCP/IP模型,OSI模型
OSI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应用层 抽象语言—>编码
表示层 编码—>二进制
会话层 应用程序内部的区分地址(无标准格式)
传输层 TCP/UDP – 分段(受MTU限制)、端口号
网络层 IPV4、IPV6 --互联网协议 逻辑寻址
数据链路层 控制物理层 (介质访问控制)
物理层
MTU:最大传输单元 默认1500 数据经过上三层的加工处理后,将来到传输层;需要分段数据,每段数据的最大容量不能超过MTU值; 分段是为了让多个节点可以在相互间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共享带宽;
端口号:0-65535 16位二进制构成
1-1023注明端口(静态端口)–标记服务端的各种服务
1024-65535动态端口(高端口)–标记终端的进程
PMTU----路径MTU发现协议
在IP报头中,有一个字段是DF,该字段表明了IP报文是否允许分片,PMTU功能开启后,会将该字段设置
为1,表示不能分片。
此时当需要进行分片时,发现该报文不能分片,设备会丢弃该报文,并向发送方发送一个ICMP报文(数
据不可达),同时鞋带上当前设备接口的MTU值。
发送方接收到该ICMP报文后,因为TCP重传机制,会重新发送一次数据,但是也会根据新的MTU值来生产
新的报文进行传输。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 – 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仅完成传输层基本工作—分段、端口号
TCP:传输控制协议 – 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
面向连接:通过三次握手建立端到端虚链路
可靠传输:4种可靠传输机制 – 确认、排序、重传、流控(滑动窗口)
确认机制:传输确认,每接收一个数据段,则需要进行一次确认
重传机制:保障可靠性的最优机制,当一个数据段中某一个包丢失,会提醒要求重新传输这个报文
排序机制:传输一个数据段,被分为多个报文,从而不同路径传输,最终到达目的地的顺序会被打乱,所以需
要重新进行排序。根据TCP数据包中的序号字段。
流控机制:滑动窗口机制----调节窗口大小从而对流量进行控制
在完成传输层的基本工作之上,还需要额外的保障传输的可靠性;
IPV4报头
ARP:地址解析协议
正向ARP: 已知同一网段的目标ip地址,但未知目标mac地址;通过广播获取对赌的mac
地址
反向ARP:1、已知对端的MAC,获取对端的ip地址; 2、已知本地的MAC地址,通过
ARP基于对端查询本地的ip地址;
无故ARP:进行正向ARP查询,但被查询地址为本地的ip地址;–地址冲突检测
DNS:域名解析服务,已知域名进行ip地址查询
封装:从高层向低层的数据加工过程,过程中数据包逐渐增大
解封装:从低层向高层的数据识别过程;
洪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