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章内容均节选自充电了么创始人,CEO兼CTO陈敬雷老师的新书《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跟我一起学人工智能)【陈敬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书籍配套视频课程【陈敬雷】
文章目录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系列二百零二
万字拆解LLM-based AI Agent智能体:从技术底层到落地实战,这才是通往AGI的关键路径
下面梳理了大语言模型驱动的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核心逻辑,从技术演变、架构构建到落地实践,完整呈现了AI Agent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潜力,明确其将成为AI应用层的核心架构方向。
一、背景:AI Agent为何成为AGI核心探索方向?
AI Agent是能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并执行动作的智能实体,核心是“大模型+插件+执行流程/思维链”,相比传统AI更具自主性与任务拆解能力。其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技术演进与产业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
1. 技术演变: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决策”
AI Agent的技术发展历经四个关键阶段,每一步都在强化“类人智能”的核心能力:
- 符号逻辑Agent:早期依赖规则与符号表示知识(如关键词匹配),但无法处理不确定性与大规模问题。
- 响应式Agent:专注快速输入输出映射,计算成本低,但缺乏复杂决策能力。
- 强化学习Agent:通过环境交互学习、追求累积奖励,深度强化学习提升了高维输入处理能力,但存在训练效率低、稳定性差的问题。
- LLM-based Agent:以大模型为“大脑”,结合多模态感知与工具调用,兼具推理规划(类符号Agent)、环境响应(类响应式Agent)与跨任务迁移能力,是当前最成熟的形态。
2. LLM成为Agent“大脑”的核心原因
大模型之所以能撑起Agent的核心,关键在于其具备四大关键属性,完美匹配Agent的需求:
- 自主性:无需详细步骤指令,能自主制定计划(如AutoGPT仅需目标就能拆解任务)、动态调整输出,甚至生成新颖解决方案。
- 反应性:通过多模态融合(文本、视觉、听觉)扩展感知空间,可快速处理环境变化,虽需“先思考后行动”(文本转操作的中间步骤),但符合人类行为逻辑。
- 主动性:能以目标为导向推理、规划,通过“一步一步思考”指令激发逻辑/数学推理能力,还能根据环境调整计划(如任务分解、目标重拟)。
- 社会能力:依托自然语言交互能力,可与人类或其他Agent协作(如MetaGPT模拟软件开发分工)、竞争(如多Agent辩论提升决策质量),甚至模拟社会分工与现象(如Generative Agent构建虚拟社会)。
3. LLM与Agent的双向赋能
- LLM对Agent的贡献:提供语言理解、推理规划、知识储备核心能力,让Agent能处理复杂任务,从“模拟环境”走向“真实世界场景”(如医疗诊断、科学研究)。
- Agent对LLM的推动:倒逼LLM突破“文本输入-文本输出”局限,转向多模态感知、工具使用、具身行动(如控制机器人),同时拓展了LLM的应用边界(如Multi-Agent协作)。
二、构建:AI Agent的三大核心模块
一个完整的LLM-based Agent由“大脑、感知、行动”三大模块构成,三者协同实现“感知环境-思考决策-执行动作”的闭环。
1. 大脑模块:Agent的“决策中枢”
核心是大模型,承担记忆、推理、规划与自然语言交互功能,是Agent的“智能核心”,关键能力包括:
- 自然语言交互:能进行多轮连贯对话,理解用户隐含意图(如幽默、讽刺背后的需求),生成高质量、风格可控的文本(从GPT-3到GPT-4,连贯性与语法准确性持续提升)。
- 知识储备:涵盖三类关键知识——语言知识(语法、多语言能力)、常识知识(如“伞防雨”的日常认知)、专业领域知识(如编程、医学术语),但存在“知识过时”“幻觉”问题,需通过外部工具或知识编辑修正。
- 记忆管理:存储Agent的历史观察、思考与行动,解决两大痛点:
- 突破Transformer上下文长度限制:通过“文本截断”“记忆总结”“向量压缩”(如将对话嵌入为向量)提升记忆效率;
- 精准检索:基于“最近性、相关性、重要性”加权评分,优先调用关键记忆。
- 推理与规划: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