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章内容均节选自充电了么创始人,CEO兼CTO陈敬雷老师的新书《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跟我一起学人工智能)【陈敬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书籍配套视频课程【陈敬雷】
文章目录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系列一百九十七
大模型驱动下 AI Agent 的技术架构与 AGI 演进研究
一、AI Agent:大模型下半场的“革命级主角”
当ChatGPT的“文本交互”红利逐渐见顶,大模型行业正迈入以“自主执行”为核心的下半场——AI Agent(智能体)的爆发,被业内比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从AutoGPT、BabyGPT的实验性探索,到Generative Agents构建的“AI小镇”(25个智能体模拟人类社会互动),再到OpenAI创始人Karpathy断言“AI Agent将颠覆未来”,这一技术正打破传统SaaS的边界,重新定义“AI能做什么”。
不同于ChatGPT“只说不做”的“副驾驶”角色,AI Agent是具备自主性、反应性、主动性与社交能力的计算实体:它能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规划任务→执行行动”,不仅告诉你“如何做”,更能直接“帮你做”。例如,科研领域的AI Agent可自主设计实验、调用仪器、分析数据;企业场景中,它能搭建知识库、处理客户咨询、联动工具完成流程化工作。
从本质上看,AI Agent的核心是“以大模型为大脑,辅以关键组件形成闭环”。LLM(大语言模型)提供了“理解与推理”的基础,而规划、记忆、工具使用等模块,则让它摆脱了“静态文本输出”的局限,成为能与环境交互、持续进化的“动态智能体”。正如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所描述的“认识-实践-再认识”,AI Agent也在“感知-行动-反馈”的循环中不断优化,这正是它区别于传统AI的核心价值——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解决问题”。
二、AI Agent的核心逻辑:三大组件撑起“自主决策闭环”
一个能落地的AI Agent,并非单纯依赖大模型的“智商”,而是由规划、记忆、工具使用三大核心组件,构建起“感知-规划-行动”的完整决策链。这三大组件如同人类的“思维能力、记忆系统、动手能力”,共同支撑起智能体的自主行为。
1. 规划:让复杂任务“化繁为简”,从“瞎做”到“会做”
面对“写一份完整的市场报告”“规划一周出差行程”这类复杂任务,AI Agent首先需要“拆解目标、反思优化”,这便是“规划”组件的核心作用。
- 任务分解:通过“思维链(CoT)”让模型“一步一步思考”,将大任务拆分为可执行的子目标(如写报告拆分为“找数据→分析竞品→搭建框架→撰写内容”);更进阶的“思维树(ToT)”则会在每个步骤探索多种路径(如找数据可选择“行业数据库”或“爬虫获取”),通过BFS/DFS搜索最优解。此外,“LLM+P”模式会引入外部经典规划器(如PDDL语言),将规划过程“外包”给专业工具,适配机器人控制等高精度场景。
- 自我反思:如同人类从错误中学习,AI Agent通过“ReAct”框架(思考→行动→观察→循环)记录行动轨迹,对低效或错误的步骤进行修正;“Reflexion”框架则会动态记忆失败经验,例如检测到“连续重复相同动作却无结果”时,自动重置策略。实验显示,在HotpotQA(知识问答)、AlfWorld(虚拟环境交互)等任务中,带反思的Agent准确率比无反思版本提升30%以上。
2. 记忆:突破大模型“健忘症”,从“短期记忆”到“长期沉淀”
大模型的上下文窗口有限(如GPT-4默认8k tokens),如同人类“短期记忆只能存7个左右信息”,而“记忆”组件则为AI Agent补上了“长期记忆”的短板,类比人类大脑的“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体系:
- 短期记忆:依赖大模型自身的上下文学习能力,存储当前任务的临时信息(如“正在写报告的第三部分”);
- 长期记忆:通过外部向量数据库(如FAISS、Milvus)存储海量历史数据,采用“最大内积搜索(MIPS)”和近似最近邻(ANN)算法(如LSH、HNSW、ScaNN)实现快速检索。例如,企业客服Agent可将过往客户咨询记录存入向量库,当新客户提问时,快速调取相似案例,确保回答的连贯性与准确性。
记忆组件的关键在于“筛选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近期性(新信息优先)、重要性(大模型判断核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54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