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金融市场:资金从剩余方转向短缺方的市场,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 债券市场:债券的发行和买卖场所,债券是借款的凭证,借款人承诺在未来定期支付现金。
- 股票市场:股票的买卖、转让和流通场所,股票代表所有权,持股人拥有公司的一部分,享有公司收益与资产的权利。
货币与通货膨胀:
- 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普遍接受的物品。
- 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持续性上涨,可通过CPI、PPI等衡量。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管理货币和利率的政策。
- 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的决策,分为预算赤字、预算盈余与预算平衡。
外汇市场:用于各国货币的兑换。汇率是不同货币间的价格,汇率上涨表示本币贬值。
2. 金融体系
金融市场:将资金从盈余方转向短缺方,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 直接融资:借款方通过金融市场直接卖出证券获取资金。
- 间接融资: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帮助借款方发放贷款。
金融市场结构:
- 一级市场:首次证券发行市场。
- 二级市场:证券流通市场。
- 货币市场:交易短期债务工具的市场。
- 资本市场:交易长期债务工具的市场。
金融市场工具:
- 货币市场工具:如短期国债,风险较低。
- 资本市场工具:如股票、公司债券,风险较高。
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帮助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
3. 货币
货币: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具备以下功能:
- 交易媒介: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
- 记账单位:衡量物品或服务价值。
- 价值储藏:储存价值,未来可转化为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 M0:流通中的现金
- M1:M0 + 企业货期存款等
- M2: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等
- M3:M2 + 金融债券等
4. 利率
现值计算: 计算公式:
PV=CF(1+i)nPV = \frac{CF}{(1+i)^n}
其中,CF为未来现金流,i为贴现利率,n为时间跨度。
信用市场工具:
- 普通贷款:定期偿还本金和利息。
- 固定支付贷款:每期偿还固定金额。
- 息票债券:定期支付利息,最后偿还本金。
- 贴现债券:以低于面值的价格购买,到期按面值偿还。
到期收益率: 表示持有债券至到期获得的回报率,计算时需要通过现值计算得到。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未考虑通货膨胀的利率。
- 实际利率:调整过通货膨胀后的利率。根据费雪定理,名义利率 = 实际利率 + 预期通货膨胀率。
5.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
- 违约风险:借款人未能按时还款的风险。
- 风险溢价:有违约风险的债券与无违约风险债券的利差。
- 流动性溢价:流动性差的债券需要提供更高的收益率。
- 所得税因素:税收影响债券的利率。
利率期限结构与收益率曲线:
- 收益率曲线:将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成曲线,通常向上倾斜(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
6. 货币供给过程
货币供给量:包括流通中的货币与存款总额。
货币供给的三位参与者:
- 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和货币供给管理。
- 银行:提供贷款与存款服务。
- 储户:决定货币供给中的存款量。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 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如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等)影响。
- 由银行的贷款行为和储户的现金持有决定。
7.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工具包括:
- 回购操作:通过买卖债券调整市场流动性。
- 准备金率调整: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
- 利率政策: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储蓄和贷款行为。
8. 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与目标(如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等)之间的联系。泰勒规则提供了央行调整利率的框架,根据经济状态进行适应性调整。
9. 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货币数量增长超过产出增长时,物价上涨。
货币需求:与利率、收入水平、其他资产风险、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相关。
10.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总需求(AD):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
总供给(AS):
-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受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影响。
- 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反映潜在产出水平。
均衡分析: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交点决定经济的均衡产出和物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