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基因与ADHD:我们可能是“猎人的后代”

百命年都过来三轮了,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好像有些不一样。

前阵子刷短视频,偶然看到有人讲ADHD,也就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内容一列出来,我简直震惊——粗心大意、丢三落四、整理家务困难、经常迟到、脑子里不停有新想法蹦出来……这不就是我吗?我以前一直以为“多动症”是那种身体停不下来的症状,没想到其实它也可以像我这样“脑子动个不停”。

带着疑问,我查了不少资料,也去看了心理医生。虽然还没拿到正式诊断结果,但光是做了几份筛查测试,我就心里有数了。这个世界,我好像一直以来都用着和别人不同的“操作系统”在运行。

ADHD,不只是“问题”

让我感到宽慰的是,ADHD并不意味着“坏掉了”。现代医学已经有药物和行为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但更让我豁然开朗的,是在一段视频里看到的另一个说法:ADHD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猎人基因”——是祖先留在我们基因里的礼物。

这让我想起一本书,《ADHD是猎人基因,不是病态》(The Edison Gene)。它的核心观点是:ADHD的这些“问题特征”,恰恰是古代猎人必备的技能。

猎人需要的能力,正是ADHD的天赋
• 高度警觉:随时察觉周围变化,不错过任何猎物或危险
• 快速反应:看到机会立刻行动,不犹豫
• 注意力快速切换:需要随时转移注意力以适应环境变化
• 爆发力强:精力旺盛,适合短时高强度活动

而现代社会的主流模式是“农夫型”——强调规律、持久、计划性、按部就班。于是,这些在远古极具优势的猎人特质,在教室、办公室里就成了“不守规矩”“坐不住”“容易分心”。

回头看看,我们家就是“猎人家族”

一想到这,我忽然想起我们的家族。小时候,我们喜欢爬树、抓鱼、打鸟,动来动去停不下来。表哥、堂弟个个点子多、观察力强,却很少有人能把一件事持之以恒地做到底。原来,我们可能真的是“猎人基因”的传人。

ADHD的神经机制之一,是多巴胺水平较低,因此难以对“无聊”的事情保持注意力。但一旦遇上感兴趣的领域,就能激发极高的专注力和创造力,进入所谓的“超专注状态”(hyperfocus)。

我的应对策略:顺着基因活,而不是硬扛

认清这一点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生活的方式。不是“改掉”ADHD,而是顺着它的天性活下去:
1. 坚持跑步:运动是天然的多巴胺制造机,让我每天都能“充电”。
2. 练习冥想:帮助我归零、清除杂念,恢复专注。
3. 做自己喜欢的事:兴趣是我的燃料,有热情就能持久专注。
4. 每天设计小挑战:激发探索欲和动机,让多巴胺持续分泌。
5. 记录昨天+计划今天:给日常加上连贯性,缓解难以长期规划的问题。

结语:理解,是给家族最温柔的礼物

也许,我们不是社会要求的“好学生”“好员工”,但我们可以是出色的创作者、冒险者、革新者、行动派。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猎人型大脑”可能正是下一个时代的优势。

对自己、对家人,多一点理解。那不安分、跳跃的思维,也许并不是缺陷,而是一种来自祖先的天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