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Spark 数据倾斜(Data Skew)

Spark 数据倾斜(Data Skew)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它指的是数据分布不均匀,部分key对应的value数据过多。

数据倾斜的影响

性能不均衡:

有的数据要处理较多,任务执行速度受制于这部分数据。

data = spark.read.text("data.txt")

wordCounts = data
      .select(explode(split(data.value," ")).alias("word"))       
      .groupBy("word")   
      .count()                 
        
wordCounts.show()

如果 data.txt 的内容是:

hello hello scala spark spark  hi  
spark spark hive hive  hive hive
spark spark spark spark spark ... #集中很多spark        

然后查看执行计划:

wordCounts.explain()

可以看到:

  • GroupBy(word) 操作会分割成多个任务
  • 但spark这个单词对应的数据集中很多
  • 会分配给一个任务进行统计
  • 而其他单词对应的数据相对少
  • 会分配给多个任务

这意味着:

  • 统计spark所需时间远大于其他单词
  • 含spark任务会成为整个 jobs 的bottlenecks
  • 导致性能不均衡

解决方案是:

  • 优化key
  • 调整 partitions 数量
  • 将集中在一个partition的spark数据分散到多个partition

使得每个tasks负责的数据量更均匀,避免bottlenecks。

内存溢出:

处理大量value数据需要更多内存。

同上述案例:

由于spark单词的数据集中特别多,占用的内存就会特别大。

如果超出了Executor的内存限制,就会发生内存溢出错误。

如 OutOfMemoryError: Java heap space 或者 ExecutorLostFailure。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

  • 不对DataSet cache
  • 限制每个Executor可用内存
  • 使用外部存储而不是缓存
  • 调整 groupBy 的partitions数量,避免特定partition的数据过大

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调整partitions的数量:

  1. 在transformations时手动指定partitions数量。比如:
# 指定200个partitions
wordCounts.groupBy("word").partitionBy(200).count()
  1. 使用 repartition() 方法调整partitions数量。比如:
# 重新partition为200个       
wordCounts = wordCounts.repartition(200)

wordCounts.groupBy("word").count()

Spark会将原始partitions的数据均匀分配到新指定的partitions上。

调整partitions数量的好处:

  • 将数据分散到更多partitions,可以缓解数据倾斜。
  • 每个partition负责的数据量更均衡,避免bottlenecks1

在datasets特别大的数据倾斜情况下,需要:

  • 先从粗粒度(少partitions) 开始。
  • 逐渐增加到optimal2的partitions数量,找到sweet point。

另外,还可以使用 coalesce() 动态调整partitions数量。

总的来说,通过合理调整partitions数量,可以有效缓解数据倾斜。

数据交换增加:

有的数据要广播、shuffle、join等更多次。

Broadcast

将驱动器中的变量广播到executor进程。

如果数据倾斜严重,就需要频繁广播集中在一个分区的数据给所有executor。

Shuffle

shuffle操作会产生更多的数据交换,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 groupBy 操作。

对于数据倾斜的情况:

  • 集中在同一个分区的数据需要交换给更多任务。
  • 导致 shuffle 阶段时间更长,网络消耗更多。

Join

join也依赖于 shuffle 进行。

如果一张表的数据倾斜严重,join时就需要将它交换给更多任务。

举个例子:

# 倾斜表 
df1 = spark.createDataFrame([(1,'a')], ['id','word'])
df1 = df1.unionAll(df1).unionAll(df1) # 加大一列的数据量

# 正常表        
df2 = spark.createDataFrame([(1,'b')], ['id','word'])

# join 
result = df1.join(df2, 'id')

result.count()  

这里df1的数据量明显大于df2,join时就需要将df1交换给更多任务。这说明数据倾斜会增加数据交换,影响性能。

常见原因包括:

数据本身就有偏差

比如说我们有一份关于用户行为数据:

用户ID操作
1点赞
2转发
3评论
4购买
999点赞
1000点赞
1001点赞

由于数据本身就存在偏差,点赞操作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类型操作。

然后我们进行分组统计:

from pyspark.sql import SparkSession

spark = SparkSession.builder.getOrCreate()

df = spark.read.option("header", "true").csv("data.csv")

result = df.groupBy("操作").count()

result.show()

我们会发现:

  • 点赞操作的计数大于其他操作
  • 因为 point 操作的数据量本来就多

这就是数据本身就存在倾斜的例子。

解决方案是:

  • 通过过滤、聚合等方法降低倾斜程度
  • 调整 partition 数量,将集中的点赞操作数据分散开

总的来说,当数据本身存在很明显的偏差时,就需要针对这种倾斜来进行优化。

注意不均衡的join条件

不合理的join条件也会导致数据倾斜,从而增加数据交换。

举个例子:

# 表1 数据倾斜,某一列值更集中   
df1 = spark.createDataFrame([(1,'a'),(2,'b'),(1,'c'),(1,'d')],['id','word'])

# 表2 没有倾斜  
df2 = spark.createDataFrame([(1,'x'),(2,'y'),(3,'z')],['id','word'])

# 按 id 列 join     
result = df1.join(df2, 'id')

result.count()

这里的数据集 df1 的 id 列值为1的行比较多。

那么在id列上进行join时,就需要将df2对应id=1的数据broad cast(交换)给更多任务。

因此,在join条件上使用倾斜严重的数据集,就会增加数据交换。

解决方案是:

  • 尽量使用join条件上的数据分布更均匀的表
  • 进行join的是倾斜表,应先处理倾斜(优化key、增加分区等)
  • 然后在更均匀的数据集上进行join,降低数据交换

总的来说,不合理的join条件会增加数据倾斜,从而增加数据交换和shuffle时期。

使用的key不合理,产生大量冲突

这里有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用户表,其中一列是user_id和一列hash_key:

user_idhash_key
1a
2b
3c
4a

我们根据hash_key列进行分组聚合:

df.groupBy("hash_key").count()

但是如果hash_key是通过取模生成的:

hash_key = user_id % 3

这会产生大量冲突:

  • 用户1和4的hash_key相同
  • 尽管 Actually他们的用户id不同

因此,这样不合理的key(hash_key)会导致:

  • 相同key下的数据量变大
  • 导致倾斜

解决方案是:

  • 使用用户id作为分组key,避免冲突
  • 或者使用更有意义、分布均匀的key

总的来说,使用不合理的key,可能会产生大量数据在同一组下,导致倾斜。

解决方法主要有:

优化Key:

选择能更均匀分布的数据作为Key。

优化Key就是选择一个能更均匀分布的数据作为分组(group) 的key,来缓解数据倾斜。

举个例子:

我们有一个用户表,包含user_idsex两列:

user_idsex
1male
2female
3male
4female

然后我们原本按sex列进行分组:

df.groupBy("sex").count() 

问题是数据中男性用户明显多于女性用户,sex列存在倾斜。

我们可以优化key,使用user_id作为分组key:

df.groupBy("user_id").count()

因为user_id是连续的ID,它的分布非常均匀。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 避免使用存在倾斜的key(sex) 导致性能问题
  2. 每组下的数据量更均匀

总的来说,优化key就是使用分布更均匀的数据作为分组key,来缓解数据倾斜。

降低倾斜程度:

如数据汇聚、数据过滤等方式。

当数据存在倾斜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倾斜程degree:

过滤

直接过滤掉部分倾斜严重的数据。

例如:

# 原数据存在倾斜
df = ...

# 过滤掉部分数据     
filte_df = df.filter(df["col"] < 1000)

汇聚聚合

将部分倾斜数据聚合成一组。

例如:

# 将某一列倾斜的数据聚合
agg_df = df.groupBy("col").agg(f.first("col"), f.count("col"))

# 取col> 1000的汇总数据     
agg_df = agg_df.filter(agg_df["col"] > 1000)

重采样

对数据进行重采样,降低倾斜程度。

from pyspark.mllib.sampling import SamplingUtils 

# 原始数据 
df = ...

# 下采样倾斜字段      
sampled_df = SamplingUtils.sampleBy(df, "col", 0.5)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过滤、聚合和重采样等方式,降低数据倾斜程度。这使得后续的分区、聚集等操作更均匀。

调整分区:

将数据分散到更多分区,降低每个分区数据量。

调整分区(repartition)也是重要的缓解数据倾斜方法。

例如,我们有个数据表含有城市信息:

idcity
1北京
2北京
3上海
4成都
5成都

数据中北京城的数据量明显多于其他城市。

然后我们按城市分组统计:

df.groupBy("city").count()

计算会分配给不同的任务(partitions)。

由于北京城的数据量多,它会分配给较少的分区。

这就导致部分分区负载过重,性能下降。

为缓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增加分区数量:

df.repartition(100)\
  .groupBy("city")     
  .count()

这里我们将分区数增加到100个。

这有助于:

  • 将多余的数据分散到更多分区
  • 缓解数据倾斜
  • 降低单个分区的负载

总的来说,当数据存在严重倾斜时,我们可以增加分区数量,将集中的数据分散到多个分区,以提高整体效率。

动态调整分区:

根据当前数据情况动态增加分区。

动态调整分区是指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小分区的数量。

这可以优化Spark作业的执行效率。

例如:

#读取数据时指定分区数量  
df = spark.read.option("partitionOverwrite","true").option("numPartitions",100).csv("data.csv")

# 在group by 时,进一步增加分区数量
df = df.repartition(200)
  .groupBy("id")        
  .count()

# 再进行 join 时,可以适当减少分区            
df = df.repartition(150)
 .join(other_df, "id")     

这里我们:

  • 读取数据时指定100个分区
  • 在group by 时增大到200个分区,来缓解倾斜
  • join 时减少到150个分区,降低shuffle开销

动态调整分区的好处是:

  • 使得每个阶段的分区数量都达到最佳
  • 针对不同算子分区需求而定制
  • 会有效提高整个Pipeline的执行效率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在不同阶段根据情况动态调整分区数量,达到最佳效果。

控制内存:

限制每个 Executor 能占用的内存量。

当数据倾斜严重时,单个分区的内存消耗可能会非常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控制每个executor的内存使用:

设置shuffle分区大小

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 这个参数决定了shuffle阶段生成的分区数量。

调大这个参数能有助于控制每个分区的内存消耗。

设置每个executor的内存

通过spark.executor.memory参数设置每个executor分配的内存上限。

这能限制单个executor的内存使用。

设置算子内存缓存

对于内存消耗大的算子,我们可以设置它的内存限制。

例如:

//设置 groupBy算子使用的最大内存  
df.groupBy(...).sqlContext.setConf("spark.sql.groupBy.sort.maxMemory", "2g")  

设置总内存

可以限制 Spark 作业整体使用的内存。

// 限制 Spark 使用的内存为 10G
SparkContext.setConf("spark.driver.memory", "10g")  

总的来说,通过设置相关参数,我们可以限制单个executor或整体使用的内存上限。这有助于缓解由于数据倾斜导致的内存溢出问题。

失败重试:

在出现 OOM 时重试。

当数据倾斜严重时,单个分区内存消耗会非常高,可能会导致任务失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失败后重试(retry on failure)的方式:

val retryConf = Map(
  "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 -> "800", 
  "spark.driver.maxResultSize" -> "2g")

val df = spark.read.parquet("data.parquet")

df.groupBy("key").count()
  .withStrategy(ExponentialBackoff(lowerBound=1000, upperBound=10000, multiplier=1.5)) // 指数退避策略  
  .retry(3) {
    case e: OutOfMemoryError => true // 重试出内存错误
}
  .option(retryConf.toMap)        

这里我们做了以下事情:

  • 设置shuffle分区数量增加,调整分区间内存消耗
  • 指定当内存溢出(OutOfMemoryError)时自动重试
  • 最多重试3次
  • 使用指数退避策略,每次重试间隔增加1.5倍

这种失败后重试的方式有助于:

  • 重新分配资源
  • 重新划分分区
  • 避免由于单个分区内存太大导致的失

总的来说,当数据倾斜严重时,我们可以采用失败后重试的方式来加强稳定性。


  1. bottlenecks意为"瓶颈",指的是整体效率受到一个或几个部分的限制。在Spark数据倾斜的场景下,可以举个例子:假设你的数据集中spark这个单词的数量特别多,占整体数据的80%。然后你对这个数据执行了一个groupBy聚合:Spark会将这个groupBy操作拆分成多个tasks。由于spark这个单词的数据集中特别多,它可能会被分配给一个task。而其他话数对应的少量数据可能分配给多个tasks。这时,spark这个单词所分配的那个task,会需要比其他task更长的时间来统计。这个task就变成了整个job的bottlenecks。也就是说,整体job的运行时间被这个统计spark单词任务所限制,效率受到它的限制。 ↩︎

  2. 最佳或最优解,能带来最高效率 ↩︎

<think>嗯,用户现在问的是关于MapReduce中的数据倾斜问题。之前他们问过为什么Shuffle阶段需要排序,现在转向数据倾斜,可能是因为他们遇到了性能问题,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这个常见挑战。我需要先回顾一下数据倾斜在MapReduce中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首先,数据倾斜指的是在分布式计算中,某些节点处理的数据量远大于其他节点,导致这些节点成为瓶颈,拖慢整个作业的执行速度。这在MapReduce中尤其常见,尤其是在Reduce阶段,当某个或某些Reducer接收到的Key对应的数据量极大时,就会出现倾斜。 接下来,用户可能想知道数据倾斜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我需要分步骤来组织回答,确保结构清晰。可能的原因包括Key分布不均匀、业务逻辑导致的特定Key集中,或者分区函数不合理。解决方法可能涉及自定义分区、Combiner的使用、增加Reducer数量、或者采用二次排序等技术。 另外,用户之前的问题涉及到Shuffle阶段的排序,可能现在想了解数据倾斜是否与排序有关。需要明确数据倾斜主要与数据分布和分区有关,而排序虽然影响Shuffle的效率,但本身不直接导致倾斜。不过,排序可能加剧倾斜带来的性能问题,因为大量数据需要排序和传输。 我需要考虑用户可能的背景,可能是学生或者刚接触大数据处理的人,需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概念,同时提供实际例子帮助理解。例如,处理单词计数时,某些高频词(如“the”)会导致某个Reducer负载过重。 还要注意用户可能想知道如何检测数据倾斜,比如通过日志或监控工具观察各Reducer的处理时间。此外,解决方案需要具体,比如如何自定义分区器,或者使用随机前缀来分散热点Key。 最后,总结部分要强调数据倾斜的危害和解决思路,确保用户理解关键点。可能需要提醒用户根据具体场景选择解决方案,因为不同方法有各自的适用场景和代价。</think>--- ### **MapReduce数据倾斜问题详解** 数据倾斜Data Skew)是MapReduce中**因数据分布不均导致的性能瓶颈问题**,表现为**部分Reduce任务处理的数据量远超其他任务**,最终拖慢整体作业速度。以下是系统分析: --- #### **1. 数据倾斜的表现与危害** - **典型现象**: - 大部分Reduce任务快速完成,但1~2个任务长时间运行(例如处理80%的数据)。 - 作业总进度卡在`99%`(剩余任务处理巨量数据)。 - **核心危害**: - **资源浪费**:部分节点负载过高,其他节点空闲。 - **作业超时**:倾斜任务可能因超时失败,需重试甚至导致作业失败。 - **扩展性丧失**:增加计算资源无法缓解倾斜问题。 --- #### **2. 数据倾斜的常见原因** | **原因类型** | **具体场景示例** | |---------------------|---------------------------------------------------------------------------------| | **Key分布不均** | - 日志分析中某些用户访问量极大(如明星账号)。<br>- 自然语言处理中高频词(如“的”“是”)。 | | **业务逻辑缺陷** | - 分区函数未考虑Key分布(如直接哈希分区导致热点Key集中)。 | | **数据特性影响** | - Join操作中某个表存在大量重复关联键。<br>- 空值(Null)被分配到同一分区。 | | **Shuffle设计限制** | - 默认分区器(HashPartitioner)对非均匀Key分布不敏感。 | --- #### **3. 数据倾斜的解决方案** ##### **(1) 预处理阶段优化** - **采样与Key拆分**: - **随机前缀法**:对热点Key添加随机前缀(如`热点Key_1`, `热点Key_2`),分散到多个Reduce任务。 ```java // 示例:为高频Key添加随机前缀 String skewedKey = "hot_key"; String newKey = skewedKey + "_" + random.nextInt(10); // 拆分为10个子Key ``` - **Combine阶段聚合**:在Map端预聚合(Combiner),减少传输到Reduce端的数据量。 ##### **(2) 分布式计算策略调整** - **自定义分区器(Partitioner)**: 根据Key分布设计分区规则,避免热点Key集中。例如,将高频Key均匀分配到多个分区。 ```java public class SkewAwarePartitioner extends Partitioner<Text, IntWritable>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Partition(Text key, IntWritable value, int numPartitions) { if (key.toString().equals("hot_key")) { return (key.hashCode() & Integer.MAX_VALUE) % numPartitions; // 强制分散 } return defaultPartition(key, numPartitions); // 常规哈希分区 } } ``` - **动态调整Reducer数量**: 根据数据分布动态增加Reducer数量,例如对高频Key分配更多Reducer。 ##### **(3) 计算逻辑重构** - **Map端Join(Map-Side Join)**: 若倾斜由Join操作引起,改用Map端Join(如使用DistributedCache加载小表)。 - **二次排序(Secondary Sort)**: 对Key添加次级排序字段,分散处理压力(例如将热点Key按时间戳分片)。 ##### **(4) 外部工具辅助** - **使用Spark或Flink替代**: 现代计算框架(如Spark的`repartition`、Flink的`rebalance`)内置更灵活的数据倾斜处理机制。 - **借助中间存储**: 将倾斜数据写入HBase或Redis,通过外部系统分散计算压力。 --- #### **4. 实际案例:电商订单分析** - **场景**:统计每个用户的订单总金额,但少数用户(如“VIP用户”)订单量占全量80%。 - **倾斜处理步骤**: 1. **识别热点Key**:采样发现用户ID为`user123`的订单占比极高。 2. **Key拆分**:将`user123`的订单随机拆分为`user123_1`, `user123_2`等子Key。 3. **多阶段聚合**: - 第一阶段:按子Key聚合部分结果。 - 第二阶段:合并所有子Key的聚合结果,得到`user123`的总金额。 --- #### **5. 数据倾斜的检测方法** - **日志分析**: 观察作业计数器(Counter)中的`Reduce input records`,对比各Reducer处理的数据量差异。 - **可视化工具**: 通过Hadoop JobHistory或YARN Timeline Server查看任务时间分布。 - **抽样统计**: 在Map阶段对Key进行采样,提前发现潜在倾斜(如使用`Reservoir Sampling`算法)。 --- ### **总结** **数据倾斜的本质是分布式系统中的负载不均问题**,需结合业务特点从多维度解决: 1. **预防**:优化Key设计(如避免单一高频Key)。 2. **分散**:通过分区策略或Key拆分均衡负载。 3. **加速**:利用Combiner、Map端聚合减少数据传输。 4. **旁路**:引入外部系统或更换计算框架。 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组合多种方法**(如“采样+自定义分区+Combiner”)才能有效缓解倾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