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开发是系统互联,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
1、OSI七层模型的划分
OSI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每一层实现各自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的接口通信。OSI的服务定义详细的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能力,服务可以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一层。
各层的解释如下表:
OSI模型 | 各层的解释 |
---|---|
应用层 | 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常见应用层的网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
表示层 | 数据格式化、数据加密。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也可对数据进行加密。 |
会话层 |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 |
传输层 | 建立、管理和维护端到端的连接,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TCP,UDP协议在这一层,端口号也是在传输层,传输层使用不同的端口号区分不同的应用层程序 |
网络层 | IP地址及路由选择。通过IP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IP协议是在网络层,通常也被称作IP协议层 |
数据链路层 | 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将比特组合成字节,再将字节组合成帧,使用链路层地址 (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访问介质,并进行差错检测。 |
物理层 | 物理设备。实际最终信号的传输是通过物理层实现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比特流。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常用设备有(各种物理设备)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这些都是物理层的传输介质 |
2、通信特点
对等通信,为了使数据分组从源传送到目的地,源端OSI模型的每一层都必须与目的端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这种通信方式称为对等层通信。在每一层通信过程中,使用本层自己协议进行通信。
3、OSI各层对应的协议与设备
OSI模型 | 每层的协议 | 每层的设备 |
---|---|---|
应用层 | http(80),ftp(20/21),smtp(25),pop3(110) ,telnet(23),dns(53)等 | 应用程序 |
传输层 | TCP,UDP | 四层的交换机,四层的路由器 |
网络层 | IP ICMP RIP IGMP | 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
数据链路层 | ARP,RARP,IEEE802.3,PPP,CSMA/CD | 网桥、以太网交换机、网卡 |
物理层 | FE自协商, Manchester, MLT-3, 4A, PAM5 | 中继器、集线器、双绞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