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从有意义到有意思》,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点悟的书。
在此留下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记录,感恩而不敢忘。
码的字都是书中原句,如侵权,可删。
(1.1)像什么一样生活?
“生活的本质或许更接近另一位英国思想家罗素的观点:须知参次多态,乃幸福本源”
“是谁出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理想主义者扛着大旗在现实中跋涉,而现实主义者过早地找到了自己的皈依之所。
“像偏执狂一样生活:他是有目标的人,有原则的人,有恒心和意志的人。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他眼里,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懒惰与放弃,而不是外在的障碍。他为了自己的这种生活而陷入困顿或众叛亲离也在所不惜。他的左手边是名人传记或成功指南,右手边是座右铭,前方是目标,胸中有激情。他不畏人言,不怕学习,不惜从头再来,生活的一切内容皆服从和服务于目标。成功最后很可能属于他,尽管个人生活的代价惨重。————他在哪里?在各行各业的决策人物中,在加班如家常便饭的工作狂中,在凡事追求理想效果的完美主义者中。他是他生活里唯一的敌人和战友,世界对他而言是一个赛场。”
(1.2)谁告诉我怎么活?
“如果真有一辈子的人生导师,那也应该是潜意识的、成长着的自己。”
“你一旦过于依赖别人的智慧,自己终会丧失智慧——当女朋友深夜接前男友电话,你都要偷偷上网问百度知道怎么办时,互联网的‘云智慧’最终让你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新一轮的导师们已经改头换面,他们已经拒绝解答世界观层面的问题,而变成方法论的专家。80年代的青年导师,还算胆大范儿正,不惮回答’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这样宏大的命题,如今的青年导师们,遇到最抽象的问题是:‘怎么掘到人生第一桶金?’ ”
“导师们不用再回答年轻人虚无缥缈的问题——生命有什么意义?祖国有什么意义?我该相信什么?人生的路上我要相信康德还是信朦胧诗?因为年轻人已经不为此而迷茫了…青年们早早确定了坚固的信仰体系——如果’个人奋斗’也是个教义的话,人生的路啊,他们不再需要谁照亮人生的大方向,只需要导师们如同职业技术学校一样,拍胸脯打保证 ‘包教包会无效退费’ ”(这样的客观环境下,我遇到现在的疑问也情有可原)
“过去的导师们经常采取的姿态,是站在人生之巅鸟瞰全局,多多少少以一人之力,拨开意识形态的浓雾,指点他认定的那条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正道。现在的导师,却逐渐褪去了这种令人不敢逼视的光环,'伟人’导师转向了‘常人’导师,他们不是生来就智慧超群的强人,而是靠着机遇、性格、品质、运气掘金成功的普通人。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并不是什么掷地有声的理念和主义,而是一些简单实用、立等取用的生存智慧。”
“在青年人通向自我的征途上,导师们不仅不是什么神仙教母,反而是拦路虎。他们用自己的成功方法论,阻止了年轻人通向自我。”
(1.3)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成功学。曾经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务员是成功的,出国是成功的,读大学是成功的,海归是成功的,在如今买楼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 …在狂热面前,只有一个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败。”
2 做点无用的事
(2.1)做点无用的事
“无用于事,有用于心。”
“白岩松:我们今天之所以可以谈无用,可以谈幸福,是因为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我觉得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知识分子,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去谈论这个问题的,不能矫枉过正。我也不认为中国到了一个全民皆可做无用之事的时代,我们还得保证着7%—8%的经济发展速度,我们每个人还有大量的时间需要养家糊口。但是要开始提醒大家拿出一定的时间、一定比例的生命中的时光去做一些无用的事。”
(2.4)中国想不到地图
“付新华说,敏感的萤火虫是生态指示的物种,在哪里消失,就表示生态恶化。”
(2.5)无聊词典——从无聊经济到无聊的哲学
“吉尼斯世界纪录和趣味有关,也和无聊有关,27个法国人用牙签搭建了微型的埃菲尔铁塔,一个美国人收集了600余双匡威运动鞋,一个古巴人做出了世界最长的雪茄。吉尼斯就是无聊大观园,没有想不到,也不存在做不到。但太无聊的记录连吉尼斯也会望而生畏,有人注册了互联网时代以来最长的域名,长达70个字符… …”
“无聊当然不能解决问题,但它却是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和智慧。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你只是无聊了一点,但并不蛋疼。”
(2.7)游戏人生——从有意义到有意思
“人类最没意思的事就是追求意义;人类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把各自的人生过的有意思”——这话看得我愣愣的。。。好像短短两句话就将追寻人生意义的人群判了死刑,即使寻思者“改过自新”将人生过得“有意思”,也难免地背负了功利的嫌疑——听从居高临下者的判断选择了另一种“最有意义的事”。
莫如说,追寻意义的想法可能循环无解,追寻当下的意义很可能是无果的,意义只能由未来对过去来归总。追求意义会引发思考,然后可以尽可能将人生过的有意思;当人生过的有了它的意思,自然就完成了从有意义到有意思,再到有意义的下一站。
3 生活家
(3.5)孟非:生活从下班开始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那些东西,一定跟在生活中的自己有重叠的地方,但不完全和生活中的你是一样的——比如爱情、婚姻和家庭之类的话题,你觉得生活中的我会是一个有兴趣讨论这些的人吗?”
(3.6)林依轮:不爱食物的人,不爱生活
选食材就是当季的,不要吃那些所谓反季节的东西,转基因食品我也不感兴趣,因为违反了自然规律。
“现在我家里的每顿饭,都是精心设计的,想吃什么,应该怎么吃,先制订出一个计划,然后实现。选食材就是当季的,不要吃那些所谓反季节的东西,转基因食品我也不感兴趣,因为违反了自然规律。我觉得地里种点黄瓜、胡萝卜吃,反而心里踏实。我家里有一块地,一亩半,请人来帮我种。基本上我可以吃到当季想吃的菜。种不出来的,说明它跟这个季节就是不符的,那就不要吃。我们家吃的菜基本上是这块地长出来的,有什么菜吃什么菜。”
你在外边吃那么多美事,为什么觉得好吃?归根结底是因为它让你吃到了温暖。你在家里吃饭就能经常吃到温暖。
“我认为美食家就是美食+家。有孩子之后,家庭稳定下来,我就感觉到在一个家庭里美食的重要性。我去意大利,跟那里的厨师聊天,他们认为一个好家庭就应该有一个会煮饭的男人,或一个会煮饭的女人。每天晚上大家回到家里吃饭,吃得很简单,有火腿,有肉丸子面,就很好了… … 我去法国,一个米其林餐厅的厨师让我品尝一道餐牌上没有的菜,确实挺好吃,很特别,很家常。他说这是妈妈小时候做给他吃的菜。我认为这个菜是做的最好的,纯粹、简单、能打动你,就是好食物。你在外边吃那么多美事,为什么觉得好吃?归根结底是因为它让你吃到了温暖。你在家里吃饭就能经常吃到温暖。”
(3.7)谢有顺:心若嘈杂,在哪儿都不能安静
我认同人要勤勉工作,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但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奋斗,都要回归生活、以生活为基础。
“我认同人要勤勉工作,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但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奋斗,都要回归生活、以生活为基础。也就是说,工作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要从中找到乐趣,你才可以持续下去。”
“但人是有弹性的,我反对那种有严格作息、把时间进行精准划分的人生,那样太机械冷感了。忙的时候,可以忘我工作、不忙的时候,可以多一点对生活的经营,这才是人性化的生活。”
“而在中国,大家都知道,没有一个一以贯之、有强大感召力的宗教存在,普通民众道德人格的养成,很大程度靠家族伦理维系。对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的祠堂、祖屋、文庙、祖坟,构成一整套准信仰的价值系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对我来说,幸运的是,我来自客家乡村,有故乡可回。客家是一个道德感非常强的地方,重读书、重礼仪、重声名,有非常浓厚的家族乡土文化,那种巨大的道德约束力对人影响是很大的… …其实,所谓家训、家风,复杂了反而可能成为空洞的标语,还是简单一点好,无非就是这两点,一个是你如何教育他,一个是你要他如何活在世间。”
“我父亲是一个在乡村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在他身上,我学会了在任何环境下不苟且、不失去志向、不悲观、有原则、有尺度、对未来有改变的信心。”
“几年前,我有了孩子,我对他的未来没有过多期许。我最想孩子具备的品质是善良、诚实、大度、勇敢、有同情心、有信仰。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能留给孩子的物质财富未必很多,如果说要给孩子树立一定的财富观,无非是取之有道,用之有方。钱财来的干净,用的得体。”
4 给我生活 地方随便
(4.1)放弃北上广的N个理由
“在诸多理由之中,唯独将‘逃离’是为悲剧是错误的表述——有人离开,是人性和城市的双赢。有的人不该止步于大城市,退一步生活就海阔天空;有的城市不该成为大城市,因为全世界最快乐、最幸福的城市,往往不是大城市”
“普遍的一个观点是:一线城市机会多又相对公平,二线城市潜规则多又讲人际关系。但不要忽略,一线城市的机会可能是虚假机会,公平可能是虚假公平——你以为到了北京更容易名扬四海,其实只是名扬小圈子;你自以为拥有上海的高薪水,一年所余依旧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所有城市皆有潜规则,整个中国都是熟人社会,但没有一个城市的所有机会能被同时屏蔽。不妨反过来看,一线城市在拼智商,二线城市在拼情商。问题只剩下一个,就是你的情商是否高于智商。”
5 生活方式创意榜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