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ocker 19.03中发布了一个重要的特性 “Rootless Container支持”。趁着五一假期,快速验证一下。本文参考了Experimenting with Rootless Docker 一文的内容,并且补充了更多的细节和上手内容。
Rootless容器背景与架构
Docker和Kubernetes已经成为企业IT架构的基础设施,其自身安全越来越被关注。Docker基于Linux操作系统提供了应用虚拟化能力,通过namespace, cgroup实现了资源的隔离和配额约束。Docker Engine是一个典型的 Client-Server 结构:
Docker Client (TCP/Unix Socket) -> Docker Daemon (Parent/Child Processes) -> Container
由于Linux需要特权用户来创建namespace,挂载分层文件系统等,所以 Docker Daemon 一直以来是以root用户来运行的。这也导致了有Docker访问权限的用户可以通过连接Docker Engine获取root权限,而且可以绕开系统的审计能力对系统进行攻击。这阻碍了容器在某些场景的应用:比如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由于传统的资源管理和调度系统需要非特权用户来运行容器,社区实现了另外的容器运行时Singularity 。
Moby社区的 Akihiro Suda,为Docker Engine和Buildkit贡献了rootless容器支持,让Docker Engine以非特权用户方式运行,更好地复用Linux的安全体系。
注意:
- 目前rootless容器还在实验阶段,cgroups 资源控制, apparmor安全配置, checkpoint/restore等能力还不支持。
- 目前只有Ubuntu提供了在rootless模式下对overlay fs的支持,由于安全顾虑,这个方案尚未得到upstream的支持。其他操作系统需要利用VFS存储驱动,有一定性能影响,并不适合I/O密集型应用。
Rootless容器有几个核心技术
首先是利用 user namespaces 将容器中的root用户uid/gid映射到宿主机的非特权用户范围内。Docker Engine已经提供了 --userns-remap
标志支持了相关能力,提升了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