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明年4月蓝桥杯软件赛的同学们,如果你是大一零基础,目前懵懂中,不知该怎么办,可以看看本博客系列:备赛20周合集
20周的完整安排请点击:20周计划
每周发1个博客,共20周。
在QQ群上答疑:
文章目录
第13周: DFS剪枝
搜索必剪枝
无剪枝不搜索
1. DFS剪枝概述
DFS是暴力法的直接实现,它把所有可能的状态都搜出来,然后从中找到解。
暴力法往往比较低效,因为它把时间浪费在很多不必要的计算上。
DFS能不能优化?这就是剪枝。剪枝是DFS常用的优化手段,常常能把指数级的复杂度,优化到近似多项式的复杂度。
什么是剪枝?剪枝是一个比喻:把不会产生答案的、不必要的枝条“剪掉”。答案留在没有剪掉的枝条上,只搜索这部分枝条就可以了,从而减少搜索量,提高DFS的效率。用DFS解题时,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剪枝,以至于可以说:搜索必剪枝、无剪枝不搜索。
剪枝的关键在于剪枝的判断:剪什么枝、在哪里减。DFS的剪枝技术较多,有可行性剪枝、最优性剪枝、搜索顺序剪枝、排除等效冗余、记忆化搜索等等。
(1)可行性剪枝:对当前状态进行检查,如果当前条件不合法就不再继续,直接返回。
(2)搜索顺序剪枝:搜索树有多个层次和分支,不同的搜索顺序会产生不同的搜索树形态,复杂度也相差很大。
(3)最优性剪枝:在最优化问题的搜索过程中,如果当前花费的代价已超过前面搜索到的最优解,那么本次搜索已经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的意义,此时停止对当前分支的搜索进行回溯。
(4)排除等效冗余:搜索的不同分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只搜一个分支就够了。
(5)记忆化搜索:在递归的过程中,有许多分支被反复计算,会大大降低算法的执行效率。用记忆化搜索,将已经计算出来的结果保存起来,以后需要用到的时候直接取出结果,避免重复运算,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效率。
概括剪枝的总体思想:减少搜索状态。在进一步DFS之前,用剪枝判断,若能够剪枝则直接返回,不再继续DFS。
下面用例题介绍这些剪枝方法。
2. 剪枝例题
2.1 可行性剪枝:数的划分
链接:数的划分
整数划分是经典问题,标准解法是动态规划、母函数,计算复杂度为 O ( n 2 ) O(n^2) O(n2)。当n较小时,也可以用DFS暴搜出答案。
《算法竞赛》,清华大学出版社,494页,“7.8.1 普通型母函数”介绍了整数划分的动态规划和母函数解法。
DFS求解整数划分的思路,就是模拟划分的过程。由于题目不用考虑划分数的大小顺序,为了简化划分过程,让k份数从小到大进行。
第一个数肯定是最小的数字1;
第二个数大于等于第一个数,可选1、2、…,最大不能超过(n-1)/(k-1)。设第2个数是x。
第三个数大于等于第二个数,可选x、x+1、…,最大不能超过(n-1-x)/(k-2)。这个最大值的限制就是可行性剪枝。
继续以上划分过程,当划分了k个数,且它们的和为n时,就是一个合法的划分。
C++代码。代码的计算量有多大?可以用变量num记录进入dfs()的次数,当n=200,k=6时,答案是4132096,num=147123026,计算量非常大。
C++代码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k,cnt;
void dfs(int x,int sum,int u){
//x:上次分的数; u:已经分了u个数; sum:前面u-1个数的和
if(u==k){
//已经分成了k个
if(sum==n) cnt++; //k个加起来等于n,这是一个解
return;
}
for(int i=x;sum+i*(k-u)<=n;i++) //剪枝,i的最大值不超过(n-sum)/(k-u)
dfs(i,sum+i,u+1);
}
int main(){
cin >>n>>k;
dfs(1,0,0); //第一个划分数是1
cout<<cnt;
}
Java代码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Main {
static int n, k, cnt;
public static void dfs(int x, int sum, int u) {
if (u == k) {
if (sum == n) cnt++;
return;
}
for (int i=x; sum + i * (k - u) <= n; i++) dfs(i, sum + i, u + 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n = scanner.nextInt();
k = scanner.nextInt();
dfs(1, 0, 0);
System.out.println(cnt);
}
}
Python代码
n, k = map(int, input().split())
cnt =0
def dfs(x, sum, u):
global cnt
if u == k:
if sum == n: cnt += 1
return
for i in range(x, int((n - sum) / (k - u)) + 1):
dfs(i, sum + i, u + 1)
dfs(1, 0, 0)
print(cnt)
2.2 最优性剪枝、可行性剪枝:生日蛋糕
链接:生日蛋糕
侧面积 = 2 π R H 2πRH 2πRH,底面积 = π R 2 πR^2 πR2,体积= π R 2 H πR^2H πR2H。下面的讨论中忽略 π π π。
蛋糕的面积=侧面积+上表面面积。在下图中,黑色的是上表面面积之和,它等于最下面一层的底面积。设最下面一层半径是 i i i,则黑色的上表面面积之和 s = i × i s=i×i s=i×i。
本题用DFS枚举每一层的高度和半径,并做可行性剪枝和最优性剪枝。
设最上面一层是第1层,最下面一层是第m层。从第m层开始DFS。用函数dfs(k, r, h, s, v)枚举所有层,当前处理到第k层,第k层的半径为r,高度为h,s是最底层到第k层的上表面面积,v是最底层到第k层的体积。并预处理数组sk[]、v[],sk[i]表示第1~第i层的最小侧面面积、vk[i]表示第1~第i层的最小体积。
(1)最优性剪枝1:面积。记录已经得到的最小面积ans,如果在DFS中得到的面积已经大于ans,返回。当前处理到第k层,第k层的半径是r。第k层的体积是 n − v = r 2 h n-v=r^2h n−v=r2h,得 h = ( n − v ) / r 2 h=(n-v)/r^2 h=(n−v)/r2;第k层侧面积 s c = 2 r h = 2 r ( n − v ) / r 2 = 2 ( n − v ) / r sc=2rh=2r(n-v)/r^2=2(n-v)/r sc=2rh=2r(n−v)/r2=2(n−v)/r。剪枝判断:若 s c + s = 2 ( n − v ) / r + s ≥ a n s sc + s = 2(n-v)/r + s ≥ ans sc+s=2(n−v)/r+s≥ans,返回。
(2)可行性剪枝2:体积。如果当前已经遍历的各层的体积之和已经大于题目给定的体积n,返回。剪枝判断:若 v + v k [ k − 1 ] > n v + vk[k-1] > n v+vk[k−1]>n,返回。
(3)可行性剪枝3:半径和高度。枚举每一层的半径 i i i和高度 j j j时,应该比下面一层的半径和高度小。第k-1层的体积是 i 2 h i^2h i2h,它不能超过 n − v − v k [ k − 1 ] n-v-vk[k-1] n−v−vk[k−1],由 i 2 h ≤ n − v − v k [ k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