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N沟道增强型MOS管的工作原理

本文详细解析了MOS管的工作机制,重点介绍了栅源电压(vGs)对漏极电流(i)及导电沟道的控制作用,以及漏源电压(Vs)对沟道厚度和电流的影响。阐述了开启电压的概念及其在沟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1.vGs对i及沟道的控制作用

  MOS管的源极和衬底通常是接在一起的(大多数管子在出厂前已连接好)。从图1(a)可以看出,增强型MOS管的漏极d和源极s之间有两个背靠背的PN结。当栅源电压vcs=0时,即使一加上漏-源电压vDs,而且不论rps的极性如何,总有一个PN结处于反偏状态,漏源极间没有导电沟道,所以这时漏极电流ip≈0。

        

  若在栅源极间加上正向电压,即vcs>0,则栅极和衬底之间的SiO2绝缘层中便产生一个垂直于半导体表面的由栅极指向衬底的电场,这个电场能排斥空穴而吸引电子,因而使栅极附近的P型衬底中的空穴被排斥,剩下不能移动的受主离子(负离子),形成耗尽层,同时P衬底中的电子(少子)被吸引到衬底表面。当vGs数值较小,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强时,漏源极之间仍无导电沟道出现,如图1(b)所示。vs增加时,吸引到P衬底表面层的电子就增多,当vcs达到某一数值时,这些电子在栅极附近的P衬底表面便形成一个N型薄层,且与两个N区相连通,在漏源极间形成N型导电沟道,其导电类型与P衬底相反,故又称为反型层,如图1(C)所示。vcs越大,作用于半导体表面的电场就越强,吸弓引|到P衬底表面的电子就越多,导电沟道越厚,沟道电阻越小。我们把开始形成沟道时的栅源极电压称为开启电压,用V表示。

        

  2.Vs对6的影响

  如图2(a)所示,当Vcs>V且为-确定值时,漏源电压Vs对导电沟道及电流i的影响与结型场效应管相似。漏极电流6沿沟道产生的电压降使沟道内各点与栅极间的电压不再相等,靠近源极-端的电压最大,这里沟道最厚,而漏极一端电压最小,其值为VGD=VGs-Vbs,因而这里沟道最薄。但当Vs较小(Vos<VGs-V)时,它对沟道的影响不大,这时只要VGs-定,沟道电阻几乎也是一定的,所以f随Vs近似呈线性变化。

 

        

  随着Vs的增大,靠近漏极的沟道越来越薄,当Vs增加到使VGD=VGs-

  Vos=V(或Vs=VGs-V)时,沟道在漏极一端出现预夹断,如图2(b)所示。再继续增

  大Vs,夹断点将向源极方向移动,如图2(c)所示。

 

         

<think>嗯,用户想了解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工作原理和常用驱动电路设计。首先,我需要回顾一下MOSF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记得N沟道和P沟道的区别在于载流子类型和电压极性。N沟道的源极和漏极是N型半导体,衬底是P型,而P沟道则相反。当栅极施加足够高的电压时,会在栅极下方的衬底表面形成导电沟道,让电流流过。 根据提供的引用,用户已经知道P沟道工作原理与N沟道相反,所以需要详细解释N沟道的部分。增强型意味着在零栅压时没有导电沟道,必须施加正电压才能形成。要说明阈值电压的概念,以及栅源电压如何控制沟道的形成和电流大小。 接下来是驱动电路设计部分。引用里提到了自举栅极驱动技术,适用于高侧N沟道MOSFET,当输入电压不足以直接驱动栅极时使用。可能需要解释高低侧驱动的区别,以及直接驱动、电平移位、自举电路和隔离驱动等方案。特别是自举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何利用电容和二极管来提供足够的栅极电压。 还要注意开关速度,引用3提到MOSFET的快速切换能力,所以驱动电路需要保证足够的驱动电流来减少开关时间,避免过高的损耗。可能涉及栅极电阻的选择,以及防止米勒效应引起的振荡问题。 用户可能需要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比如电源转换、电机控制中的使用场景。此外,设计注意事项如隔离、抗干扰、保护电路(如过压、过流)也是重点。需要检查是否有引用中的信息可以支持这些点,比如驱动设计中的自举技术,以及开关速度对驱动的要求。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时,要考虑用户可能的后续疑问,比如具体驱动电路的计算、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比较,或者实际设计中的常见问题。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阐述,并正确引用提供的资料。</think>### N沟道增强型MOSFET工作原理 #### 1. 基本结构 N沟道增强型MOSFET由$P$型衬底、两个$N^+$掺杂区(源极$S$和漏极$D$)、覆盖沟道的金属氧化物层(栅极$G$)组成。栅极与衬底之间通过绝缘层隔离,形成电容结构[^1]。 #### 2. 导通机制 - **阈值电压$V_{th}$**:当$V_{GS} > V_{th}$时,栅极电场吸引电子到$P$型衬底表面,形成$N$型反型层(导电沟道) - **沟道控制**:$V_{GS}$越大,沟道越宽,$I_D$电流越大 - **输出特性**:分为线性区和饱和区,由$V_{DS}$与$V_{GS}-V_{th}$关系决定 $$I_D = \mu_n C_{ox} \frac{W}{L} \left( (V_{GS}-V_{th})V_{DS} - \frac{1}{2}V_{DS}^2 \right) \quad (V_{DS} < V_{GS}-V_{th})$$ #### 3. 开关特性 - 快速切换能力:栅极驱动电压变化可快速控制沟道形成/消失 - 开关时间:现代器件可达纳秒级,适合高频应用[^3] --- ### 常用驱动电路设计方案 #### 1. 低侧驱动(Low-Side) - **直接驱动**:适用于$V_{GS}<20V$场景 ```python # 示例:MCU GPIO直接驱动 GPIO.output(pin, GPIO.HIGH) # 开启MOSFET GPIO.output(pin, GPIO.LOW) # 关闭MOSFET ``` - **电平移位驱动**:需电平转换芯片(如TC4420) #### 2. 高侧驱动(High-Side) - **自举电路**:利用电容储能实现栅极高压驱动[^2] ```mermaid graph LR A[输入信号] --> B(驱动芯片) B --> C[自举二极管] C --> D[自举电容] D --> E[高端MOS栅极] ``` - **隔离驱动**:使用光耦或变压器隔离(如TLP250) #### 3. 关键设计参数 | 参数 | 设计要求 | |---------------|--------------------------| | 驱动电压 | 10-15V(保证完全导通) | | 峰值电流 | 0.5-2A(缩短开关时间) | | 死区时间 | 50-200ns(桥式电路) | | 抗干扰能力 | TVS管+RC滤波 | --- ### 设计注意事项 1. **栅极电阻选择**:$R_g$值影响开关速度(典型值5-100Ω) 2. **米勒效应抑制**:添加小电容并联$R_g$ 3. **散热设计**:开关损耗$P_{sw} = \frac{1}{2}V_{DS}I_D(t_{rise}+t_{fall})f_{sw}}$ 4. **保护电路**: - 栅极箝位(齐纳二极管) - 过流检测(DESAT保护) - 温度监控(NTC热敏电阻) ---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