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电流消耗模型构建方法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耳机明明标着“续航30小时”,结果刚用半天就没电了?🤯 用户吐槽、差评如潮,背后往往不是电池不行,而是—— 功耗建模没做好 。
Cleer Arc5作为一款开放式设计的高端TWS耳机,集成了ANC、空间音频、蓝牙5.3、触控交互和高通平台等一众高耗能功能。在耳挂这么小的空间里塞进这么多“猛兽”,还想要长续航?唯一的出路就是: 把每一微安的电流都算清楚 。
可问题是,传统靠经验估算的方法早就不灵了。现在的TWS耳机状态复杂多变——播放、通话、待机、充电、固件升级……模块动态启停,电流像心电图一样跳来跳去⚡️。这时候,光看个平均值根本没法反映真实情况。
所以我们得换个思路: 用数据说话,用模型推演,把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可预测、可优化的数学表达 。
耳机到底在“谁”耗电?
先搞清楚敌人是谁。Cleer Arc5基于高通QCC系列SoC打造,整个系统就像一个微型计算机,各个部件各司其职,也都张嘴要电:
- 主控SoC :大脑,最费电;
- 音频编解码器(Codec) :处理音乐信号;
- MEMS麦克风阵列 :拾音+ANC反馈;
- 传感器 :加速度计/陀螺仪做佩戴检测;
- PMIC :电源管家;
- 蓝牙模块 :无线通信主力;
- LED指示灯 :炫但费电 💡
更关键的是,这些模块并不是一直开着的。比如你在听歌时,SoC、Codec、扬声器全开;但摘下耳机后,可能只剩传感器以μA级功耗默默守着唤醒信号。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设计理念: 多电源域 + 动态调控 。
SoC内部被划分为多个电压域——核心域、I/O域、RTC实时时钟域等等,可以独立开关或降频。再加上DVFS(动态调压调频),CPU不用的时候直接降频到几十MHz,电压也跟着下调,动态功耗直线下降📉。
还有深度睡眠模式,关掉几乎所有外设,只留霍尔传感器或按键中断,电流能做到<10μA——相当于一块纽扣电池能撑好几年。
这种分层管理机制,不仅省电,还为后续建模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可以按模块、按状态“搭积木”式地叠加功耗,而不是一头扎进混沌的总电流里找规律。
实测才是王道:怎么“看清”电流变化?
再精巧的理论也得靠实测验证。我们用的是Keysight N6705C直流电源分析仪,配上N6781A双象限模块,采样率高达100ksps(每10微秒记录一次!),分辨率精细到100nA——连蓝牙广播包发射那一瞬间的电流 spike 都能抓得住 🔍。
测试流程也很讲究:
- 在屏蔽箱中固定蓝牙信号强度,避免链路波动干扰;
- 按预设场景自动执行:开机→连接→播放→暂停→通话→断连→待机;
- 每个用例重复3次以上,确保数据稳定可靠。
举个例子,实测发现:
- 纯待机模式下平均电流仅
8.3μA
- AAC播放+ANC开启时主耳机电流约
4.7mA
- 触控响应或蓝牙重传瞬间峰值冲到
9.2mA
别小看那几毫秒的高峰,频繁触发的话,积少成多也能吃掉不少电量!
为了提升效率,我们写了自动化脚本控制仪器,全程无人值守采集。下面这段Python代码就是我们的“电流捕手”👇
import pyvisa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ime
rm = pyvisa.ResourceManager()
source = rm.open_resource("USB0::0x0957::0x0607::MY53001234::INSTR")
def configure_measurement():
source.write("INSTrument:SELect CH1")
source.write("SENSe:CURRent:APERture 0.00001")
source.write("SENSe:FUNCtion 'CURR'")
source.write("TRIGger:CURRent:COUNt 100000")
source.write("TRIGger:CURRent:SLOPe POS")
source.write("TRIGger:CURRent:LEVel 0.001")
source.write("OUTPut:STATe ON")
def start_capture():
source.write("INITiate:IMMediate")
print("开始采集...")
while True:
if source.query("STATUS:OPERATION:CONDITION?") == '0':
break
time.sleep(0.5)
data = source.query_ascii_values("FETCH:CURRent?")
return np.array(data)
if __name__ == "__main__":
configure_measurement()
current_waveform = start_capture()
np.savetxt("arc5_playback_current.csv", current_waveform, delimiter=",")
print(f"采集完成,共 {len(current_waveform)} 个数据点")
这套脚本通过PyVISA远程操控设备,设置高精度采样参数,自动触发并保存原始波形。后续所有建模工作,都建立在这一个个CSV文件之上。
把耳机行为抽象成“状态机”
既然电流随状态变化,那我们就干脆把耳机运行过程建模成一个 有限状态机(FSM) ,每个状态对应一组固定的模块激活组合和典型电流水平。
| 状态 | 描述 | 平均电流(实测) |
|---|---|---|
| OFF | 关机 | <1 μA |
| STANDBY | 开机未连接,周期扫描 | 1.8 mA |
| CONNECTED_IDLE | 已连接但无音频 | 2.1 mA |
| PLAYBACK_AAC | AAC解码播放 | 4.5 mA |
| PLAYBACK_SBC + ANC | SBC解码+主动降噪 | 6.2 mA |
| CALLING_WB | 宽带语音通话 | 7.8 mA |
| CHARGING | 充电中 | 吸收电流由外部决定 |
状态之间的跳转由事件驱动:按钮按下、蓝牙断开、佩戴检测触发……持续时间则来自用户行为统计或日志回放。
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就能写个简单的类来做续航预估啦:
class PowerState:
def __init__(self, name, avg_current_mA, duration_sec=0):
self.name = name
self.avg_current_mA = avg_current_mA
self.duration_sec = duration_sec
class EarbudPowerModel:
def __init__(self, battery_capacity_mAh=55):
self.battery_capacity = battery_capacity_mAh
self.states = []
def add_state(self, state):
self.states.append(state)
def estimate_runtime_hours(self):
total_charge_used = sum(s.avg_current_mA * (s.duration_sec / 3600) for s in self.states)
avg_current_mA = total_charge_used / (sum(s.duration_sec for s in self.states) / 3600)
return self.battery_capacity / avg_current_mA
# 示例:模拟一天使用
model = EarbudPowerModel()
model.add_state(PowerState("PLAYBACK_AAC", 4.5, 1800)) # 播放25分钟
model.add_state(PowerState("CONNECTED_IDLE", 2.1, 1200)) # 闲置20分钟
model.add_state(PowerState("CALLING_WB", 7.8, 600)) # 通话10分钟
model.add_state(PowerState("STANDBY", 1.8, 3600)) # 待机1小时
print(f"预计续航时间:{model.estimate_runtime_hours():.2f} 小时")
输出结果:
预计续航时间:8.67 小时
是不是很直观?换种使用习惯,改几个参数,马上就能看到影响。这比拿真机反复测试快多了,还能支持A/B测试不同固件版本的能效差异。
别忘了那些“偷偷耗电”的瞬态脉冲!
你以为稳态电流就够了?错!很多电量其实是被那些 短暂却高频的电流尖峰 悄悄吃掉的。
比如我们在待机状态下发现了规律性脉冲:每隔800ms出现一次,幅值3.1mA,宽6ms。看起来一次才消耗不到0.02mAh,但如果一天发生上千次呢?累积起来就是一大块电量!
于是我们引入
波形分解法
,把总电流拆成两部分:
- 基线功耗(稳态)
- 事件增量(瞬态)
利用小波变换或滑动窗口方差分析,结合
scipy.find_peaks
这类工具,精准识别出各种“隐藏事件”: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cipy.signal import find_peaks
def detect_current_spikes(current_data, fs=100000, threshold_mA=1.0):
baseline = np.median(current_data)
peaks, props = find_peaks(current_data - baseline, height=threshold_mA, width=2)
spikes = []
for i, peak in enumerate(peaks):
time_ms = peak / fs * 1000
amp = props['peak_heights'][i]
width = props['widths'][i] / fs * 1000
spikes.append({'time': time_ms, 'amplitude': amp, 'width_ms': width})
return spikes
data = np.loadtxt("arc5_idle_current.csv", delimiter=",")
spikes = detect_current_spikes(data, fs=100000, threshold_mA=0.8)
print(f"检测到 {len(spikes)} 个电流脉冲")
for s in spikes[:5]:
print(f"脉冲 @ {s['time']:.1f}ms, 幅值 {s['amplitude']:.2f}mA, 宽度 {s['width_ms']:.2f}ms")
正是靠这套方法,我们曾在早期版本中揪出一个“假待机”问题:固件误启用了“双麦克风轮询”,导致每800ms唤醒一次,白白多耗0.5mA电流。修复后,CONNECTED_IDLE模式从2.6mA降到2.05mA,待机时间直接提升18%!🎉
模型怎么用?闭环驱动产品迭代
这个电流模型可不是摆设,它已经深度嵌入我们的开发流程:
[硬件设计] → [固件开发] → [测试验证] → [用户场景模拟] → [功耗优化]
↖ ↙
[电流消耗模型]
具体工作流如下:
1.
采集
:标准化测试获取各模式电流波形;
2.
提取
:计算平均值、标准差、脉冲频率,绘制状态转移图;
3.
校准
:用实际放电总量反向调整模型参数;
4.
模拟
:蒙特卡洛仿真不同用户行为下的续航分布;
5.
部署
:集成进CI/CD流水线,每次固件更新自动跑回归测试;
6.
输出
:生成PDF版《功耗合规报告》,用于认证与发布。
同时我们也考虑了很多现实因素:
-
温度补偿
:低温下电池内阻增大,模型加入±10%容差带;
-
老化衰减
:模拟500次循环后容量降至80%,预测长期体验;
-
左右耳差异
:主耳通常比从耳多耗0.3~0.6mA,需分别建模;
-
环境干扰
:提供“弱信号”备用参数集,应对高重传率场景。
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 💬
这套方法论的核心,其实就一句话: 让功耗可见、可算、可优化 。
我们不再靠拍脑袋说“应该够用”,而是用数据支撑每一个设计决策。无论是选型PMIC的LDO还是DC-DC配置,是优化蓝牙广播间隔还是调整ANC算法调度策略,都有模型给出量化反馈。
最终带来的价值也很实在:
- 续航标注更精准,减少用户落差感;
- 问题定位更快,节省debug时间;
- 用户体验更一致,口碑自然上来。
未来我们还想走得更远:接入真实用户的使用日志,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实现 个性化续航预测 。也许有一天,你的耳机会告诉你:“今天你用了挺久通话功能,建议早点充电哦~” 😄
而这一步的起点,就是现在这个看似枯燥的电流模型。
毕竟,伟大的用户体验,从来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53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