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P算法是一种改进的字符串匹配算法,由Donald Knuth,Vaughan Pratt,James H. Morris三人于1977年联合发表,故取这3人的姓氏命名此算法。
两种解法:
1. 字符串匹配的Brute Force算法,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对于主串s和子串p分别初始化指针i = 0, j = 0,分别代表正在比较的主串和子串位置。比较s[i]和p[j],当二者不同时,i返回到i - j+ 1位置,j置0,表示此位置不是匹配开始的位置。当二者相同时,i++,j++,再次比较s[i]和p[j]。当i或j达到对应字符串最大长度时结束循环。若j的大小等于子串大小,则匹配成功。
该方法的劣势在于,子串的非前缀中可能存在的前缀模式没有被利用。
2. KMP算法。子串的非前缀中可能会出现前缀模式,此时如果匹配过程来到该模式的次位置匹配失败,那么i不用返回到i - j + 1位置,而使j来到模式长度的次位置,重新比较i和该次位置,如若不匹配再使j来到前面的可用模式长度的次位置,如此循环,如果j左侧没有可用模式,则使j置零,i++。继续匹配即可。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算法的核心是子串每个位置紧前最长的可用模式长度,术语称为PMT表。PMT表的构建方法是:
初始化PMT为一个与子串等长的零向量,为模式串s和PMT向量p初始化指针i = 0, j = 1。首先限定i和j均小于模式串长度,比较s[i]和p[j],若二者相同,则此时j + 1位置紧前的最长可用模式串长度增长一位,使i++,j++,继续下一次比较;若二者不同,则j + 1位置紧前的最长可用模式串长度置为0。
Python源码:
class Solution(object):
def strStr(self, haystack, needle):
"""
:type haystack: str
:type needle: str
:rtype: int
"""
if needle == '':
return 0
else:
return self.KMP(haystack, needle)
def KMP(self, s, p):
nex = self.getNext(p)
i =0
j = 0
while i < len(s) and j < len(p):
if j == -1 or s[i] == p[j]:
i += 1
j += 1
else:
j = nex[j]
if j == len(p):
return i - j
else:
return -1
def getNext(self, p):
nex = [0] * len(p)
nex[0] = -1
i = 0
j = -1
while i < len(p) - 1:
if j == -1 or p[i] == p[j]:
i += 1
j += 1
nex[i] = j
else:
j = nex[j]
return nex